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旬老人继承遇难题:无法证明“姥姥不在世”
因找不到证明姥姥不在世的“证据”,六旬老人李艳始终无法继承父亲房产。让她不能理解的是,“我姥姥如果在世都110多岁了!为什么非要找到死亡证明才行?”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在北京,像李艳一样面临继承难题的老人还真不少。由于父母在世时未立下遗嘱,依法继承时,老人要往父母上辈“倒”,提供同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死亡证明,如果上辈人生老病死都在外地,甚至连当年住哪儿都找不到,那这寻“证”之旅更是难上加难。
讲述:
父亲过世13年未能继承房产
2010年,李艳的父亲过世了,悲痛之余,她也不得不着手处理老人的遗产。父亲名下有套房,位于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这也正是她们一家的住所。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母亲和自己唯一的弟弟已经过世的情况下,想把这套房过户到自己名下,竟如此之难。
“当时从公证处捧回一大摞表格,光是死亡证明就得提供7个人的——亲弟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亲母亲。因为同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他们也都有继承资格。”李艳无奈地说,父亲母亲、弟弟都好说,毕竟生前在北京生活,去世年头也不久,但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死亡证明,可就费劲了。
李艳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南路社区就有不少。“我们这个老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住户多是五六十年代,从四面八方来北京支援建设的。”李艳告诉记者,她父亲母亲就是这一批人,父亲当年进的是军工单位,很多街坊邻居,她的叔叔阿姨们,跟她父母都是一个厂的同事。几十年过去,如今年迈的老人相继去世,李艳这代“年轻老人”,都面临着继承房产,需要提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死亡证明的情况。
【法官说】
1,为什么必须证明姥姥姥爷不在世?
朝阳法院亚运村法庭副庭长肖华林告诉记者,按照《民法典》关于继承顺序的规定,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以李艳老人的情况为例,她父亲的遗产由父亲配偶(即她的母亲)、父亲的父母、她本人及其兄弟姐妹(若有)依法继承。按照法律规定,如果这套房产属于李艳父母共同财产,对于属于母亲的那部分,应当由母亲的父母,即姥姥、姥爷参与继承,因此也需要查明姥姥、姥爷的情况,若姥姥、姥爷还在世,当然可以继承属于他们的遗产份额;若姥姥、姥爷不在世,还需要查明他们与李艳母亲死亡的先后顺序,以确认是否发生代位继承、转继承的问题。
2,找不到姥姥姥爷死亡证明怎么办?
如果这三种方式依然开不出证明材料,又该怎么办呢?肖法官说,如果这些途径都走不通,实在无法通过公证渠道继承,老人还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继承的问题。
老人锁起户口本就怕子女要房产
“如果老人在世时立了遗嘱,就不存在这些麻烦事儿了。”李艳告诉记者,其实她老父亲在世时,她就试图提醒过父亲,但是父亲认为,她的亲弟弟也去世了,就剩她一个孩子,继承自己父亲的房产,还不是天经地义么?再进一步解释继承顺序,老人就要生气了,“我还活着,说这么不吉利的事儿!”
这些年,李艳出于好心,避免其他叔叔阿姨家出现自己遇到的麻烦,做过不少街坊邻里的工作,让他们及早立遗嘱,但成功的极少。
“楼上叔叔去年去世前,我跟他儿子聊过这事儿,但根本没法弄,他儿子平时需要办事儿,要个户口本去复印都特别难,老人每次都十分警惕,审贼一样问儿子拿去做什么,锁户口本的柜子和各屋房门的钥匙,在腰间别了一串儿,就怕子女在背后算计他。”李艳无奈地说,“现在都在宣传说,老人要看好自己的‘口袋’,但很少见到提醒,让老人守好财产不被骗的同时,趁着不糊涂及早立遗嘱,这方面的普法宣传还是应该加强!很多时候,自己孩子劝没用,得别人说、法律专家说才好使。”
的确,如果老人糊涂了,想去立遗嘱也存在困难。跟李艳住在同小区的陶先生说,几年前,姥爷去世后,他带着姥姥去立遗嘱,结果公证处要求带老人去医院先做智力测试,看看老人思维是否正常,检查完再到公证处走流程,全程录音录像,十分规范。当时他也没想到,一两年后,姥姥开始思维不清、健忘,如果这种情况再去立遗嘱,结果就很难说了。因为对于许多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患者来说,是无法进行智力鉴定的。
【社区说】
结对共建邀请法官进社区答疑解惑
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路社区属于老旧小区,老年人口占7成以上,针对李艳老人遇到的继承等难题,太过专业化,社区没有能力提供法律支持,因此正积极与酒仙桥法庭结对共建,邀请法官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普法教育、释法答疑,并对社区调解员进行培训,指导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在肖华林法官看来,老人立遗嘱可有效减少日后纠纷。《民法典》中规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
肖法官介绍,按照法律规定,遗嘱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如果当事人能够依据公证遗嘱等材料自行办理遗产继承过户等,可以不需要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若因继承发生纠纷,起诉至法院,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供所有继承人的信息情况,由所有继承人参加诉讼。
老人在世时,若有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的意愿,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并指定遗嘱执行人,在继承开始后,由遗嘱执行人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遗产的处置和分割,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日后纠纷。
【记者手记】
能否提供更多可行方案
将遗产继承纠纷化解在前端
严格的法律条文,是司法部门办案的依据,也是无法逾越的“框架”。但随着司法实践,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司法机关也会通过司法解释,对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
对于动辄数百万价值的房产、一辈子的积蓄,老人谨小慎微也能理解。在宣传防骗的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强继承方面的普法教育,将遗产继承纠纷化解在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