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不仅仅在于疫情封控给行业、甚至整个大环境带来了冲击,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离职潮、招聘难、求职难,几乎同时出现。
也许是「求职难、招聘难」的悖论由来已久,疫情让这种双重困境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也许是企业的招聘文案杀伤力太强,劝退了不少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可能是年轻人投递的简历太过天马行空,让招聘官们看花了眼。
莫言:直接写我得了呗
别说,还挺有做social的天赋
天与空
被称为“中国创意热店第一股”
MATCH马马也
创意不分大小,搭配才会有所火花
朗冠
以提供全方面而独特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见长
01.
Q1:目前招聘情况如何?解封后,有扩招计划吗?
@天与空
招聘情况和疫前变化不大,会根据需求稍作扩编。
@马马也创意合伙人Jeremy
有扩招的计划。因为想搭建新的组,一方面迎接更多元的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新成员的加入,活化公司,保持团队思维的新鲜度。
但需求发出后,真正好的人才资源还是比较稀缺。
*目前,马马也正在积极寻找火柴人,如果你是细节强迫症患者&审美洁癖患者,马马也愿意为你提供绿色通道,闪电入职。
@朗冠HRDTinaWu
有些会选择求稳观望多于行动,有些直接放弃上海的机会,选择回老家,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职业规划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目前招聘计划仍在持续,但会根据公司战略以及业务进行重心调整。
疫情最大影响到的是应届就业率。但仅单方面并不直接影响年轻人的选择。
疫情应该是让年轻人不爱上海了吧!
Q3:进入公司的年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公司欢迎什么样的年轻人?
自我觉醒程度很高。我们欢迎这样的年轻人:明确目标,自我管理,务实态度,潜力优势。
马马也喜欢专才,有一技或者多技傍身的小伙伴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我们希望借由他们的特长,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细节和专业性上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值得被发现的闪光点,而一个团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不同特质的人互相成就。我们欢迎这样的年轻人:
1.足够的自驱力,有明确的目标
2.主动思考,逻辑性强
3.善于发现问题,会总结和反思
4.出现问题,积极行动,勇于承担工作结果
5.靠谱,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6.坚强的内心,足够承压力
7.好奇心,学习力
Q4:为了吸引这些年轻人,公司的招聘端是否有所调整?比如说薪酬福利上的优化?
根据能力会酌情增加。
我们会横向比较整个人才市场的状况,也会不时和兄弟公司交流,毕竟行业比较小,良性竞争很有必要。
尊重人才的同时,会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不会为了人,而放弃公司既有的标准。
薪酬福利很重要,我们会根据每年的市场和大数据进行优化调整。
但我们始终认为更重要的是为年轻人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发展平台。公司内部会为年轻人提供理论+实践上的培养,包括如何服务品牌、训练策略思维、甚至具体到方案撰写等方面。
Q5:公司在招聘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公司可以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公司氛围和创意DNA;天与空可以为年轻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招聘端的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是公司自身的文化和作品。
「做自己喜欢,让自己开心的事」是目前大部分年轻人所追求的,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更包容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从公司发展前景来说,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链路闭环布局的整合营销平台。同时,朗冠深耕的领域也是年轻人所喜欢的美妆、快消、3C、汽车等行业,并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还和众多国际品牌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
行业黑话(简易版理解)全链路闭环——从影响消费者,到最终形成购买转化的一整套服务,我们都做。
Q6:方便透露一下离职率吗?您认为公司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留住年轻人?
离职率行业基本在三成。
当下的问题并不在于单向去留,而是双向奔赴。我们是否有真正聆听到彼此的供需?我们是否共同在创造和改变未来?而不是让年轻人成为“打工人”的完成式。
另外,公司如何与共同奋斗的小伙伴建立更加长久的关系,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也想借此机会和其他公司取取经。
离职率在行业平均水平。
一方面,公司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人性化管理,并且晋升通道要透明;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去留更关乎于平台和机会是否匹配他的职业规划。
Q7:让您眼前一亮的简历长什么样?特别想吐槽的简历长什么样?
最想吐槽按图索骥、直接用模版的简历。
亮眼的简历——有重点和清晰地陈述过往经历及取得的成就,可以展现出个人价值、工作稳定性、最好能附上职业规划。
想吐槽的简历——套用模版,没有任何可以抓取的重要信息。
Q8:年轻人来应聘,通常有哪些面试环节?
