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心房颤动(房颤)很陌生,甚至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房颤会导致脑卒中(脑栓塞),后果严重,需要公众高度重视。”湖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启明教授提醒,公众要多了解房颤可能带来的卒中风险,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抗凝至关重要。
现状:
疫情给房颤疾病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约有房颤患者1000万。据刘启明教授介绍,高龄、遗传、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抽烟、酗酒等15个常见危险因素导致房颤发生;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使房颤发生几率增加。
由于对房颤的知晓率低,房颤的就诊率和诊断率低,导致很多房颤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贻误诊疗时机普遍存在。此外,部分房颤患者患者几乎没有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此类患者就诊率、诊断率及治疗率更低。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房颤患者的疾病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刘启明教授提示,这一影响是多方面:首先,房颤发病隐秘,不少患者是在医院常规体检,或者因为其他心脏疾病做心电图时才偶然发现自己患了房颤,疫情期间影响了人们去医院检查,对于早筛查、早诊断带来不利;其次,疫情期间严格的防控与封闭式日常生活,易使人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房颤发作;第三,大部分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以预防卒中,目前临床常用的华法林抗凝药物,需要定期到医院抽血检测INR值,从以前的不方便,变为疫情期间非常困难。
诊断:
长程心电图可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检出率
据刘启明教授介绍,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消失,心房中的血液涡流、淤滞,可以逐渐形成心房内血栓,常常发生在左心耳,如果血栓脱离,90%的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动脉血管,引起脑血管堵塞,导致脑栓塞。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比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更为可怕,因为心房中凝结成块的血栓个头更大,更容易堵塞脑部较大的血管。
因此,如果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悸、疲惫、眩晕或者呼吸短促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目前很多大医院开展了房颤筛查,很快就可以出诊断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5天、7天甚至更加长程心电图等可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检出率。
提醒:
预防卒中是房颤患者管理的核心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导管消融、药物和电复律等方法;所有治疗手段中,最关键的还是抗凝治疗,其目的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导致的房颤,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刘启明教授表示,此类药物通过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产生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使用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疗效和安全性确切。除了抗凝治疗以外,对于已经发生过卒中、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或者相对年轻、因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刘启明教授建议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争取根治房颤;或者左心耳封堵治疗预防脑卒中。
22省份房颤中心联动做科普,扫二维码听直播讲座
“中国房颤日”宣传活动将以“中国房颤中心”项目为依托,由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拜耳公司共同发起,22个省份的房颤中心响应联动。
湖南省的“中国房颤日”落地活动由湖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牵头,顺应疫情管理需要,活动主要采用线上模式,扫二维码可参与网络义诊、听直播科普讲座等,让更多公众了解疾病,更多患者通过线上形式和医生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