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背景下“诉讼时效”规定解读与实务问答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1.《民法典》第188条【普通诉讼诉讼与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要点解读:

重要关联规定:

《民法典总则编解释》第35条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典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不适用延长的规定。该条第二款规定的二十年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第36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其法定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37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受到原法定代理人损害,且在取得、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在原法定代理终止并确定新的法定代理人后,相应民事主体才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的,有关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适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二款、本解释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4条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第五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5条第2款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第6条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第7条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实务问答:

2.《民法典》第189条【分期履行债务诉讼时效起算】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分期履行债务的起算点,既包括请求给付每一笔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也包括请求给付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请求给付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起算点从最后履行期间起算在理论上和实务中并不存在争议,而请求给付每一笔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究竟是从每一期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还是从最后履行期限起算,存在争议。应当说,对于同一债务而言,其具有整体性和唯一性,故尽管因对整体债务分别约定了分期履行期限和数额,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该独立性不足以否定整体性,整体性和唯一性是分期给付债务的根本特征。因此,请求履行全部债务每一笔分期履行债务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是其应有之意。

3.《民法典》第190条【对法定代理人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起算】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总则编解释》第36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其法定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民法典》第191条【被侵权未成年人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起算】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5.《民法典》第192条【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诉讼时效届满的效力,目前倾向性观点为抗辩权发生说,即诉讼时效完成,义务人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可拒绝履行义务。本条第1款即采用该学说进行了规定。采抗辩权发生说,法院不应主动审查诉讼时效期间是否经过问题,只有义务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人民法院才审查诉讼时效问题,即本法第193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另需注意,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虽不能请求法律进行强制性保护,但并不否认其权利的存在。同理,民法典第419条规定的抵押权人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未行使抵押权的,抵押权人丧失的是获得司法强制执行的权利,而抵押权本身并未消灭。上述情形下,若义务人放弃时效利益自愿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受领,不属不当得利。且时效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也不能再以时效届满进行抗辩了。因此时义务人同意履行,属于对时效利益的放弃。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3条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19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新的协议,债权人主张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贷款人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能够认定借款人同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义务的,对于贷款人关于借款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35条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仍然提供保证或者承担保证责任,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拒绝承担保证责任或者请求返还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追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债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的除外。

保险公司在诉讼时效期限届满后出具定损通知,能否视为同意履行义务?

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后始终未就该起事故做出核定并按照法定期限通知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使得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难以得知车辆损失是否能够得到理赔。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保险公司做出了定损通知而非拒赔通知,该定损通知应视为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受益人协商赔偿数额的意思表示,属于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因此,保险公司在诉讼中提出的诉讼时效抗辩,不应支持。此外,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虽然约定了保险人核损定价不构成保险人对赔偿责任的承诺,但实践中保险公司可依据该条款故意拖延核损定价,导致诉讼时效经过,故该条款属于保险法规定的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的格式条款,为无效条款。[2]

6.《民法典》第193条【诉讼时效援引】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首先,如前所述,诉讼时效采抗辩权发生说,法院不应主动审查诉讼时效期间是否经过问题。其次,诉讼时效制度作为民事实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私权范畴,时效适用或不适用并不损害公共利益,不属法院依职权介入的领域。第三,法院不主动适用诉讼时效是诚信原则的要求。诉讼时效届满的债权并不消灭,债务人愿意履行的,法院若主动适用时效意味着鼓励不诚信的行为,这不符合诚信原则精神。因而,只有义务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人民法院才审查诉讼时效问题,即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2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7.《民法典》第194条【诉讼时效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被强制隔离戒毒致使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是否构成诉讼中止?

构成时效中止的关键在于是否客观上阻止权利人主张权利,即并非权利人主观上不想、不愿主张权利,而是客观上无法或不能主张权利。该案原告在伤残鉴定作出后不久,就因吸毒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我们暂且不论原告是否法律意识淡薄,是否认知“诉讼代理”“诉讼时效中止”等法律概念并去维护自己权益,原告在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就算原告主观希望委托他人主张权利,但委托他人需要经过管理部门程序上的审批,其委托权等民事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未知。同时原告亦存在明显的困难,其自身状况无法委托他人主张权利,其被采取的强制戒毒措施、方式及期限不确定,因吸毒造成的精神障碍状况不确定,是否具有委托他人代为诉讼的真实意思表示不确定,客观导致了原告不具有委托代理人主张权利的条件。因此,依社会普通观念,不能期待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委托代理人主张权利,否则过于苛责,是对原告附加了过高的义务。因此该案原告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因客观障碍无法行使诉讼权利,属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3]

