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人有着各种“问题”的时代,大家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各种答案,对于营销更是如此,甚至很多时候,问问题的人并不是期待有人能解答问题,只是在寻求一种认同,寻求一种理解,他认为你大概率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势不可逆转,并非谁不愿意解决问题。
当老板看着销售业绩不好时,狠狠的批了一顿营销团队,营销团队很委屈啊,楼盘产品有硬伤,工期有问题,价格过高,请问你能解决工期问题?解决产品有硬伤问题?解决价格问题?你肯定也解决不了。
这就是人们对面问题时,最大的误区和墙,一定要解决某一个问题才能到达目标。
有的人们困在一个问题里,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樊登推荐阅读书籍《自卑与超越》说,讲过太多原生家庭的故事了,以至于很多人都陷在原生家庭的坑里面,觉得自己现在什么事都做不好,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是原生家庭不能成为你获取幸福人生的障碍,强调障碍存在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跨越它,才能获取幸福的人生,不是让你待着障碍旁边,向人们解释你的无能为力。
一个房子有着诸多问题非常正常,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商品,如果有,它的价格一定是99%的人无法支付的,房子的问题,客观存在,我们也很难解决。
但是,房子存在的问题,一定是不能被卖出的核心障碍吗?
假如一个女孩子、男孩子,眼睛很小,脸很大,有点丑陋,是不是一辈子就不可能找到爱上他们的人?
可现实是,虽然恋爱阶段很难获取对象,但一旦有了对象,他们获取幸福和真爱的几率,在如今这个时代比俊男美女们要高。
不好看是一种恋爱障碍,能穿过这道障碍来到你身边的一定不是冲着你外表的人,那吸引对方的只有你的内在。换句话说,在你身边的人都是能发现你内在美的人,这种陪伴和喜欢往往更加纯粹,更加长久,更加深厚。
容貌是恋爱的障碍,阻碍了你频繁恋爱的次数,但不是你获取真爱的障碍,获取的人生幸福的障碍,当你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容貌问题的,问题就不再存在。
同样,房子的诸多缺点是阻止所有人们都喜欢上这个商品的障碍,但绝不是卖不出的核心原因。
关键问题是,这个楼盘既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在已经购买的人群是怎么回事,傻子吗?这样的傻子能不能再找100个?
拆掉问题思维后,我们才能甩掉一切以往的固有认知,并重新问自己三个问题:
房子真正卖的是什么?
原研哉有一个特别精妙的比喻。他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所有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碗,一个是棍子。碗,是帮你装东西的容器,比如房子、衣橱、书等;棍子,是你所使用的工具,帮你解决某种情景下特定的问题,比如笔、键盘、老虎钳子等。
房子本质是一个碗,一个容器。
碗的核心价值是它内部的空间能承载什么,是中间那个空的价值。
房子的核心价值,不是墙的价值,是中间那个空间的价值,关键是这个空间价值承载的东西。
房子的核心价值就是“空间”。
所谓生活方式、豪宅、家庭改善等等,都是对空间的附加延伸。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个概念,叫物是观念的集合,房子的空间价值最终落点还是在人的主观中。
所以,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人们因为什么原因才会购买房子?
传统房地产营销的逻辑,是假设很多人们很想买房子,营销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吹房子本身的价值,各种高大上概念包装好,等待人们来买就可以。
在买房子可以赚钱,媒体中心化垄断的时代,这套旧逻辑的确是对的。
关键是,假设很多人们想买房子,这个假设不成了。
于是中海也开始和实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人们是因为家庭周期,才会购买房子。
家庭需求是一种满足需求,想要制造需求,必须要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