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月,看过近20套房子后,我用光全部积蓄,在上海买了一套二手房。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距离梧桐区几条马路远,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间楼层,面积不大,也不小,足够承载一个人的生活。
房子这个话题,在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在像我这样的沪漂青年中,时常占据C位。它是我们可以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是个人生活变迁的见证,也是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被明码标价的需求和选择。
1
买房,完全是今年计划外的大型消费。
今年年初,我想的还是,怎么说服房东降低租金,续签已经住了两年的静安寺街道的一居室。
但不断放宽的限购政策,刺激着我产生买房念头。
今年2月,一个消息在朋友群炸开:为刺激房市,上海放开了非沪籍买房的限制,单身人士在上海缴纳五年社保,即可在外环买房。
作为在上海工作十年的单身汉,我迈入了购房门槛,但不符合需求,外环外通勤距离实在太远。于是按兵不动,但心里已起波澜。
那要不要上车?其实在2021年,上海楼市最火热、房价蹭蹭往上涨的时候,我在中介怂恿下甚至想通过“假结婚“来获得购房资格,考虑到难以预料的法律风险,最终作罢。
那一年,在上海拥有一套房子的欲望和焦虑,到达顶点。几乎所有声音都在看涨,再不买,恐怕老破小都要高攀不起了。
焦虑背后,一个年轻人相信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信念,也被沉重打击。
转机总会出现。从2023年开始,房价大变天,一路跌回了2019年的水平。同时,政策发力持续释放利好,刚需青年重拾购房目标。
今年5月27日,新“沪九条”出台,其中明确“非沪籍单身人士购房区域,扩大至外环内二手住房”。就这样,我拥有了上海除崇明外所有区域的二手房购房资格。
如果说,这给了我购房上车的一颗种子,那么驶向目标的最关键的油门,就来自于更利好的政策,以及不断降低的房价。
9月29日深夜,“沪七条”发布,带来降首付、降利率的重磅消息。
那个晚上,我躺在床上,毫无困意,打开二手房交易App,不停翻看。念头越来越清晰:买房。
所谓房地产的寒冬,恰恰是刚需购房者的暖春。那个被打击的信念,重新构建。
2
然而,进入实施阶段,买房这件事情才真正变得复杂、困难起来。
买房第一步,预算定个数。结合2021年那次的冲动、父母的支持力度和个人积蓄,框定了初步预算。事实证明,太想当然,后来根据看房情况进行了调整。
然后是挑选购房区域。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多听听“本地人”和“大人”的建议。
最开始,已经买房的朋友怂恿我,聚焦浦东三林板块,大家离得近一点。但是,办公室的上海土著和前辈们纷纷劝退,“一定要买浦西”。
别急着开地图炮,“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依据的是我的预算和小户型需求,给出的针对性建议,确实打开了我的视野和思路。
之后是找中介、看房。挑选房源,预约中介,这些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但这个过程可谓折磨,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感受。
今年的国庆假期,我在看房中度过。有的房子,图片和实际状况严重不符;有的房子,小区环境不尽人意;有的房子,合心意,但议价空间很小……也遇到过状况和价格都还不错的房子,房东却犹豫了,想加价……于是,中介口中占据主导权的买家,实际上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调整心态。
说不上具体的原因,我放缓了看房的节奏,屏蔽了几个热情的中介。朋友打过预防针,千万警惕中介的话术,不要轻易下定。确实,这件事很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
转折再次出现。朋友推荐了相识的中介张义(化名),从大企业出来单干的,佣金更低,脾性也相投。在他居间介绍下,实地看过一次房子,跟房东见面聊过一次,我就付了定金,就是它了。
作出这个决定,比家人和朋友预期快很多。我说,买房这件事,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消费行为,既然决定要买,遇到合适的商品,还犹豫啥呢。
3
对没有经验的刚需购房者,中介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市场中最敏锐和最活跃的因子,也是隐形的推手。
第一次跟张义见面,为了弄清我的需求,聊了两个多小时。“要考虑学区吗?”“不用。一个人住。目前没有结婚生娃的打算。”“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挺好,能省不少钱。”
这是中介的“罐头”问题之一,张义感受到,这两年找他买房的“刚需群体”,正在发生变化。限购放宽前,有资格的购房者多是小夫妻,生养孩子是他们的人生规划,”学区”是影响买卖双方的重要因素。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加入刚需行列,“学区”作为房产的重要附加价值,在逐渐消解。
“而且年轻人更会砍价。”张义说,他在这几个月接触到的年轻购房者,通常更狠地砍价,也会更挑剔。“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我通常会站在买家这边,但有时候谈判差价只剩一两万了,已经很划算可以买了,一些年轻人就会咬死不放。”为了促成交易,他只能给出佣金优惠,买家才同意下定。
如今的议价权,的确回到了购房者这一边。同样在上个月买房的朋友,找出了装修折损等各种理由,最后怒砍22万,“大获成功,太满意了”。
买下房子,还只是个开始。
多数买二手房的年轻人,都会选择重新装修,这又是一件重要又困难的事。张义的不少客户,希望他推荐靠谱的装修设计团队。“虽然有认识的人,但这行水太深了,我不能推荐,免得辜负客户信任。”这么多年了,装修市场何时才能让消费者安心、省心?
再进一步,如何在这座城市扎根,是年轻购房者更加长远和深刻的命题。
朋友小吴夫妇,今年3月在上海买了一套二居室,拎包入住。5月,她怀孕了,庆幸及时买好房子。虽然背上了贷款和债务,花钱不能像之前那般肆意,一些可有可无的开支变得精打细算起来,但她觉得“压力还好”,“只要我们两个人不失业,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维持的。”
像她们一样,原本连老破小都买不起的,现在或许勉强能“上车”的年轻人,买房之后,生活也会因此改变。最显而易见的,年轻人和这座大城市有了更深的羁绊。小吴夫妇等着居转户,她们的孩子就是新上海人了,“让孩子生活在我们奋斗的城市,有一种稳稳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