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公布的“新鬼城”名单中,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小城巴彦淖尔占据一席之地。虽然经济体量、知名度均不及同处一个自治区的鄂尔多斯,但这个造城动作迅猛的城市,似有后来居上之势。
“一个景观工程就能花费几十个亿。”在巴彦淖尔市政府上访的万丰村(小区网论坛)村民王美丽、杨志荣等多名市民向《华夏时报》透露,政府拖欠的工程建筑款或已超过百亿,相当于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其严重程度或直逼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市财政局拒绝向本报记者提供地方债务数据,而当地企业则透露,政府财政紧张,结算工程款之前的审计工作怀疑因政府暂时无力支付而“技术性拖延”。
斥巨资建景观墙惹争议
百里粉墙,十里红妆,户户相连的蓝色铁艺拱门,巴彦淖尔市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主干道两侧,被修饰得面貌一新。
“6月份就完成了。”在解放西街一处加装了铁艺拱门的某超市门口,店员说,这一切的花费都由政府负担,他们没有掏一分钱,“好像是为了开什么会。”
记者注意到,为了将沿街铺面颜色统一,施工人员把铝制的卷帘门也刷了一层漆,或许是工作匆忙,门上原先的贴纸并未撕掉。几位淘气的小孩扯下门上的贴纸,原本颜色统一的门面立即变得斑驳。
市民们口中的会议,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定于今秋在巴彦淖尔召开。在该市今年的政府报告中,“迎会”被确定为全市最主要的工作。在此前后,这场声势浩大的“迎会”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城区主次干道及迎会线路建设景观文化墙。
记者8月初在巴彦淖尔市采访时,多位当地政府官员评价此次“迎会”活动史无前例,全市上下压力很大。
“没有人掌握具体花费数据。”巴彦淖尔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迎会活动工作很多,包括精品社区建设、道路建设、景观墙、人工湖等,有些支出是没有办法统计的。
不过,巴市住建委一位官员透露的数据却从侧面说明此项工程的浩大。他说,开挖“镜湖”的花费大约在9亿多元,而建设黄河湿地公园及人工湖的花费为两三亿,仅他负责的部分街道景观墙等的花费,也超过1个多亿。
“那些没有完全拆迁完的区域,暂时拆不下来,就修景观墙装扮一下。”当地公安系统一位要求匿名的干部指出,刷墙(粉刷景观墙)是为了“迎会”,市民反映不好,批评是形式主义。
在巴市政府信访办门前,一位不满拆迁补偿的市民杨志君言辞激烈地说,他们管景观墙叫遮丑墙,完全违逆了中央精神。他说,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建设工程资金支出过大,民生工程支出就会压缩,老百姓更喜欢为民办实事的政府,而不是搞形象工程的政府。
“这几年在水系建设上投[简介最新动态]入很多,成效也很大,城市确实很漂亮。道路也修得很好,很多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还是很认可的。”对于众多的批评之声,临河区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颇有反驳之意。不过,他承认,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负债较大。
前述巴市建委官员表示,包括景观墙、人工湖在内的众多工程,大部分是施工人员垫资,这些债务政府未来都得偿还。
企业被拖欠工程款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不过,在内蒙古,由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强大,巴彦淖尔并不突出。根据当地政府公开数据,2012年该市财政收入仅为90亿元,约为鄂尔多斯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最近被查处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素毅,在调任自治区之前,即担任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多年。公开报道显示,王素毅主政巴市期间,大搞城市建设,其落马疑为在工程承包中存在违法行为。
“前些年大拆大建,政府负债很多,可以说但凡建筑商,政府都有欠账。”巴市住建委下属部门一位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来自官方的消息是,被作为城区亮化工程的“镜湖湿地保护工程”,已完成土方开挖1.2亿立方米,阶段投资超过5亿元。据介绍,“镜湖”项目总投资9.6亿元,共征用临河区土地7000余亩,开挖湖面3811亩。
巴彦淖尔属河套地区,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大造人工湖、人工河,打造水岸风景,“镜湖工程”最为宏大,一个名为黄河湿地公园的项目,花费也高达两三亿元。目前,镜湖已经引水成景,市政府侧畔的金川河水系景观工程夜景灿烂,而赞美与批评也同时纷扰其间。
“全年财政总收入不过90亿,能够自行支配的在三分之一左右,虽然这些形象工程能提升城市品位,但工程欠款何时能偿还?很多施工企业已经举步维艰。”巴市住建委一位干部不无担忧地说。
承建了巴市西区多条道路的内蒙古经纬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虎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经完成审计的未付工程款约有两亿元,而未完成审计的工程款数大约还有两亿多元。据介绍,在所有被拖欠工程款的公司中,经纬公司未付款总额排在前列。
