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马上上小学了,买了学区房。”
“……明珠小学的学区还不好吗?你们还要多好的学校?还有更好的学校吗?”
那个朋友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房东笑一笑没有回答。
第二天去问了一下万科的业主,三观有些被震毁:“你知道上明珠小学有多难吗?你知道明珠小学家长必须是高学历,不然配合不了学校吗?你知道明珠课后作业有多少吗?你知道陪孩子做作业到晚上11点有多难受吗?你知道要报多少补习班吗?你知道完全没有周末吗?你们家能有一个人全职陪同孩子读书吗?如果做不到这些,你家孩子就等着跟不上退学吧”。
直接被问出了一身冷汗,强忍住颤抖点上了一根烟开始怀疑人生:我要这么厉害,还送孩子去学校做什么?
前提是,你得先努力考进高中。每年的初中生,只有50%多有这个机会。这样算下来,也就40%的孩子可以上本科。
能上985的孩子就更少,平均只有0.75%。也就意味着1000个孩子中,能上好大学的不超过10个人。
有个朋友是外地人,想到这气愤的说:
我和老公在高考大省十八线小地方考上985,娃在上海死命鸡,如果只考上普通本科,真的是咽不下这口气。
其实考得上本科,还算不错了。
上高中固然难,上好的高中就更难。
上海有243所高中,但是能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高中,只有50所左右(其他学校偶尔出一两个复交,忽略不计)。前50所高中分化也极大。
2021年,北大清华在上海共投放名额181人,四大名校以及七宝中学占了160人;复交在上海共招1413人,四大名校以及七宝中学占了将近一半。
意味着在四校中排名前50%,就可以升入顶级大学;
其他比较好的高中,必须在年级前10名、甚至前5名才可以升入顶级大学;有193所高中的学生,基本没有升入顶级大学的机会了。
而这些好的高中招生又各有特点,有的名额偏向某些区域,有的全市统考,有的自主招生,家长不得研究透了吗?
真难。
02前面提到过,上海顶级大学名额大部分来自几所固定的高中,而高中名额又与初中挂钩。
所以说中考比高考重要,小升初比中考重要。
而买一个好的学区房,更重要。
不同区域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比例相差很大,买学区房的第一步,是研究高中。
你需要合理的给孩子一个预期——我家娃能上什么大学?然后研究上海有哪些好的高中,都分布在哪,这些高中的名额怎么来?怎么才能上这些高中?通过高中把大区锁定了,比如选定黄浦、徐汇还是杨浦,就可以研究下一步——孩子要走哪一条线。是名额分配,还是平行志愿还是自主招生?然后才能确定上哪所初中。选定了初中,买房子的大致片区就可以定下来,然后就开始研究——上哪个小学?
毕竟公办小学初中可能学籍对口也可能户籍对口,民办初中小学也可以考虑一下,哪些小学是哪些特色,哪些小学适合自己等等都要考虑。后来发现有些小学还分平行班实验班,又开始打听实验班怎么上。小学也选好了,选学区房又是一大堆坑。
今年能划进名校的房子,明年就不一定了,这个风险该如何排除?
房子学区名额有没有被占用,中介说的可信吗?房东说的可信吗?如果信不过他们,去哪查询啊?有网站吗?
好容易把这些信息落实了,你会发现——这些学区房也太差了吧?没有电梯,户型超级差,采光通风都不好,邻居天天吃臭豆腐味道飘进来难闻极了。
小区里乱停车,走路都担心被撞了。流浪狗流浪猫成群出现,还自来熟的跑过来向你撒娇。楼道里经常堆放杂物,小区里有时也有垃圾乱扔……
我花500万,就住这样一个房子吗?
然后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在上海打拼,为的是什么?
我有500万,到哪应该都是人中龙凤了,为什么要住这样的房子?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
难道我这辈子就是为了孩子吗?
买了学区房就一定可以上学吗?会不会学区变动,会不会落户年限说变就变了?小学入学都没有什么内幕?我要不要去托托关系?要不要试试考民办?怎么突然民办摇号了,怎么摇?有内幕吗?
