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高阿姨从前年开始,经常感到“心慌”,到医院做了心电图后被确诊为“心房颤动”,也就是通俗说的“房颤”。医生说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中风,于是给高阿姨开了预防中风的抗凝药和其它治疗房颤的药。
南京江宁医院心内科主任张郁青博士介绍说:健康人群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跳60次左右。房颤,就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指心房无规律快速的跳动,发病时病人心率能达到350-600次/分。正常的人体心脏,窦房结是整个心脏的指挥部,它发出命令,依次传达命令给心房、房室结,最后到达心室,指挥整个心脏跳动。
房颤发生的时候,心房不仅不遵守指挥部的命令,而且还胡乱指挥心房和心室,尽管此时房室结能过滤一部分错误的指令,但仍然会导致整个心脏快速又没有规律的跳动。我国的房颤病人有900万之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急剧升高,75岁以上的人群,甚至达到10%。
房颤患者,经常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者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容易感到疲劳,头晕眼花或者昏倒,胸部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最不可忽视的,房颤是个隐形的杀手!病人可能还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症状时,它已经悄悄的住进你的心脏,威胁着生命健康,房颤有哪些危害呢?
张郁青说,房颤最大危害是诱发中风。我国每年有200万人死于脑卒中,占总死亡人数的22.8%。其中,20%的脑卒中是由房颤引起的。我国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
房颤是预防中风的大敌,因为房颤打乱了心脏跳动的节律,让血液流动发生紊乱而形成血栓,血栓流入大脑阻塞血管后导致中风。房颤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5倍,所以预防房颤就可以预防相当一部分中风。对于有心绞痛患者,房颤使原有的心绞痛症状加深,产生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等症状,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研究发现,年龄是诱发房颤的因素之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房颤的发病率每年以6%-8%的速度升高。而且老年人房颤引发的中风,往往会伴随着快速的脑坏死、瘫痪、压疮等,后果更严重。
许多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如果不遵医嘱擅自停药,中风就很有可能会找上门。到底哪些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抗凝?张郁青表示,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久性房颤,都能导致中风。
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10年版)提出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的总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
张郁青指出,如果危险因素分值在2分或以上,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果疏于抗凝,房颤患者将面临高于常人五倍的中风风险。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除了像上述高阿姨这样因为不坚持抗凝而中风的,还有不少房颤病人坚持用阿司匹林,最后还是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
张郁青解释:“这是‘武器’没选对。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几乎没有。房颤患者抗凝应该选择用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
过去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多数病人不易坚持,依从性比较差。
近几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避免了传统药物的诸多问题,无需调整剂量和验血监测,服用方便且安全性更高。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现已纳入到许多地方门诊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