“我们公司高管就有500人,每年工资、保险这块的支出就有5000万,压力很大。”刘虎林说,公司目前主要靠银行贷款艰难运转,但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难。他告诉记者,当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催债,但政府现在财政紧张,很难要到钱,拖欠最久的工程款已经超过10年了。
刘虎林所在公司承建的多项工程已经交工,但工程款审计工作一直未能进行。官方的说法是,全市有大量的工程都在排队审计,目前只能等待。但刘虎林怀疑,工程款结算审计工作不断拖延可能与财政无力支付有关。
因为无法收回政府大量欠款,刘虎林的公司陷入困境,甚至不敢接手政府工程。政府也邀请经纬公司参与这次“迎会”工程,但他最终婉拒了,主要是担心无法及时回笼资金。
政府大投资仍未止步
8月8日,记者从巴市某政府部门获得了数个项目的文件,其中包括河套学院新校区项目、巴市医院建设项目,仅此两项,总投资即高达20亿元。
河套学院新校区项目招商[简介最新动态]文件中注明,该项目的业主单位是巴彦淖尔市政府,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拟建楼房21栋,设计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招商文件称,依据当地工程造价估算,新校区房屋建筑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预计总投资10亿元。而巴市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9.5万平方米,总造价10亿。
“相比于前几年,今年政府投资的项目少多了。”一位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工作的官员表示,2012年,全市政府投资的基建项目就有一百多个,而前些年更多。
这位官员称,过去几年主要的政府项目包括巴市政府大楼、文博中心、新区广场以及新区的12条道路,这些工程多为建筑商垫资建设,为了还这些欠款,政府或向银行贷款,或直接拿地抵债。
巴市政府办公大楼以豪华闻名,该楼由江苏中兴集团垫资兴建,保守估计该工程造价超过5亿。当地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最初,有市民向上级举报,巴市官方无奈以租借办公作为搪塞。“政府没有钱给江苏中兴集团,就把老政府所在地块抵给后者,供其开发住宅。”前述官员说,有报道称,巴市政府办公大楼工程,是引发巴市官场地震的直接导火索。
因拆迁不断上访的杨志荣、刘进林对记者表示,为“迎会”而搞的景观墙等美化亮化工程,据说耗资高达28亿到40亿。不过,这一说法未获官方证实。“政府似乎并未反思过去几年的疯狂投资,至今仍在走老路,这是最令人担忧的。”杨志荣说。
来自当地住建委官员的信息是,虽然今年市政道路项目已经大幅减少,但目前列入推进的政府投资项目包括体育馆项目、新的行政区双河区的筹建等,“这些投资都很大。”
“年财政总收入800余亿元,欠债3000亿元”。当这样对比悬殊的数据被报道出来后,鄂尔多斯瞬间陷入到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在美国汽车重镇底特律宣布破产的背景下,鬼城鄂尔多斯的标签被更改为“债城”,破产危情乌云压顶。
而针对“政府借钱发工资”消息,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在发给本报记者的说明中称,的确曾向伊泰集团借过15亿元,但不是用来发工资,而是全部用于了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如期偿还了。
不过,记者在鄂尔多斯调查发现,前期造城运动引发的债务问题已经拖累当地经济,众多被拖欠工程款的企业陷入困境,这场由债务引发的经济危局或将继续发酵。
借钱,但未用于发工资
上述报道将鄂尔多斯称为“债城”之时,还爆料称,2012年底,东胜区政府为了给公务员发工资,向辖区重点企业伊泰集团借款15亿元。
8月1日,《华夏时报》记者前往伊泰集团求证此事。当日适逢集团董事长张双旺70岁寿辰,他对记者表示,2012年底,鄂市政府领导对他说,因为财政紧张,希望伊泰能借款15亿元,“我当时就表示,借钱可以,但要按时还。结果去年12月底借,今年3月底就还了。”
张双旺特别向记者强调,15亿元的借款来自于集团,而非股份公司(即伊泰B股)。据张双旺介绍,当时有传言称他为了躲避政府借钱而跑到了美国,并有意将总部搬离鄂尔多斯,“这完全是瞎说八道”。他解释称,去美国一是探视在那边读书的孙子,二是治疗气喘的毛病;搬迁总部更是经不住推敲,伊泰在鄂尔多斯土生土长,市、区政府对企业都不错,再加上现代科技发达,即使企业加大对外投资,也无搬迁总部的必要。
针对传言伊泰集团还给东胜区政府借款一事,张双旺表示,其实是伊泰为区政府下属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这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
那么政府为什么借钱公务员工资能如期发放吗
鄂市财政局介绍,2012年底临时向伊泰集团有偿借款15亿元,用于了部分旗区支付农民工工资及重大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按约定于2013年3月份如期偿还。
戴宏奎则表示,截至目前,东胜区还没有出现拖欠公务员工资的情形,“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都是当月发,7月份的工资前几天已经发放。”
悲惨的工程款
如果说,在地方性债务积聚膨胀的背景下,公务员还有保证的话,企业的状况,尤其是有“烧钱”的大工程项目的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
“我们有4个月的避暑黄金期。从去年开始,政府就提出了将东胜打造成避暑休闲之都的发展思路。”戴宏奎介绍说。记者在东胜区采访当天,该区旅游局、文化局等单位赴持续高温的杭州推介旅游。
