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曾在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
有一次,他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真实经历:那些选择住大房子的同学,后来更有出息。
具体怎么回事呢?
某个寒假,他带了两个全日制培训班。
完全相同的课程体系,资质相当的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却差距明显。
成绩差的那个班,住的房子是8人间宿舍;
而另一个学费贵了800元的班,大家住的房子,是2人间的大宿舍。
2人间的宿舍虽然环境好些,学习效率高一些,但这一点的差距这么明显吗?
但据我朋友说的观察,他觉得重点并不在此。
选2人间的学生,精神明显放松,提问上除了考试答疑,对老师的求学经历、留学生活这类衍生话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这些“过来人”的经历,虽然看起来不能直接提升考试成绩,却在择校方向、专业选择、奖学金机会等很方面,产生了难以衡量的价值。
看似只是800元的差距,换来的不仅是更好的住宿条件和学习效率,甚至扩展了大家的视野和选择的机会。
听完这个故事,我马上联想起《稀缺》里的一句话: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这两年,“富人思维”这个词很热,但到底什么是富人思维呢?
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就是有意识地跨越生活和工作中的“稀缺思维”。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这样描述稀缺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注意力被自己所欠缺的事物过分占据。
比如说,越是缺钱,就越容易满脑子都想着钱。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作者却发现,那些越在乎钱的人,却越挣不到钱。
因为,他们对钱的认知是错的。
但在他试出浑身解数后,依然花不完手上的“巨款”。
流浪汉的确缺钱,但他不知道,除了买些衣服食物这些必须品外,钱还能干嘛,更不要说学着钱生钱了。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不只是个笑话,而是「稀缺思维」带来的后遗症。
如何才能转变思维呢?
在我看来,做好精力管理,比资源管理更重要。
而所谓「精力管理」,就很像理财。
想让钱越来越多,就要收入>支出;
而想要管理好精力,就要让你的精力闲余>精力消耗。
想达到这个状态,就可以从两大角度去调整:
1)节约“带宽”,减少消耗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过多噪音,只能持续损耗精力、占据“带宽”。
举个投资的例子。
实时更新的点数,不仅没能帮大家赚到钱,反而成为干扰投资和工作的噪音。
想要跳出陷阱,首先要学会对日常事务的优先级排序,把精力专注在高收益的事务上,屏蔽噪音,才能产生更多价值。
2)储备精力,创造闲余
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却总是疲于奔命?关键问题出在资源分配上。
如何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所有能丰富个人见识、体验的都是资产。比如,开拓眼界的旅行,增长学识的付费内容等等。
反之,不能给人带来持续快感和未来收益的,都属于负债。
久而久之,他们的“精力银行”就会存下更多,用来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中,创造更大价值。
当然,听到这里,你可能还会觉得而有点抽象。
其实生活中,从小事出发,开始练习精力管理,习惯成自然,就能逐渐摆脱“稀缺陷阱”——
1)每天工作开始前,对当日重要事项按优先级列一个清单;
3)工作日,用固定的某几个营养套餐,取代“今天吃什么”的烦恼;
4)每月或每周,写一张必要物品购物清单;
避免受到降价、红包、上新等促销手段的影响。
5)每天早上5分钟,思考1年后的今天,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
学会用长线思维,来代替及时行乐的冲动。
6)上个月报的单词课,改善我的英语能力了吗?无效就及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