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法全文民法通则(民法典遗产继承法解读)

上述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正是对自然人继承权与被继承权的承认与保护,这也是本条规定的核心规范目的。

继承权作为一项身份关系而取得的民事权利,为一切自然人所享有,从理论上说,根本不存在不曾享有的继承权的自然人。

对于继承权人范围如何划定,由于与一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大多不尽相同。日本采取亲属继承限制主义做法,法定继承人范围仅包括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直系尊亲属、兄弟姐妹。俄罗斯则广泛得多,共包括五等亲。

原《继承法》还以特别留份方式对胎儿的继承利益予以保护。民法典则正式确认胎儿享有继承权。

四、遗产的范围自然人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均可以依法继承。如何理解?

(1)遗产应为私产。

自然人实际占有或控制的财产,有可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有的私有财产,也可能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公有财产。只有自然人私人所有的财产才可以作为遗产。

同时,作为遗产的财产应是已为被继承人所实际享有,或者可确定的期待利益,还没有取得的且是否取得不具有确定性的财产则不属于遗产范围。

(2)遗产应为财产权益。

人身权不得继承,身份继承在我国已经彻底消失。同时,人格权具有专属特征,故人格权本身以及专属被继承人的赔偿请求权亦不得继承,但该项请求权已经转化为金钱给付之债,或已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则不是此限。

(3)可继承财产的范围。

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4.规定:“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其价额作为遗产”。

以上规定中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列举六种遗产类型和一个兜底条款对遗产范围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又进一步增加了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持续建构,上述规定就与现行法律规范以权利为中心构建起的自然人财产体系严重脱节,导致遗产的概念外延难以有效廓清。

故民法典继承编中,抛弃了上述立法形式,修改为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4)私有财产合法性的界定。

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否定不法利益或滥用权利之行为是民法典自始至终的立法目标。在界定遗产范围时,合法性仍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标准。

所谓合法,主要是指被继承人对特定财产的持有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而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应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转移其财产归属。

另外,由于被继承人所持有的某些私有财产是否属于合法,需要由执行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判断,继承人自己或其他个人、组织对其合法性作出的判断并无实际意义。因此,在承继开始时,只要未被有权机关依法认定为违法的私有财产,均应属于遗产范围,只有当其被认定为违法后,继承人才应依法对其进行处理,或返还或上缴。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因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应属于遗产范围。但是,如何处理遗产继承与被继承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有进一步讨论的价值。

有人认为本着对被继承人隐私保护利益的保护及对死者尊重的原则,不应将涉及隐私的网络虚拟财产列入遗产范围,只有涉及共同隐私的虚拟财产,才在共同隐私中的群体性成员范围内进行继承,不单纯考虑法定继承顺位等。也有人认为不应将具有完全人格权属性和身份属性的网络虚拟财产纳入被继承的范围之内,而应当由网络服务商依法删除。

但是,死者在客观上已经不存在,并不会感受任何实际痛苦。侵害死者人格权利益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只可能反射到其在世的近亲属身上。因此,所谓的不同保护模式,其本质上只是对于保护方法和手段的争议,最终目标却是对死者近亲属,而非死者本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进行救济,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因为对死者的隐私保护规则与生者的隐私保护规定规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生者隐私权保护范围,通常围绕隐私权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划定,因此凡是对权利人私生活的侵入、私事的公开以及信息自主的妨碍行为,都有可能构成侵权。

但对于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来说,由于隐私指向的主体已经死亡,只有当行为人对死者隐私的侵害,足以造成其近亲属的精神痛苦或财产损失,或者有损于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其行为才有可能构成侵权。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无论是继承人还是受遗赠人,继承死者隐私载体这一行为本身,均不足以构成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犯。一方面,当死者隐私载体由继承人进行继承时,隐私信息的控制者将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对象发生重合,故不会产生任何侵权后果;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受遗赠人对死者隐私的载体进行继承时,其对死者隐私的控制也是符合死者的意愿的,因此该继承行为并不构成对死者隐私的非法披露,也不会对死者近亲属造成严重精神痛苦。近亲属不得以隐私利益受损失为由,在继承环节对受遗赠人的继承权利提出抗辩。

此外,即便我们超出法律规范的范畴来考虑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也很难想象出有比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更为合适的人选了。更何况,当被继承人去世后,记载着其生活点滴的隐私信息将成为生者对其缅怀或纪念的珍贵材料,而由与死者具有密切血缘和情感联系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来保管这些信息,也是对生者莫大的安慰。

事实上,将隐私保护嫁接到遗产继承规则中来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很难想象,继承人会接受以保护死者隐私为由,否定其对死者日记、书信等物品的继承权。

THE END
1.民法典遗产继承新规定是什么民法典遗产继承新规定如下:1、民法典第1133条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将“组织”确认纳入了受遗赠的范围内。2、民法典第1128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897534.html
2.民法典继承法解读财产分配遗嘱执行与继承人权利民法典继承法解读:财产分配、遗嘱执行与继承人权利 继承人的确定 在民法典中,继承人的确定是根据遗嘱或者法律规定进行的。具体来说,如果有遗嘱,那么按照遗嘱的内容确定继承人;如果没有遗嘱,则依照法律规定来选择最合适的人作为受益者。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亲属https://www.vydtlwhhp.com/zheng-ce-fa-gui/413592.html
3.房产继承权的顺序人6篇(全文)[4]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的规定是在第10条和第12条, 其规定如下: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顺序;第一顺序还包括丧偶儿媳 (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 和丧偶女婿 (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 。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德国民法典》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规定如下:被继承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ysmcmuv.html
4.《民法典》继承新规:这4种财产不能继承!(详解+法条)(详解+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后,对父母的房产如何通过继承的方式转让给子女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有不少内容是结合当前的情况提出的新规定。也就是说,“继承权”新规,2021年起,父母房产统统按“新规”处置。 变化1 新的继承权增了2种立遗嘱的方式https://www.yueyang.gov.cn/sfj/58105/58109/content_1814955.html
5.父母房产继承法2023年新规定(房屋遗产继承新规定).pdf父母房产继承法2023年新规定(房屋遗产继承新规定) .pdf,过去你如果问一个人你家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回答都不相同, 有可能说是传家宝、古董、字画之类。但是现在你如果问一个人你家最值 钱的是什么,可能10个有9个都会回答是房子。确实现在的房价依然处 于高位,很多人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04/5202032031010340.shtm
6.《民法典》对房产继承有什么新规定?父母房产过户子女新规《民法典》对房产继承有什么新规定?父母房产过户子女新规 2021年元旦,《民法典》开始实行,《继承法》同时作废。民法典对继承有什么新规定呢?据我研究至少有2个新规定。 173人已提交加群申请 申请加群http://m.goufang.com/heyuan/zixun/5058
7.房产继承新规定有哪些变化?房产继承法2023年新规定 随着2023年新规定的出台,房屋继承遗产税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以下是新规定的详细内容: 一、继承人凭有效遗嘱免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新规定,继承人如果凭有效遗嘱承受土地和房屋的权属,将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离婚方式分割房产免缴个人所得税 https://www.jiwu.com/baike/55355.html
8.民法典继承法2021新规定律师普法民法典继承法2021新规定 普法内容 《民法典》继承编中新增或者完善的规定有:增加规定了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继承规则、增加规定对继承人的宽恕制度、增加了打印、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增加遗产管理人制度、完善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制度、修改了遗嘱效力规则,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有限https://www.110ask.com/tuwen/9021233682325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