8.《民法典》第195条【诉讼时效中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就诉讼时效中断而言,民法通则规定“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民法典(民法总则)则进一步根据中断事由是否具有持续性进行了不同规定,更加科学。本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不具有持续性,故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而第第三、四项规定的情形,具有持续性,则从中断程序终结时起重新计算。此外,关于中断之后能否再次中断甚至多次中断的问题,总则编司法解释第38条第1款对此给予了肯定回答。另,按照解释该条第2款,权利人向义务人的代理人、财产代管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等提出履行请求的,可以诉讼时效中断。

《民法典总则编解释》第38条诉讼时效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中断后,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出现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中断事由,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权利人向义务人的代理人、财产代管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等提出履行请求的,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8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名、盖章、按指印或者虽未签名、盖章、按指印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9条权利人对同一债权中的部分债权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剩余债权,但权利人明确表示放弃剩余债权的情形除外。

第10条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第11条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支付令;

(二)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三)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四)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五)申请强制执行;

(六)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七)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八)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第13条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14条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过程中的“让步性”意向,是否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

用人单位在劳动仲裁委员会组织调解过程中愿意给予原告一定的赔偿,是属于在调解中的让步,依据民诉法的规定不能以此作为诉求判决的依据,且双方因分歧较大未达成调解协议,并非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中“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况,不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4]

9.《民法典》第196条【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其构成都要求存在在权益的妨害与危险,行为或状态处于现实持续中,对这种现实存在的妨害与危险无须考虑之前的事实状况,且此三类请求权对维持人身等权益至关重要,故不适用诉讼时效。另,确认物权请求权、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权二者不属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也不适用诉讼时效。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请求权具有交付财产的内容,但首先体现为身份利益上的请求权,尤为重要的是这关涉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涉及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故不应适用诉讼时效。此外,基于共有关系产生的分割共有财产的请求权、请求撤销合同权也不适用诉讼时效,因二者本质为形成权,形成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1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公司法解释三》(2020年修正)第19条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被告股东以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公司债权人的债权未过诉讼时效期间,其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被告股东以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义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房屋买受人请求开发商的办证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支付逾期办证违约金,从合同约定或者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而物权变动是指所有权过户、抵押权发生等物权变动事实,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为“债权合意+登记生效主义”。双方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目的是发生商品房物权变动,在此过程中,登记显然属于物权行为,买受人依据合同享有的办证请求权应为物权请求权而不适用诉讼时效。即便逾期办证违约金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未获法院支持,买受人仍然可以请求开发商继续履行办证义务。[5]

10.《民法典》第197条【诉讼时效法定】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诉讼时效法定性包括两方面内容:1.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2.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需注意,当事人不能预先抛弃诉讼时效利益,并非意味着诉讼时效利益不能事后放弃。诉讼时效利益事后放弃实质为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放弃。根据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分其权利,选择是否放弃诉讼时效利益。

借款到期后债务人在多份空白催收通知单上加盖公章的行为对诉讼时效有何影响?

11.《民法典》第198条【仲裁时效准用】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仲裁与诉讼二者虽然在具体案件的管辖主体、程序方面存在不同,但在制度本质、功能作用方面二者是一致的,都属于为稳定市场交易秩序而规定的法定期间。为此,有了本条规定。关于本条的适用,需注意两点:一、有关法律对于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优先适用该法律规定。二、有关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具体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一般规定。包括时效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的内容。此外,仲裁时效也具法定性,当事人不得约定排除,也不能放弃时效利益。

12.《民法典》第199条【除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其与诉讼时效区别主要在于:一、适用范围不同。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债权请求权,而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请求权的范围远大于形成权。二、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届满,请求权变为自然债,实体权利本身不消灭;而除斥期间届满,实体权利本身消灭。三、期间是否中止、中断、延长不同。诉讼时效可因法定事由而中止、中断、延长,而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另需注意,法院不能主动适用诉讼时效,但应主动适用除斥期间审查权利状态。诉讼时效届满后,相对人可以放弃时效利益;而除斥期间届满,相对人不得抛弃利益。

