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赠与和继承的区别及费用?房子继承赠与买卖费用对比常见问题法律知识

房产纠纷+婚姻继承+拆迁分家=专注房产案件代理

房子过户给子女,赠与、继承和买卖到底哪种方式最省钱

公号:院长聊房

院长助理:,加院长助理,免费进重庆购房群。

直系亲属之间的房子过户,通常有一下三种方式,赠与、继承和买卖,前几天,有新闻说直系亲属之间赠与和继承的房屋可以不用缴纳20%的所得税,于是很多人会认为房屋赠与或者继承会少交很多费用,这是真的吗?

6月2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个人取得有关收入适用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项目的公告》,明确了包括提供担保获得收入、房产受赠收入等有关收入的个税适用政策。个人为单位或他人提供担保获得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外,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房屋取得的受赠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符合以下情形的,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2、政策变化实际影响不大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这些条款与2009年发布的政策几乎没有差别,仅是税目发生了变化,由此前“其他所得”调整为“偶然所得”,税率本身并没有变化。

实际上,一直以来无偿赠与都是免个税的,虽然在受赠人取得房屋的时候,不需要缴纳个税,但

当受赠人将无偿取得的房屋进行出售的时候,则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由于获赠者购房成本为零,而那就等于交易全额都是差额,等于要全额征收20%个人所得税了。

3、考虑再次交易最好以买卖方式过户

在直系亲属之间,房子的过户一般有三种方式,赠与、继承、还是买卖,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那么到底要选择哪种方式,才能够更省钱更划算呢?

如果房子不考虑再次销售的,最划算的是继承的方式

如房屋考虑再次交易,但不满足满五唯一或者不满五的条件,那么买卖比继承和赠与划算

。赠与的房产在交易的时候无论是否满足上面的条件,都需要缴纳房屋交易的税费以及20%所得税。而继承的房屋只有满足满五唯一的条件,才能够免缴个人所得税。

一般房屋再次交易的可能性极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限制和麻烦,因此

大多时候,直接买卖更划算

“如果打算卖房,还要考虑后续房屋升值等因素。”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房屋成本为100万元,子女取得的时候价值150万元,而这套房子后续涨到400万元。

以赠与或继承的方式获得房屋,等到房产涨到400万元的时候,他就需要基于当中300万元的价差去交税。

如果是买卖的方式的话,只需要按当中价差的250万元来交税。

虽然算起来,可能继承房屋在满足一定条件后,继承的费用加上再次交易要缴的费用加起来会比较少,但在实际生活中,继承房屋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比如可能会有人来跟你争遗产,因此,为了避免麻烦,一般都建议以交易的方式过户,这样能省麻烦,也能省钱!当然前提是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办理交易过户。

房屋赠与的条件有哪些房产赠与和继承有什么区别

房屋赠与的条件有哪些?房产赠与和继承有什么区别?

房屋赠与的条件有哪些?

1、赠送房屋的当事人必须拥有这个房产的一个所有权,与此同时赠送房屋的当事人还需要具有一个完全民事行为的能力;

房产赠与和继承有什么区别?

1、房屋赠与和房屋买卖都属于房屋的处置的发生,房屋买卖可能是发生在一手房交易,有可能发生在二手房交易中,但房产赠与一般发生在二手房交易中。因此,这里的比较主要是针对二手房交易来说的。

2、赠与,通常受赠与的一方是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也就是不用支付金钱作为交换。而买卖,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双方是需要支付对价的,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二手房过户环节有各种税,但主要的只有三种,分别是税、个税和契税。

3、房屋买卖的税收计算,个税是等于(本次价格-原值价格-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收-其他费用)*20%(也即是:差额的20%。);税也要按照“满五唯一”分为三种,不满2年的房子,税为全额的5%;2年以上非普通住宅,税为差额的5%;2年以上的普通住宅免征税。

4、契税方面,首套房90平米以下为1%,90平米以上为1.5%。二套房90平米以下为1%,90平米以上为2%。房屋赠与的方式所需缴纳税款根据交易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就是,直系亲属成本只有契税;而非直系亲属赠与的赠与成本有三个,其中契税和税的计算方式与买卖完全一致,个税则是全额的20%。

房产赠与和继承的税费缴纳区别

买二手房,税费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就算你是房产赠与,或者继承房子赠与和继承的区别及费用?房子继承赠与买卖费用对比,也都需要缴纳税费,那么,房产赠与和继承税费缴纳的具体比例是多少?两者缴纳时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房产赠与如何缴税?

