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周旋)4月13日,在这家银行信贷部,这位负责人拿出5个人的贷款申请资料给记者看,记者随手随手打开一份,其中收入证明、婚姻证明、社保证明一应俱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你看到的,都是标准的证明资料,和大多数申请人的资料一样,所需要的材料、证明都能以假乱真。包括我,都看不出是假的,更别说你了。”看着记者不解的眼神,这位负责人解释说。
紧接着,他把3份申请贷款的离婚证明、财产分割协议书摆在一起,仿佛是摩尔斯密码的答案出现了。记者看到,这3份离婚证明的印章是一样的、离婚协议书的内容、收入证明的单位也无异,甚至办理离婚的法院、日期都是一样的。然而,这3个贷款申请人并不是一个单位的,且相互并不认识。
“这种假,单一来看根本没有假的迹象,如果以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资料,单独向一家银行申请贷款,绝对可以通过。也就是我们看得多了,才发现其中猫腻。”上述负责人说,自从乌鲁木齐出台房产限购令之后,类似的全套造假资料数量猛增,原先100份申请贷款的材料中,偶尔发现一两个造假的。而现在,在100例中,至少发现20个,从原先的5%上升至20%,这个增长的速度很快。
“贷款申请人的假资料,很大可能是开发商或者楼盘销售代理商帮助造假的。”一家国有银行人士分析,一般某个购房人造假,不会出现假资料“撞车”的现象。
那么,对于这种房产贷款人提交的假资料,大多数银行如何处理呢?
目前,不少银行开始启动代后审查的工作。“如果我们在贷后的工作中发现有造假资料,且足以影响到贷款申请的,就会重新处理,甚至将贷款提前收回。”一家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说,在这种情况下,贷款申请人的资料会被记录下来,很有可能影响到下次贷款。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频繁的房贷资料造假现象呢?记者通过朋友找到了在一家大型房产公司售房3年的李立新(化名)。他向记者透露了“售楼员办假证”这一行业潜规则。
“造假也是迫不得已,自从限购令出台之后,房子太难卖了。”李立新是乌鲁木齐一家大型房产公司的业务员,虽然入行才3年,却刚好赶上房子销售最容易和最艰苦的两重天。
在房产新政出台之前,一位姓宋的女士在李立新所在的房产公司看好一套房子,并交了1万元订金,没想到,等办理房贷时,银行开始执行二套房首付60%的政策。李立新说,原先,这位宋大姐已有一套单位分的房子,如果不是房产新政策出台的话,只需付15.4万元的首付,就能顺利买上房,现在新政规定二套房首付要达到30.8万元。当时,宋大姐打算不买这套新房了,说自己的15万元里还有借别人的两万元。要是付30多万元,还差15万元,到哪里借呢。
“后来,我建议宋大姐先办离婚手续,以自己的名义买下房子后再复婚,结果对方觉得丢人,不愿意接受。没办法,只好找人给假造了一套离婚证明。”李立新说,就这样,宋大姐的房贷申请通过了银行的审核。
他对记者伸出3跟手指头说,现在,至少30%的顾客有造假的需要,否则,房子就卖不出去。
“真的是没办法,要不你就得面临一个月卖不出去一套房子的局面,饭可能都没得吃。”李立新说,“最开始,我们也是老老实实的找办假证的办里各种手续,后来干脆自己刻个萝卜章子自己处理,社保证明、收入证明、甚至银行的流水都可以处理。”
李立新笑称,通过办这些假资料,他都成半个专家了:没有本地户口的,就要准备社保证明;没有固定工作的,要想办法做收入证明;包括银行对账单证明,如果购房人有某某银行的银行卡,也同样可以过关。
“这其实已经是行业的潜规则,我辗转服务于3个大型楼盘,基本上只要卖楼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李立新坦承,以前大多是给买房人支招,让他们自己解决,从去年年初国家调控房地产后,有些同事开始了这种不得已的行为。同事中有很多从其他房产或者代理公司跳槽过来的,这些经验也就慢慢传开。即便现在工作中遇到新的情况,通过经验多的同事,也很快会得到的。
在他们的经验中,造假的资料向哪家银行申请也是有排名的。“首先要过我们公司贷款审核的一关,公司的同事通过后,基本上就可以往银行递交资料了,但投哪家银行也是有讲究的。”李立新表示,有3家银行是最后考虑的,他们审核的严;有两家银行审核比较松,如果购房人担心,就可优先选这两家银行。
即便这些银行都通不过,也不用担心,他们会将购房人的资料继续投到其他银行,直至通过为止。
房产限购令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市场反应如何呢?一家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型房产公司营销总监刘迎春(化名)坦言,现在,新房的确难卖。
“目前购买新房的意向客户中,至少70%有贷款需求,仅有20%-30%的客户是一次性付款。”刘迎春说,现在的局面是,大多数客户中,已经有一套房,正是房产新政约束的对象,面临的贷款阻力比较大,这个问题,在乌鲁木齐尤其突出。
据刘迎春介绍,尤其是乌鲁木齐银行放贷既认房又认贷后(以前银行只看有没有贷款),新房销售一下就困难了。以前一个朋友代理销售的楼盘,一个月能卖掉上百套,现在一个月只能卖十几套。朋友急的,满嘴都是泡。
目前,乌鲁木齐销售新房都是先预订后销售,开工时就开始预订,收取一定的预订款,房产商基本上也不筛选客户,只要交钱就可以。等到房子正式开始销售,需要贷款的市民缴纳首付时,问题就出现了。一些人因为无法接受二套房60%的首付就放弃了购房计划,有些人交足了首付,却无法通过贷款,开发商资金不仅不能及时回笼,还要退出一些订金。
应对楼市限购令网上出歪招
提醒十大“歪招”不可取
各地限购令出台后,将不少购房者挡在门外。于是乎,网上出现了许多“见招拆招”化解限购令的方法,例如编造虚假债务关系,假离婚,外地人和北京人结婚,或者办理假的纳税证明等等。对此,业内专家提醒,网上传言的规避招数风险很大,购房者贪图眼前利益将来得不偿失。