鄂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似乎是一个信号。在鄂尔多斯楼市泡沫破灭、高利贷崩盘、煤炭产业遭遇寒流,以及此前被寄予厚望的装备制造产业等难见成效的背景下,鄂尔多斯不得不谋求重生。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求变之中的鄂尔多斯,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大街上众多门面关张,人流车流稀少。
“鄂尔多斯现在问题太大了。政府债务缠身,企业日子难过。”7月30日,鄂尔多斯一位要求匿名的企业负责人指着宽敞而空荡的办公大楼称,公司近几天又裁掉一批员工,以缓解经营压力,“好几个月没钱发工资了。”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他多年前承担了多个旗区政府的市政工程建设,工程交工后三四年,政府一直未能支付工程款;因为资金链断裂,企业已经无力开展后续经营,手头所有工作都停着。
据了解,仅在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就有众多建筑商的工程款被拖欠,大的如承建了康巴什管委会大楼的兴泰集团、负责路桥施工的东方路桥公司,以及承担绿化的企业,少的欠数百万元,多的过亿元。在债权人看来,康巴什新区管委会还债压力很大,因为辖区大型企业少,财政收入微薄。数据显示,2012年康巴什新区财政总收入为15.9亿元,不到鄂尔多斯全市的1/50。
政府债务知多少
各执一词,那么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媒体此前报道称,鄂市地方政府债务庞大,民间估算高值为3000亿甚至4000亿元。而一位接近鄂尔多斯市政府的人士则称总额为2400亿元。
在戴看来,外界有关地方债务数额的传言太过夸张。他以自己任职的东胜区为例说,外传东胜区负债800亿元甚至1000亿元。而实际上,东胜区的债务总额约为200亿元,主要集中在城投公司。
据东胜城投公司2011年的审计报告披露,该公司2011年从伊泰集团、鄂尔多斯满世房地产开发公司、北京星河湾[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合计融资25.25亿元。报告同时显示,至2011年末,东胜城投以质押的方式,向国开行内蒙古分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贷款的余额为45亿元。上述两项合计约70亿元。
即便按照戴的说法,鄂市债务在1000亿元之内,相对于财政收入已然很高了。
不过刘建勋强调,相对于每年400多亿的可用财力,鄂市债务总体上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完全有能力在2015年前全部化解。
“我们高度重视化解政府性债务工作。”刘建勋表示,具体的化解存量债务的措施有:在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把可能超收的公共预算、非税、政府性基金等收入全部用于化债;把压缩“三公”经费和常规性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经费以及政府投资基建预算的资金全部用于还债;整合、盘活、处置各类存量国有资产全部用于还债。
而控制增量债务的措施包括:压缩政府投资规模,除重点民生工程外,今后5年内不再举债搞建设;凡已批复未开工的项目,除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急需建设的民生项目外,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分轻重缓急保重点;5年内不新建、扩建、购置楼堂馆所;严格控制在建项目造价。
造城运动后遗症
虽然鄂市官方对化解债务充满信心,但巨大的债务已然对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拖累。
“受冲击最大的是被拖欠工程款的企业,政府过度造城,苦果由企业背负,教训值得深刻反思。”上述要求匿名的企业负责人说,造城运动形成的债务,打乱了经济正常发展的节奏。
对于大量企业因被拖欠而陷入困境一事,戴宏奎承认,在煤炭价格大幅走低及楼市萧条的背景下,政府还债压力很大。据介绍,东胜区上半年共计完成109亿财政收入,勉强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而下半年压力很大,因为经济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趋势。
就在数年前,东胜区财政收入年平均增幅为20%至30%。在2012年前,东胜区的财政收入连续7年排名自治区第一位,这一成绩曾令东胜区政府官员引以为豪。就在这样的欢腾中,东胜区将十二五目标定为“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500亿元”。现在连戴宏奎也不得不表示:“看来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了。”
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胜区109亿元财政收入中,煤炭企业贡献最大,伊泰贡献22.4亿元,神华贡献19亿元,二者总和超出了总额的1/3。而值得注意的是,楼市泡沫破灭令当地卖地收入乏善可陈:上半年,东胜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仅为1.05亿元。与前几年最高两三百亿元相比,1亿多元的卖地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被东胜区官员多次提及的,还有多个原本列入建设规划的项目被无限期推迟,一是用于解决两三千人的公安队伍办公困难的金盾大厦,二是教育大厦。而在伊金霍洛旗,使用才10年的环保局大楼被推倒后准备重建,但至今也没建起来。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期,但我们认为经济会慢慢好起来。”戴宏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