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这座一线城市,被抛弃了吗
文丨西部菌
转眼之间,深圳就从耀眼的增长明星,变成了四大一线城市中最不被看好的地区。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深圳的GDP为18689.13亿元,同比增长只有6.6%,远低于去年同期的8.1%,也低于广州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更是只有5.5%。
深圳到底怎么了?
01
深圳公布统计数据后,有不少研究者计算发现,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减去去年第三季度的GDP所得到的增量,只有33.9亿元,也就是说,第三季度的名义增速只有0.52%。
考虑到名义增速比实际增速更直观,可操作的空间更小,这一数据被当做深圳失速的重要体现而广泛传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它没有考虑到统计的调整,第三季度深圳的真实名义增速,其实在5.15%左右。
当然这一数据也相当惨淡了。要知道去年8.1%的增速,已经是深圳近五年的新低。正是得益于多年的高速增长,它才能够连续赶超广州和香港,成为亚洲第五。
去年广州降速后,深圳更是笑傲一线城市,怎料风水轮流转,深圳同样没能逃掉增长明星重庆的减速遭遇。
上半年7.4%,三季度6.6%,不懂统计的人,都能看出深圳三季度的低迷。问题还不止于账面上的数字这么简单。
去年P2P暴雷大面积暴雷之后,深圳的写字楼空置率就居高不下,地标建筑平安金融中心,更是出现了一次性退租10层的情况。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数据显示,这种局面今年并没有得到缓解:
今年上半年,深圳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接近20%,竞争对手广州不到5%,被它赶超的香港的空置率更是只有3%。写字楼空置,让观察者更坚信,这座一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空心化局面不容乐观。
连深圳最引以为傲的进出口,在前三季度都出现了罕见的下滑。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深圳的进出口总额为21140.92亿元,同比下降1.8%,进口总额更是同比下降9.3%。
经济减速,楼市却异常火热。
十一黄金周期间,深圳就是一线城市中的异类,成交面积同比大涨85%。就在前不久,10月的房价数据出炉后,外界豁然发现,深圳的二手房以63564元每平米的价格,正式超越北京,成为内地房价最高的城市。
企业退租,制造业不振,和楼市的火爆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紧要关头,深圳却突然调整了“豪宅税”,为火热的楼市添了一把柴火。在外界看来,这座城市似乎正在离曾经当做箴言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渐行渐远。
02
深圳减速,外部环境变化不容忽视。
深圳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去年的进出口总额高达29983.74亿元,已经连续26年排在内地城市的第一位。同期的GDP为24221.98亿,也就是说,外贸依存度超过100%。
深圳粤海街道办单扛美国的案例,被广泛传播。但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实很难免除,去年全年深圳的出口总额就同比下降1.6%,它只不过被8.1%的经济增长所掩盖了。
同样受影响的广州,因为经济降速,外贸遇冷的事实就被无限放大。
高大上的金融和IT产业,近一两年来同样环境不佳。互金行业的暴雷自不必言,IT产业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大巨头们就不断传出裁员风波,深圳作为这两类新兴产业占比很高的城市,自然首当其冲。
而且可能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尽管深圳给人产业新、附加值高的印象,但它的经济底盘仍然是制造业。
《深圳统计年鉴2018》显示,在近千万的就业人口中,制造业就业人口的占比在40%左右。同时,深圳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一样,同样是位列各城市榜首。
工业化是任何一座大城市发展都绕不开的阶段。但基于土地紧张、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保护等因素,发达城市到后期往往会将工厂迁移到外地。
眼下的深圳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其实不止是深圳,上海同样经历过类似问题。
前两年一篇名为《2016年北上深经济真相》直言不讳地称,“上海经济已瘫痪”,它所指向的问题正是上海的工业增长放缓。可见,一线城市到后期,都得面临腾笼换鸟的阵痛。
深圳的问题在于,不断高涨的综合成本,不仅让中低端企业在加速出清,一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同样有了出走的意向。数据显示,近三年外迁的192家企业中,电子信息行业占比接近4成。
企业出走,最典型的就是华为了。尽管总部仍然在深圳,但它的研发团队前不久被东莞成功挖了墙角。
而且深圳和广州不同的是,它有着特区的特别待遇,但却缺少省会广州那样的腹地。腹地不够是很多城市转型第三产业的硬伤。
比如在社会消费品总额上,深圳和广州足足有着3000多亿的差额。这意味着,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深圳的抗压能力,有着天然的瓶颈。
03
发展四十年的深圳,的确到了一个新的关口。但认定它到顶了要凉了,也是杞人忧天。
首先得看到,在GDP超过2万亿的规模之后,任何城市都很难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北京上海如此,重庆如此,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城市同样如此。
如果把前三季度6.6%的增速理解为回归常态,看待深圳的视角,可能又会不一样。
而且在深圳的发展史上,类似的局面不是第一次经历。
2002年,适逢广州发发力重化工产业、转型汽车制造的关键节点,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万字雄文横空出世,引爆舆论,直指深圳在一线城市竞争中掉队的问题。
后来的情况如大家所看到的,在广深较量中暂时落败的深圳,很快自我调整,并且在十多年后成功地赶超广州。在自我修复调整上,深圳的灵活性不输任何城市,这是它经济足够开放、市场足够活力的结果。
在武汉、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都生活过的西部菌,对深圳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这种成熟、开放的市场经环境之上。
如果来深圳走一走,可以发现,它从上到下都渗透着一股年轻的朝气。得益于此,深圳才能在去年收获最多的常住人口增量。
这种年轻,当然对应着一些短板。比如医疗和教育,比如基础设施。有批评者就指出,深圳热衷于挖马路,前三季度的表现说明,挖马路增加不了GDP。这话其实不假,要知道2019年,深圳地铁的同时开工条数高达14条。
但相对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的城建还有很大空间,也是事实。目前深圳地铁开通运营里程不到300公里,和成都、武汉相差不大,远低于北上广。无视发展阶段来评判,未必公平。
而且,深圳增速下滑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等数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增长。同时深圳还是研发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的城市,超过4%。
至于产业外迁到周边的东莞和惠州,也没什么好担忧的。前店后厂是常见分工,深圳曾经是香港的“后厂”,现在东莞和惠州变成了深圳的“后厂”,这都是产业分工正常现象。
东莞和惠州之外,作为竞争对手的广州,是经常被拿来和深圳比较对标的对象。这一轮深圳降速后,就有人质疑,深圳是否重新被广州赶超。
其实相对于高低排位,更值得看重的是二者之间的双子星竞争格局。有竞争才有压力,才会相互成就,成都和重庆、济南和青岛、南京和苏州都是案例。
当然对深圳来说,即便它没有被抛弃,即便它是一二线重点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不依赖卖地的城市,以地价、房价为代表的综合成本上升,对企业对人才的挤出,仍然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