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各地房地产政策综述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

7月25日,银保监会指出,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月12日提出,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指导银行在配合地方政府压实各方责任的有序安排下,积极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的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千方百计推动“保交楼、稳民生”。12月27日再次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9月22日,国家开发银行向沈阳市支付全国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保交楼”项目。

11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16项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等具体措施。11月23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国有大行与多家房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万科获得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合计2000亿元意向授信额度,美的置业获得交通银行200亿元意向授信额度,中海、华润、万科、龙湖、金地等5家房企与农行举行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同日,中债增进公司在“第二支箭”(债券融资)政策框架下,出具了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三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这三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

三、重申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

同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2023年主要工作之一: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住房贷款优惠力度不断加大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于2022年6-8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2023年1月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2023年1月5日,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对于购买三套以上住房的,原则上不支持,就是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

五、限购限售放松城市持续增加

4月27日,南京市房产交易中心发布消息。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申请购房由3年内在南京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2年及以上,调整为1年内在南京累计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6个月及以上(补缴不算)。6月13日规定,非南京户籍人员提供个人6个月社保证明即可开具购房证明(可补缴)。9月16日提出,全面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新模式,即二手房交易中无需提前还贷或垫付资金。12月30日规定,长期在南京工作,但社保或个税缴纳在外地居民,提供半年及以上居住证明可在宁购买1套住房。本市户籍家庭有60岁及以上成员可增购1套住房,购买二套住房商业贷款最低首付比不低于40%。玄武区红山新城等城市外围人才集聚板块可在现行购房政策基础上增购1套。

5月17日,杭州市规定,本市落户未满5年户籍家庭,可在限购范围内购买一套二手住房;非户籍家庭,须在购房之日前1年起已在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在限购范围内,个人转让家庭唯一住房,购房年限不足2年,按照5%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购房年限2年及以上,免征增值税;个人转让非家庭唯一住房,增值税免征年限仍为5年。对于符合条件三孩家庭,在限购范围内限购住房增加1套。

6月20日,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获悉,本市户籍居民在限购区域已有2套住房可新增购买一套。限购区域内首次购买普通住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汉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年限由1年调整为3年内累计有6个月。

8月26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将“非本市户籍家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近2年内连续1年调整为累计缴纳6个月可在限购区购房;将大学学历以上购房者缴纳社保满3个月调整为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累计缴纳社保满3个月可在限购区购房”。

9月27日,青岛市针对医护工作者、教师、现役退役军人、模范先进、公安干警、大型企业人才等群体组织开展“手拉手”特价房专题活动,由综合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优质房企推出部分特价房,满足不同群体的购房需求。

9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

六、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

4月21日起,苏州市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额度由45万元提高到60万元,家庭由70万元提高到90万元。

6月15日,杭州市规定,职工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家庭最高贷款限额标准上浮20%。其中,杭州市区单人最高额度从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夫妻双方从100万元提高到120万元。8月1日规定,三孩家庭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且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贷款额度可按家庭当期最高贷款限额上浮20%确定;三孩家庭无房租赁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提取限额按规定额度标准上浮50%确定。12月13日规定,职工家庭名下无房,无贷款记录或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且已结清,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的,执行首套房政策,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职工家庭名下拥有1套住房,或无住房但有住房公积金贷款记录且已结清,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的,执行二套房政策,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

七、预售资金监管政策逐步完善

8月3日,长沙市住建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通知》。全市商品房预售资金采取“全额全程、流向流量、监测监管”方式,强化“政府监控、银行监管”模式,购房人交存的定金、首付款,商业银行和公积金中心发放的按揭贷款等购房款,必须全部通过监测专户存入监管账户,加强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监测,对项目工程建设款实施重点监管,保证资金“留在项目、留在当地”,优先用于项目建设,保障房地产项目竣工交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8月3日,从青岛多家银行及开发商处获悉,青岛市要求所有楼盘封顶后,银行再发放按揭贷款,青岛市也成为首个在此类制度上做出创新和突破的城市。

八、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发展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持有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发放的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人口净流入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11月24日,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苏州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办法》,对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在苏州市无房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不设收入线门槛。产业园区配套比例提升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保障产业园区内工人群体。

