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网贷产品的“进化史”:从1.0到3.0
为了更好地了解银行同业网贷业务进展情况,我们选取了国内17家上市银行的35款网贷产品进行分析,将网贷业务流程解构为“客户申请”、“尽职调查”、“审批”、“放款”四个环节,并根据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程度不同将各款网贷产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网贷1.0:贷款申请、放款的线上化
主要包括在线融资申请和网上自助用款,分别实现了贷款业务中,前后两端环节的流程线上化,属于“金融互联网”范畴下的初步“触网”。随着商业银行拥抱互联网的步伐不断加快,线上申请与自助用款已逐步成为网贷业务的“基本配置”。
一是申请端线上化。以农业银行“在线通”、中国银行“中银网络通宝”和交通银行“e贷在线”为例,上述产品满足了借款人随时随地了解、比较和选择融资产品的需求,可以在线上传申请材料,全程跟踪申请进度。
二是用款端线上化。以工商银行“网贷通”、兴业银行“小企业网上自助循环贷”、光大银行“网贷易”和北京银行“网速贷”为代表的产品实现了用款端的线上化,使得借款人提款、还款流程大大缩短。客户与银行签订循环额度贷款协议后,即可在合同有效期内根据自身需要分次循环支用贷款,通过网上银行自助办理,资金实时到账,更为灵活、优惠。
网贷2.0:引入大数据实现尽调线上化
一是供应链核心企业数据。例如工商银行“电子供应链融资”、农业银行“数据网贷”均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通过与其ERP平台进行对接,采集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与核心企业间交易信息(包括订单生成、合同签订、货物入库验收、货款支付等数据),通过电子化渠道为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跨区域的在线供应链融资服务。
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中信银行在2013年末与银联商务合作推出了“pos贷”业务,这是全国商业银行中首个与第三方收单机构以系统直连方式合作开展的,针对商贸类小微客户推出的,实现了在线、实时数据交互的pos流量信用贷款产品,将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服务小微客户的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三是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在电子商务逐步替代传统零售销售模式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纷纷与大型电商平台进行合作。以北京银行“网络链贷款”为例,2013年末,北京银行与京东商城携手,为京东商城的供货商和经销商分别提供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和以结算流水为融资依据的小额信用贷款。除了上述案例外,生意宝、一达通、敦煌网等机构均与银行合作开展了基础电商数据的信贷业务。
四是政府部门数据。除了核心企业数据、第三方支付及电商平台数据外,部分银行开始尝试创新“银政”合作模式。比如,2015年以来,平安银行通过与各地税务部门合作,陆续在广东、陕西、山东、福建等地推出“税金贷”信用贷款产品,依托税务数据向小微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网贷2.0产品较1.0产品在互联网化程度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未能实现审批环节的自动化,客户仍然无法获得“实时”的结果反馈,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程在线”,因此较难产生规模效应。
网贷3.0:实时审批贷款全流程线上化
其实预审批模式并非只针对存量客户,能否采用该种模式取决于银行是否已掌握了足够的客户数据,是否已“足够了解客户”。但随着各行业对数据资产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信息安全的不断重视,外部数据大批量获取的难度较大,因此建设银行、招商银行这类拥有海量活跃客户的银行从存量客户出发,推出预审批型网贷也是必然的选择。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网贷业务优劣势比较
互联网企业开展网贷业务,从客户定位来说主要服务的是存量客户(信贷业务上的新客户,但却是其生态圈内的存量客户);从业务模式来说,由于拥有足够多的客户信息,其网贷产品主要属于基于对自身数据利用的,全流程在线的“预审批型”贷款。
而商业银行近年来在互联网渠道搭建、触点部署方面发展快速,对数据的应用能力大幅提升(除了对自有数据的运用,中型商业银行纷纷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力图在数据覆盖面上进行突围),但是由于缺少客户基础和应用场景,在获客成本、渠道粘性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互联网企业在网上消费金融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互联网企业网贷业务从第三方支付和电商平台起步,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在创新运用IT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与电子商务交易相适应的道路。互联网企业网贷产品具体分为消费类贷款和经营类贷款。
经营类贷款。包括阿里小贷、快钱“快易融”等。以阿里小贷为例,蚂蚁金服目前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订单贷款”、“信用贷款”、“天猫商城供应链贷款”等。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如快钱公司则推出了“快易融”产品,将数据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转化为信用评级,以此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
可以说,互联网企业做消费金融有着天然优势,比如坚实的消费场景、海量的用户基础、长期的数据积累、快速的生态扩张等。在对这类线上客群的竞争中,互联网企业已将客户体验做到极致,客户粘性极强,而商业银行缺乏充分了解客户以把握业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没有丰富的消费场景支撑来实现低成本的获客,即使实现了网贷业务的金融互联网化,也较难与拥有成熟消费平台的互联网企业进行抗衡。
商业银行宜抢占数据整合先机发力小微企业网贷业务
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不同,互联网企业仅从网络社交、消费信息出发难以对小微企业进行完整的风险识别,发放金额较高的经营性贷款存在一定困难。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作为电商服务机构虽然能够获取小微电商的大量交易、行为数据,但其主要客群局限于从事网上交易的贸易型客户。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虽然分别通过搜索、产业链、用户掌握着互联网数据的流量入口,但在这部分互联网数据之外仍然存在大量具有宝贵价值的,以工商、税务、法院、能源部门以及运营商数据为代表的政府数据和第三方商业机构数据,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庞大的企业信息数据尚没有向全社会及产业公开,仍然存在信息“孤岛”,这部分数据恰恰也是互联网企业无法完全掌握的。