1、直系亲属间的赠与:契税3%;直系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非直系亲属间的赠与:契税3%,个税全额的20%,无增值税及附加税。

二、房产赠与后再买卖如何缴税?

无论是直系亲属间赠与,还是非直系亲属间赠与,按照原房产证计算是否满两年,其余(如:计算为家庭唯一住房)按照新房产证计算税额,具体纳税比例同买卖二手房一致。

三、房产继承如何缴税?

法定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继承房产,税费全免。只需要收费按80元/平方米收取公证费。

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儿媳、女婿。

非上述情况无偿获得房产等同于房产赠与,按照赠与的标准交税。

四、房产继承后再买卖如何缴税?

按照原房产证计算是否满两年,其余(如:计算为家庭唯一住房)按照新房产证计算税额,具体纳税比例同买卖二手房一致。

THE END
1.房屋继承费用高还是买卖费用高导读:房屋继承费用没有房产买卖费用高。房产继承如果是法定继承人继承、继承的房产是满五年且为家庭唯1住房的,一般只要缴纳交易手续费和工本费;买卖房产的情况下需要缴纳房产契税、个税等各种税费。 一、房屋继承费用高还是买卖费用高 单从过户费用的角度来看,房屋买卖的费用比较高。房屋买卖就是按照正常的商品房买卖缴https://www.64365.com/zs/1179299.aspx
2.房屋继承费用高还是买卖费用高?房屋继承费用高还是买卖费用高? 房屋继承的费用 从税费角度来看,房屋继承确实比房屋买卖更加划算。在房屋继承过程中,需要缴纳契税、营业税、交易手续费、工本费、公证费等费用。其中,法定继承人继承房地产免征契税,但非法定继承人需要缴纳1.5%的契税。此外,需要缴纳5.55%的营业税,但如果转让出售购买时间超过5年的普通https://www.jiwu.com/baike/40167.html
3.房屋赠与和买卖的费用哪个少些律师普法房屋赠与和买卖的费用哪个少些 普法内容 一般情况下,房产赠与比买卖的过户手续费更少。房子赠予需要支付的税费有契税、测绘费、权属登记费及公证费等,而房子买卖需要的税收则有增值税、契税、测绘费、个人所得税(以原价过户可不缴)、登记费。综上,房产赠与比买卖的手续费更少。https://www.110ask.com/tuwen/9984531223120769014.html
4.房产继承费用和房产买卖费用房产问答房产继承费用和房产买卖费用如下:继承过户:1. 登记费:住宅类房屋按80元/套收取,这个费用是继承的https://www.goufang.com/wenda/wenda230797.html
5.烟台房屋过户费用买卖赠与和继承哪个划算随着烟台二手房交易量的逐步增长,市民对于交易过程中所需费用了解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就曾有市民向本网反映,其在购房过程中不了解这些收费项目,结果发现被中介多收了5000多元。 其实,目前的房产过户方式并不仅限于交易一种,还包括赠与、继承等其他方式,而这些方式中间所需要交的税费也是不同。至于哪一种更划算,则https://yt.loupan.com/html/news/201407/1366965.html
6.房子过户需要多少钱(继承费用+赠与费用+买卖费用)房子过户需要多少钱(继承费用+赠与费用+买卖费用) 一、 房子继承过户的费用 1、流程 继承人要到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注销户籍,办理死亡证明。继承人要到区或市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并提交被继承人死亡证明、房屋的产房地产登记申请书、身份证明、房地产权证书、继承权公证文书等资料。https://www.kan3721.com/news/show-26808.html
7.房产继承和买卖哪个费用低房屋买卖和房屋继承哪个办理更省钱 当爸爸妈妈想把自己的房子让儿女承继时,有房子生意,承继,赠与这三种办法来进行,可是关于承继房产,这不仅仅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理财问题。假定咱们关于相关法律条文不了解的话,咱们就会使自己的权益遭到危害,那么房子生意和房子承继哪个处理更省钱呢?以下是听讼网小编为我们总结的材料https://www.tingsonglaw.com/label/30029
8.房屋“卖”给子女竟最省钱!99%的人不懂南方plus1、房产买卖 受近期契税政策的调整,相比房产赠与和房产继承,把房子卖给子女确实是能省下不少钱来。一是赠与的费用过高,二是房产继承的流程也比较复杂,选择卖给子女的方式还是比较不错的,比较省钱。 但由于受房屋面积,居住年限,首套、二套、多套等的限制。如果在将房子卖给子女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缴纳个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5/11/c220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