《诉讼时效规定》(2020年修正)第5条第1款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民法典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买卖合同解释》(2020年修正)第12条人民法院具体认定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合理期限”时,应当综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性质、交易目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标的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安装和使用情况、瑕疵的性质、买受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检验方法和难易程度、买受人或者检验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自身技能以及其他合理因素,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判断。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二年”是最长的合理期限。该期限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参考文献:

[2]《A单位与B单位、某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人民法院报》2018年7月12日07版

[3]《胡某诉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人民法院报》2018年1月18日06版

[5]《梁某诉广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人民司法·案例》2018年第35期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到期后债务人在多份空白催收通知单上加盖公章如何计算诉讼时效的请示的答复》

THE END
1.民法典继承诉讼时效规定免费法律咨询民法典规定,继承诉讼时效为三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https://www.66law.cn/question/49630109.aspx
2.遗产继承诉讼时效如何规定沈虹律师 继承领域推荐律师 咨询我 律师解答: 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是三年。法律规定,继承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自己继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即继承人一般要在三年内行使权利,否则对方将会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但是,自继承权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685964.html
3.公证人普法房屋继承公证如何办理?经了解,张三生前未订立遗嘱也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张三的房产发生法定继承,由张三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即李四及两个子女共同继承。故李四及子女需携带相关证件、材料前往公证处办理房屋法定继承权公证,李四表示要求继承上述房产,两个子女在公证处亲自签署自愿放弃继承权的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YyNDM5MA==&mid=2247547157&idx=2&sn=198d9910f8ad5b767e3b1e8fd1392db3&chksm=eb673a33f213e4accdad1588a7eb8d8bd91fb7573db1adedcdbe33ab6f356eefb83bfadf59a6&scene=27
4.继承人间的房屋遗产纠纷不适用诉讼时效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诉争房屋的继承人均未放弃继承,因继承人间具有家庭关系且遗产尚未分割,应认定为共同共有。本案实质是共有人对共有权的确认并以此为前提分配具体份额,而非继承权受到侵害,属于共有权确认纠纷而非继承权纠纷,故不适用继承诉讼时效的规定。周学新对共有物进行了管理与添附,但该行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2/id/893801.shtml
5.房子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是多久专家导读 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的遗产房继承的诉讼时效是三年,在此之前发生的遗产继承纠纷案例,诉讼时效是两年。遗产房的继承问题,有遗嘱的,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可继承房子,没有遗嘱的,法定继承人都有权利分割遗产房。 一、房子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是多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生效) 第一百八十https://mip.64365.com/zs/1221397.aspx
6.房产继承律师费用收取标准遗产继承诉讼的诉讼时效因为房屋的价格会比较高的,所以如果房屋的所有人去世之后,有继承权资格的人都会有权利争取房产继承,但是如果想要请律师帮助的话,就会产生律师费,所以大家都知道房产继承律师费用收取标准?那么,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番,同时也介绍遗产继承诉讼的诉讼时效?一起看看相关的知识吧。 https://zhishi.fang.com/xf/qg_1018309.html
7.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区别→MAIGOO知识房产继承 股权继承 存款继承 法定继承常见问题解答 放弃继承权后可以反悔吗 什么情形下会丧失继承权 法定继承诉讼时效 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哪个优先 什么是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又称为无遗嘱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https://www.maigoo.com/goomai/203764.html
8.房产遗产继承的诉讼时效是什么?房产遗产继承的诉讼时效是什么137***5284 发布于 2024-10-14 10:28:03 遗产继承 房产 共4个回答139***5480 2024-10-14 10:41:37 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是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所以继承纠纷向法院起诉的诉讼期是3年。https://m.loupan.com/ask/1244534.htm
9.关于房屋纠纷的*法律房产继承纠纷八种情况8、被继承人继承房产分割 房产纠纷有没有诉讼时效 房产纠纷在很多时候都会寻求诉讼来解决,那房产纠纷有没有诉讼时效。 1、一般时效:是指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除外的诉讼时效,通常适用《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超过二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https://m.qizuang.com/baike/23437.html
10.《人民司法》婚姻家庭61个案例裁判观点精选(20092016)享有继承权的继承人之间并无继承权有与无的争议,在处理被继承人遗产时,不论间隔时间长短,都应当按照共有财产析产的法律关系来处理,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采取欺诈等手段将被继承人的遗产过户于一人名下并不能简单地认定系争房屋就是名义产权人的个人财产,而应视为代表共有人登记取得的产权证明。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