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于5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一系列重磅房地产政策,形成金融政策组合拳,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本轮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首付比例调整: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分别下调至15%和25%,此前为20%和30%[1]。
2.贷款利率下限取消:首套、二套房的贷款利率下限被取消[2]。
3.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2]。
4.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3]。
对比过去两轮(2008,2014-15)房地产政策放松,本轮政策调整的力度如何?
首付比例创出历史新低:回顾过去两轮房地产政策放松,2008年首付比例下调10个百分点,2014-2015年二套房下调20个百分点,2023年8月下调10个百分点,而本次首付比例下调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4]。由此看出,本次首付比例的降幅低于2008年和2014-2015年,高于2023年。
利率下限首次全面取消:商业贷款方面,2008年和2014-2015年均将利率下限降至基准的0.7倍,2023年8月二套利率下限下降40BP(此前房价连续三个月下跌的城市已可取消首套利率下限),本次新规则是全面取消利率下限[4]。从实际降幅看,截止2024年4月末,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为3.7%,虽然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但与2008年和2014年从利率高位回落相比,潜在的利率降幅可能更小[5]。此外,本次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25BP,与2008年幅度接近。
保障房再贷款规模较为克制:央行本次设立3000亿元保障房再贷款,而根据央行估计,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3]。实际上,考虑到我国目前无论是新房库存,还是存量二手房体量,相对于2008年和2014-15年都已经高出很多,因此即使仅收储少部分,所需资金规模也将达数万亿元。市场对于政府收储的期待较高,与之对比,本次央行提供的再贷款规模相对克制。
本轮地产组合拳的预期效果如何?
我们认为,即便房地产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放开,本次房地产组合拳的背后仍保留着两大思维不变:底线思维:保障房“收储”旨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带动地产链及低估值行业的估值修复。不走老路:保障房的“收储”大概率不会重走“涨价去库存”的老路,反而标志着经济加速“脱虚向实”的开始。15-19年的PSL货币化棚改在增加地产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新房供给,加剧了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债务压力。
[1]《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5月17日。
[2]《关于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通知》、《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5月17日。
[3]《中国人民银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5月17日。
[4]《对本轮地产组合拳的5点理解》,国盛证券,2024年5月19日。
[5]《四部门联合部署“降成本”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几何?》,第一财经,2024年5月24日。
「多元投资,稳健增值」活动已圆满结束!
感谢参与问卷互动
愿大家心想事成,财源滚滚来~
有关多元投资的互动有礼
此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以下名单入选者,被评为最佳回答
将获得“礼上加礼”
@恒真式
首先,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不同行业或板块的ETF构建组合。其次,定期评估调整,确保组合适应市场变化。还可利用宽基ETF降低风险,搭配行业ETF提高收益潜力。同时,合理控制仓位,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长期持有并结合定投策略,平摊成本,在市场波动中逐步积累财富,实现稳健增长。
我认为ETF的投资策略可以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投资方法、标的和目标人群。
对于临退休和已退休的投资者而言,要想以较低成本建立一个稳健、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将涵盖不同资产类别和市场的ETF组合起来进行投资,这也是一种较为简便的资产配置方式
@R
投资不同种类的ETF同时不仅要投资国内的ETF,还要投资海外的ETF,这样的话就足够多元了
1、确定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首先需要明确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投资目标是以长期增值为主,风险承受能力较高,那么可以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ETF基金,如股票ETF、债券ETF等。2、选择合适的ETF基金:根据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一些具有良好表现历史的ETF基金作为投资组合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对比不同ETF基金的收益率、波动率、交易成本等指标来选择最适合的ETF基金。
兑奖方式
往期推荐
【互动抢红包】如何实现股票投资的多元与稳定!
【一万个红包】五一特辑:探索劳动财富增值新指南!
了解新兴趋势,获取深度分析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投资涉及风险。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有可能不会产生回报或损失投资额。投资者于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阅读销售文件以获取有关详情及风险因素。投资者应确保充分了解投资涉及的风险,亦应考虑自身的投资目标及风险承受水准。投资者做出任何投资前务必征询独立专业建议。投资者须自行决定是否依赖本资料所记载之资讯。
本内容未经中国大陆证券及期货事务监管机构或其他适用监管机构审阅。未经我们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本内容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