好容易上了小学,就开始了四五年的陪读。
第一年,这娃挺聪明的,一定可以上好大学,我得多上心;第二年,怎么成绩还是上不去,是不是我教育方法有问题;第三年,为什么怎么讲你都不会?是补习班报的少了吗?第四年,估计这孩子就这样了,能上个二本就不错了;第五年,要不生个二胎吧?
二胎还没生下来,就开始了小升初。
小升初,是对家长的一次大考。30%拼孩子,70%拼家长。
由于小升初阶段不允许考试,各个名校招生基本都是水下进行,既然是水下,就需要一整套黑话。
这个黑话又没有培训班,刚接触时确实一脸懵逼:JW是啥?JH是啥?JPX又是啥?
人生有两次智力巅峰。一次是高三,这时我们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算得了微积分,读得了文言文,还知道世界第三高山是谁;一次就是孩子读五年级时,这时我们需要极强的信息搜集能力,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才能应对如此浩繁的非结构化信息。而且,还要做到对上海的相当了解。
然后,你以为读了初中就完了吗……
好在升入初中后,家长慢慢的就看不懂孩子的作业了,也打不过这些孩子了,脾气就变得好了起来。
小地方通常就一两所学校,也没什么可选性,按照划分的学校正常一步一步走就好了。
上海的学区规模相当于几十个地级市,在几十个地级市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路径,太难了。而且上海还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难处——民办教育太发达。
同样作为一线城市,北京基本以公立教育为主,家长老老实实买学区房就得了。个别的优质的国际学校留给那些土豪家长,跟普通市民关系不大。
上海不同,既有较强的公立学校,又有完善的民办和国际学校,选择起来难度翻了一倍。大量家长在升学路径上耗费了太多心血,一定是一个不健康的局面。
于是政府出手了。
公民同招、取消竞赛、作业减负、整顿培训机构、新中考等一系列霹雳手段出台。很明显,政策大的趋势是均衡教育,缩小各学校差距,让孩子都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没有择校,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复杂的工作就可以取消了。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各大名校也纷纷在郊区开办分校。
近几年郊区新开分校汇总(部分)
这些政策第二个目的是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区分度。
为了小升初,搞那么多补习班、留那么多作业,家长累学生累,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要取消竞赛、减负、取消补习班,让孩子们有一个轻松的读书环境。甚至民办学校也不允许超纲教学。公民同招民办摇号,取消了民办学校在招生上的优势;不允许超纲教学,取消了民办学校在教学上的优势。民办学校优势不在,升学就不会那么混乱,老老实实上公办小学、公办初中吧。
即,一所小学对应3-4所初中,通过摇号的方式选择;一个小区对应3-4所小学,通过摇号的方式选择。
这个政策杀伤力极大,上海只有长宁区在试点,而且只是小升初阶段。头顶上悬着这把达利摩斯之剑,选择学区房一定要慎重。公民同招、民办摇号落地后,公办的优势得到加强;五年一孩的政策,让学区房更加稀缺,学区更加值钱;新中考突出的定向分配政策,也明显倾向公办初中。而一个多校划片就可能将这些利好打成碎片。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选择学区?
研究过这个话题的家长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九年一贯制学校。
不用小升初了,就没有了小升初的风险。于是徐汇的师三附校火了、前滩的华二九年制火了、上实东校火了。
其实还有一条路径——有些区域遍地是名校,摇号就摇呗。典型的就是北京的西城区,上海徐汇内环、杨浦、黄浦的部分地段也可以参考。最次还有张江模式。张江之前是一个没有名校的区域,高智商的码农通过强大的基因遗传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硬生生的将这里拉成了教育名区。所以有些区域可能目前学校一般,但是家长普遍高学历且重视教育,即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下,差学校也会变成好学校。
一个网友吐槽,她家的娃在明珠A读书,由于学习氛围好,发烧40度也主动坚持上学。一到放假,别的孩子都出去疯玩儿,她家娃就盼着开学。这样的氛围下,成绩差不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老家上学,家长是容易了,但是孩子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