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贝壳找房IPO"的动态颇多。
事实上,贝壳找房IPO的消息从去年年底便不断爆出,因去年年中贝壳在香港密集成立了四家公司,彼时外界一致猜测其IPO的地点或会在香港。
这些问题,应如何看待?我们且先从贝壳的成长史来说起。
"贝壳找房"作为链家的重要筹码
该如何看待其IPO传闻
"贝壳找房"还很年轻。成立于去年4月底,只不过是脱胎于链家旗下的链家网,很多的工作人员也是来自于链家网平台。对自己的定位是"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包括二手房、新房、租赁和装修。而在内容上,除了链家网所固有的二手房、新房、商铺、写字楼买卖租赁服务外,还有提供楼市资讯、搬家保洁、房屋装修、分期借款等服务。
在如今房产存量时代,链家线下发展遭遇瓶颈,开辟贝壳找房这条线上路线也是在为链家寻找新航道。
在今年3月份,已有22家投资人宣布撤出链家投资,从而导致其注册资本由2054.02万元一度下降至1355.82万元,减少33.99%。而贝壳找房对此表示,减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将通过协议平移到贝壳找房。
此次,贝壳找房若能在2020年成功上市,也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但这一赛道,事实上也是对手云集,贝壳找房这位年轻的参赛者能否跑赢前辈们?
但内忧外患的挑战不能忽视
对于贝壳找房而言,如今行业内大环境并不利好,看房天下、房多多们的市场表现并不值得乐观。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内忧外患的因素或是其IPO不能忽视的挑战。
1、上市是条好出路但竞争却是一大绊脚石
据极光大数据,去年9月份至12月,58集团旗下安居客平均DAU由233.5万增加到235.2万。同期,贝壳找房的平均DAU则从64.2万增加到104.4万。从数据上看,安居客的平均DAU大幅领先贝壳找房,仍然处于绝对的龙头位置。在战略方面,安居客继续加强投入,并加大了对下沉市场的潜力发掘。
家大业大的58集团,比贝壳找房更具有优势。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由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下沉市场。在如今整个房产市场并不景气的背景下,之后的竞争会变得更为激烈。
2、即做线上又做线下的经营方式遭外界质疑
事实上,对于"贝壳找房"这种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运营模式,对其本身的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但在外界看来,对于入驻它平台的商家而言,贝壳找房会不会有私心?如何在其自有品牌和非自有品牌中介中有一个相对平衡的说服点?
这一运营模式是遭受了外界一定程度的质疑的。早在今年2月份,贝壳找房便宣布其去年GMV已超过1万亿,今年的目标则是2万亿。如果说去年主要是链家自身链家网的引流贡献,那么,现在看来其GMV增长就有赖其他的非自有品牌中介经纪平台的参与。但此时,平台要如何才能保证不会对自营的链家、德佑两个品牌倾斜。这会是其非自有品牌考虑的问题。
毕竟,在贝壳找房的平台上,本身完全有能力对自营的品牌更加重视。试想,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之下,其他的中介经纪平台会不会奔向别家。
3、出租房源等投诉问题或会对其声誉造成影响
声誉是一家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一旦声誉遭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想要重塑口碑自然是难上加难。
如若长期这样消极应对出租房源的问题,势必会对其声誉造成相应的影响。
地产行业寒冬下"贝壳找房"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Zillow?
当然,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年,58同城的新房业务营收同比增速超过50%,服务客户品牌同比增加约100%。这无疑给贝壳找房展示相应的发展空间,换言之,倘若自身运营模式得当,仍有在行业逆势下实现突围的可能。
事实上,贝壳找房的发展速度还是不能否认。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贝壳找房布局全国98个城市,连接超过25万经纪人及近3万家门店,入驻合作品牌则超过160个。当中,包含优客逸家、自如、魔方、美丽屋、You+、同创、湾流等市场上较知名的品牌。
而且从其目前的日活跃用户的增速来看,超过了行业内58同城的增速。据极光大数据,去年9月份至12月,贝壳找房的平均DAU从64.2万增加到104.4万。同期的58同城是由233.5万增加到235.2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贝壳找房也获得了腾讯领投的8亿美元,成功入驻其九宫格,有了腾讯的资金和技术加持,贝壳找房也拥有了一个超级流量入口。
如此看来,贝壳找房在房地产信息平台的赛道上值得一战。不过,也不能过于乐观。毕竟,当今的房多多、房天下在股市上的表现也并不乐观。当然,在国外市场,我们也看到美国房地产领域在线媒体巨头Zillow带来的可能。
Zillow于2011年成功上市,七内其市值从5.39亿美元增长到超过100亿美元。在2018年其月活跃用户就已接近2亿。但也是从去年开始Zillow宣布从营销切入交易环节,开展直接买卖房产的"闪购"业务,市场似乎并不看好这一业务,伴随着宏观经济、竞争等因素,其市值在半年内下跌50%。但目前45.63美元的股价较20美元的发行价而言仍高出56%,94.66亿美元的市值仍处在高位。
事实上,Zillow也是看中了千禧一代的购房热潮。数据显示,与过去十年相比,未来10年内达到或者超过34岁的美国人数量将增加7.4%,而千禧一代的工作流转可能会放大一代人的房地产交易趋势。换言之,眼前Zillo的转型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这或许都是值得贝壳找房借鉴的一面。
但眼下看来,贝壳找房与Zillow的体量相差过大,暂且不论其能否复制Zillow的市场效应,就算其能够在美国成功上市,也避免不了在资本市场会与Zillow的正面交锋。Zillow是贝壳找房值得参考的标的,同时也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综合来看,不管贝壳找房明年会在香港还是美国上市,在目前大形势并不利好的背景下,有相应的市场优势也面临多重挑战,但未来倘若能找准市场的营销点,仍旧有值得期待的一面。只不过,能不能在各大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仍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IPO后也将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届时,挑战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