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利用好自身作为各行业信息纽带的地位以及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抢占先机做大做强大数据信息整合及利用工作,在小微企业网贷业务端抢先发力,就完全有可能在与互联网巨头的业务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商业银行如何打造优质网贷产品
引用“挖财网”总裁顾晨炜的观点,“互联网金融分为‘外功’互联网和‘内功’金融,只有内外兼修,融合金融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才能成就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一款成功的网贷产品,其设计与推广也应该遵循“内外兼修”的思路。
修炼内功:即金融本身
找准客户定位是前提。随着互联网企业向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不断渗透,金融服务产业链中能封闭在银行体系内全面完成的业务正在逐步减少,金融分工进一步细化。互联网企业对其服务的客户对象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同样,做好目标客户群的细分与选择将是商业银行开展网贷业务的重要前提。开展网贷业务,银行客户范围的划定不再与营业网点地理位置挂钩,而是以银行能够获得的数据为界限,数据覆盖到哪里,客户就能拓展到哪里,数据才是网贷业务的边界。因此,商业银行在确定自身客户定位时,要注重数据的挖掘、甄别和利用,切勿将资源消耗在无法用数据覆盖的客群上。
提升客户体验为中心。从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时代,谁能在体验经济上实施更多的创新,谁就将掌握竞争的主动性。互联网企业善于把握客户需求的重要价值,当前客户已经逐渐习惯了互联网产品简单、快速的使用体验,对产品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给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带来了多重考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在于,网贷产品设计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深入了解各类客户的特点、心理和行为及核心诉求点,从而指导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体现差异化服务的价值。
一是客户识别与反欺诈。互联网的虚拟性为网络安全带来隐患,大数据反欺诈将是网贷业务风控水平提升的重要发力点。大数据反欺诈的实质是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从多维度进行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同时找出欺诈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以预防欺诈行为的发生。
二是客户画像与信用评分。在蚂蚁金服推出“芝麻信用”后,腾讯也紧随其后上线了“腾讯信用”。在蚂蚁金服整个集团业务架构中,芝麻信用属于中间层业务,居于几大具体业务之下,负责为支付、理财、融资、国际业务等板块输出信用服务。芝麻信用将应用场景划分成了生活领域和金融领域两大类,并不断在租车、租房、婚恋交友、代驾、签证等领域攻城略地,积累了很好的用户基础,接入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芝麻信用对蚂蚁金服的价值远远不止对外输出征信服务那么简单,而是将众多阿里体系外的应用场景通过“信用数据共享”的方式吸纳了进来。
快速迭代推进为手段。在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下,商业银行需要事先制定完整的计划、可靠的战略以及深入的市场分析后才能着手产品开发,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延续性创新。然而,在互联网化的转型和创新过程中,原有的方法难以胜任突破性创新的工作。知名互联网企业360总裁周鸿祎说过,“互联网时代,产品需要不断运营、持续打磨,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不是开发出来的,因为用户需求变化太快了,无论你的想法高明与否,都不如用户的选择高明,不要奢望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场,不如先简单地做出一点,就拿到市场上做实验,一旦对了就迅速跟进,一旦不对,调整的成本也很低。”网贷产品开发也应该遵循“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进行开发。
掌握外功:即互联网思维
流量与入口是关键。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都上线了互联网金融产品,但很多营销手段与传统电子渠道的营销非常相似,基本包括内部员工推荐、注册开户有奖、线下批量地推等模式,缺乏互联网主动获客手段,也难以形成客户口口相传的自营销模式。网贷业务若要突破线下获客高成本的瓶颈,就必须从三个角度对用户入口进行评估和拓展,一是获取流量的成本,二是渠道加强对用户粘性程度,三是将流量转化为客户的成本。互联网营销最重要的两点是“流量”和“入口”。“流量”强调用户是最宝贵的资源,而“入口”更进一步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开放的用户触点增加用户粘度。
以场景构建为突破。相对距离用户较远的百度,阿里和腾讯在迎合用户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他们为此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了一个“用户打车,然后顺理成章地使用他们的支付工具付费”的场景,取得了显著效果。互联网巨头眼下斥重金逐一布局医疗、购车、购房等场景,对商业银行未来业务拓展带来巨大威胁,但所幸这样的O2O场景延伸行为并非是纯线上、没有边际成本的,而是需要线下逐个商户去谈判,去地推的,所以此领域不会被巨头完全掌控,商业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场景构建作为突破口实现批量获客。
以跨界合作为抓手。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商业银行需要充分依靠第三方平台的力量以实现跨界共赢,利用互联网公司成熟的运营平台、大量的客户群体、丰富的运营经验、专业的运营人才,同时发挥自身产品种类繁多、重视风险控制的优势,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势,才能做到互惠互利,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