简历筛选,HR简单约聊,直属上司面试。
先看简历,看有没有眼缘,然后创意主管再约着面试。
疫情期间改成线上面试,通常是一轮。但如果聊得好,或者对对方特别有兴趣,可能会聊两轮,让彼此的交流更充分,也避免大家初次见面被肾上腺素冲昏了头脑。
当然,整个过程中随时会有变数,我们也没少被应聘者放鸽子。
我们的面试流程大致如下,
1.填写完整的面试单
4.Offer谈判
5.最终入职
Q9:作为行业前辈,有没有什么想对年轻人说的话?
算不上前辈,做个对世界有价值的人,不要做工作机器人。
你在做的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是为下一份工作在准备,所以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当下最好的自己。
大胆一点,打破桎梏,时刻热情非机械冷漠;独立思考非人云亦云;与时俱进非不进则退;海纳百川非心胸狭隘;自寻烦恼非安逸度日;永远年轻非老态龙钟!
02
@95后创意
想象中——很酷很自由,教甲方做人,为品牌定位。
实际上——对接客户title和决定权都越来越低,基本只能在极其保守的空间产出无谓的创意物料,并且大多数时候的劳累和24小时stanby,只是为了满足低title甲方讨好老板的心情。
@95后阿康A
想象中——创意、脑洞、热情。
实际上——想法与落地的区别。
@95后阿康B
@95后PR
@00后实习生
想象中——天马行空,想象力爆棚。
Q2:是什么吸引了你加入现在的公司?你认为最值得一提的公司福利是?
老板给够了钱和自由度,手上的Brief也还行。
创意为上,有无限可能。最值得一提的是,不用打卡上下班。
毕业季同学都有工作,而我1个月没找到实习就病急乱投医。同事都是正常人。
一方面是不错的口碑,另一方面是面试时的实际感受,觉得会是个想法可以得到尊重和发挥的地方。
近年包揽了很多奖项,创意很有意思。(公司福利还不是很了解)
Q3:在公司做策划/文案/阿康/设计/媒介……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被老板骂,被客户骂,骂阿康。
忙碌且充实的阿康职业生涯。
买咖啡、做报价、做PPT、加班做PPT。(期间穿插着对接之类的活)
我的日常比较平平无奇。
每天打开电脑先完成当天计划的工作–中间穿插临时的工作消息/需求处理–偶尔需要开会或出门见人–还有空闲就会去看看不同类型的内容,提前考虑后面的一些工作计划、和同事/媒体讨论讨论,互相激发一下灵感之类的。
之前做策划实习生的时候,上下班还是比较规律的;现在实习做阿康,不是很规律。
没钱又累,还看不起年轻人。
可能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吧。
确实有道理,选专业想学传媒的时候父母都不太愿意,因为薪资待遇很一般且累,随时要工作。
不上班也给我发工资。
尊重、理解、共创,审美、理念相同。
最看重一个公司的氛围,一群人把一个伟大的想法落地。
专注于自己的创意,面对甲方一次次的Push会重拳出击。
最看重一个公司的搞钱能力。
现在的公司已经百分之八九十接近于理想了。
最看重一个公司的创意做得怎么样。
普遍1年换1次工作。比同龄人高2-3倍。
半年或者一年,说实话换工作挺频繁的。没有竞争力,也许比平均值还低。
身边的人能呆3个月算老员工。我能养活自己已经很了不起。
身边朋友基本上是2-3年,如果没有明朗的上升通道,就会考虑换工作。
父母都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没有换。薪资没有竞争力哈哈哈哈,学工科的某个同学去了一个证券公司实习,月薪居然上万了,仅实习哦!
Q7:你或你身边的人会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离开一家公司?
老板蠢,同事sb(哔……象征性消音处理),钱少事多。
职业发展规划变动。
搞不到钱,和leader鸡同鸭讲,同公司好朋友的离开。
对我自己来说,在大部分公司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可能更在乎能不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上学;薪资低;去其他城市。
不能投入70%以上的精力,就不用来了。
我的建议是
至少我身边的许多人,哪怕刚开始没有进入一个很理想的团队或者做很喜欢的项目,但在入行后三五年,都会积累到不少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
很有意思但是慎重考虑。
……
就像大多数工作一样,纵然有许多道不完的抱怨、说不清的爱恨,到底我们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在人生不是线性的轨道,而是旷野,有无数种可能性。热爱就坚持,不行就换道,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