THE END
1.住房交易税收新政12月1日起施行个人购房不超140平方米契税降至1%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多项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和家庭第二套住房,只要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的,统一按1%的税率缴纳契税。 https://guangdong.chinatax.gov.cn/gdsw/yfsw_swxw/2024-11/26/content_e5304d7337b04b09a169817784c36e45.shtml
2.2022房产税新政策消息!哪些情况免纳房产税?导读: 如今随着买房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买卖房屋要交的房产交易税新政策消息2022年具体有哪些?哪些情况免纳房产税。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房产税新政策消息2022年具体有哪些?哪些情况免纳房产税,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如今随着买房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买卖房屋要交的房产交易税新政策消息2022年https://ningbo.jiwu.com/gonglve/468.html
3.购房新政策是什么(2022房产政策最新消息)购房新政策是什么(2022房产政策最新消息) 据统计,2021年全国楼市调控达651次,同比上涨幅度高达33%(2020年累计调控489次),平均每月调控次数高达54次,其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历史罕见。但临近年末,随着改善性需求的入市,以及信贷政策方面的放松,楼市买卖双方对楼市预期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导致了年末的“翘尾”https://www.105188.com/sh/158661.html
4.2022房地产最新消息2022与2015房数据中国报告网网讯,房地产市场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可以当做投资了,在国家严管之下以及楼市各种稳定政策下,房地产市场交易基本是以稳定状态走。以下是2022房地产最新消息。 今年的“救市”激烈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2022房地产最新消息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134个城市出台稳楼市政策,共计326次。其https://blog.csdn.net/baogaodating0506/article/details/125278801
5.2022房贷新政策2022年最新房地产政策→MAIGOO知识2022房贷新政策 1、目前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分为自有房产抵押贷款,两者贷款利率有所不同,按揭房产抵押贷款的利率通常高于自有房产。 2、各地区、各家银行之间执行的实际利率也有较大差异,不过,其实际利率一般是以基准利率为基础,上浮一定比例来执行,大致上浮10%-50%这样一个区间。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51581.html
6.2022房产税最新政策政策解读2022房产税最新政策具体如下: 1、按房价计算征税,是在原房屋产值减去10%至30%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征收房产税; 2、由地租物业征税,是一种房屋出租的情况,征收房产税就是将房产的价值减去10%-30%来征收房产税; 3、房地产税金的计算,按房屋原有产权价值计算,是指房产税缴纳费用,是房屋原有产值减去10%或30%后,按https://www.110ask.com/zhengce/6635785586181342289.html
7.五大信披媒体要点集萃丨筑牢经济“压舱石”,工业稳增长将出“连环1月20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面对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财税金融、保供稳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连环招”,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好“压舱石”作用。http://www.jjckb.cn/2022-01/21/c_1310433962.htm
8.全国住房限购政策最新2022:哪些地方松绑限购政策了?近期,有不少城市推出房地产相关政策,包括下降房贷利率,限购松绑,下调首付比例,增加放款速度等。农交网小编特意整理了2022年全国最新住房限购政策,一起来了解吧! 2022年全国最新住房限购政策 1.长沙市 自5月6日起,对长沙限购区域内购买家庭第二套房的时点进行优化,限购区域内家庭购买第2套商品住房的间隔时间既认网签https://m.nongjiao.com/news/read-25651.html
9.2022年太原住房新政策出炉刚需置业正当时5月23日,太原市促进房地产业良信循环和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最新消息,要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支持刚性购房需求。对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按照20%执行,降低贷款利率;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由财政全额补贴所缴纳契税,面积在90至143平方米(含) 的由财政补贴80%所缴纳契税,面积在14https://ty.loupan.com/html/news/202205/4916182.html
10.2023年房地产政策(2022年2023年)汇总.docx2023年房地产政策(2022年-2023年)汇总.docx,2022年-2023年最新 2022年-2023年最新 2014 年房地产政策汇总: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网上挂牌交易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网上挂牌交易 2014 年元旦前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向社会公布《郑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08/6104040150004143.shtm
11.「收藏!2022年,日照最新最全购房政策出炉!」2022年,日照最 新最 全购房政策出炉!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日照买房人来说,可谓是好消息频频。 比如,下调商贷利率,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人才发展基金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 其中,买房人关心、也需要理清的,还是买房相关的政策调整。 日照房产超市网结合前期政策和新政策变化,整理出日照楼市买房政策,一https://m.fccs.com/rz/news/t/802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