歪招1
假装借钱以房抵“债”
近日,广州有市民想出一个利用司法诉讼来“避限”的歪招。打个比方,买家A想买业主B的一套房,价格为100万,不过A有多套房被限购。A可以和B商量好,假称B向A借款100万元,又无法偿还,于是A把B告上法院,要求B偿还债务。开庭的时候双方会进行调解,这时双方同意把B手上的一套房给A作为抵偿100万元的欠债。这样法院会出具判决书执行,A凭着判决书就能去房管局办产权过户。交的手续费也就是法院的诉讼费,连二手房交易契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都不用交了。
提醒
买方可能蒙受经济损失
“很难讲这中间是否会发生有一方在操作过程中反悔,尤其是在房产交易上,因为涉及数额巨大,而且房价总是在不断的变动。尤其是对于买受方而言,甚至有可能遭遇一房或一车多卖、出售方卷款潜逃、诈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能过户的风险等。”
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做法对于业主来说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如果这个债权关系成立的话,买家在没有付100万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向业主追债的。如果买家提前把钱付给了业主,对于买家来说则存在业主卷款潜逃的风险。广州资深房地产律师、广东华安联合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敏表示,这种情况属于虚假诉讼,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虚假诉讼法院可以根据情节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显然以这种方法来“避限”是以身试法。
歪招2
不办过户“委托公证”
新国八条,北京和广州都在楼市调控新政中限制购房套数,然而,一些炒房客善于用“委托公证”等手段避开新政限制,并最终达到低买高卖的目的。
有纠纷原房主将成被告
法官提醒说,炒房客的这种手段对房主和真正的购房者来说,都存在很大风险。首先,炒房客将该房屋转卖他人,炒房客只是名义的卖房人,形式上是代理原房主出售,若该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原房主将被直接列为被告。其此,对购房者来说,原本应由炒房客承担的一些营业税,转嫁到购房者头上,而且房屋物业、供暖、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等事项的办理可能会涉及实名的问题,这些工作炒房客往往不能直接办理,购房者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麻烦,难以顺利取得房屋。
歪招3
冒充公司员工骗取纳税证明
据悉,网上已经有不少“黄牛”开始做假税单和假社保的生意。“被限购”的于先生在售楼处打听政策的执行细节。售楼小姐告诉他,可以通过办理假的纳税证明来买房。“找一公司冒充员工,补齐5年的税款加上给公司和黄牛的钱,5年的纳税记录大概四五万元就可以拿到。”听着似乎是那么回事,但是于先生思前想后,还是放弃了作假的打算,“最多再租两年房,如果被发现作假就是违法,代价太大了。”
一旦查出将负法律责任
歪招4
假结婚、假离婚
除了办理假的证明之外,还有部分人群支招“假离婚”、“假结婚”等等。由于京籍的购房优势,北京户口如今被网友称为“北京绿卡”。为了突破限购,招数有:与有北京市户口的人结婚后获得购房的资格,购房之后再离婚。或者两个北京人假离婚,成为两个家庭后,便各有两套购房资格,购房后再复婚。
以小王与小张夫妻俩为例,其贷款买了两套商品房,因北京房价上涨很快,小两口获利颇丰,便想购买第三套房,但北京"认房又认贷"和"限购令"等调控政策使他们难以实现。小王和妻子小张商量,通过协议离婚的方式,将两套房产都分到小张名下,等小王买了第三套房后,两人再复婚。结果离婚后,小王需要用钱去买房时,小张却一再推脱,甚至失去联系,此后小王才发现,前妻名下的两套房屋已被她转卖,人也不见了踪影。法官提醒,即使"假离婚",在法律上也会产生财产分割效力,导致财产产权转移。想通过假离婚规避的人,要警惕离婚财产法律风险。同样,"假结婚"后购房再离婚时,若结婚双方协商不好将会面临财产分割的纠纷,已经出现了不少假结婚后购房,在离婚时出现财产分割的纠纷情况等等。
上海一些“假证公司”透露,每个月基本上要做20-30张假离婚证件,都是房产中介为了帮助客户规避“二套房”而做的,不少中介还成了“假证公司”的老客户了。
弄假成真、财产理不清
白领徐先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最新的二套房政策,一套房子总价200万元左右,首付要100万元,1.1倍的利率,只要办个离婚手续,首付就至少省下一大笔钱,利息也少了很多。而另一位白领周女士说:“现在第三套房连公积金都不能贷了,我和老公的两套房子都是他的名字,如果办个离婚证,那么我就能享受首套房待遇了,想想还是挺合算的。”在目前的新政下,很多白领都在动“假离婚”的心思。
有白领还在网上发起投票:“有多少人会为了买房子假离婚?”这一投票引起了近百名网友参与,有人赞成,但更多的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些网友提出:“如果为了买个房子,好好的家庭非要去办理离婚,也挺伤感情的。”另一位网友表示,为了利益而去办理离婚,实在不值得。因为从法律的角度讲,假离婚的风险很大,夫妻双方一旦办理离婚登记后,婚姻关系就已解除。如果在假离婚期间一方变心,弄假成真,则后悔晚矣。
制约“假离婚”仰赖监督细则
歪招5
先签合同暂不过户
已经看好一套二手房的小刘,因为拿不出5年纳税证明而犯愁,一直陪着看房的中介担心生意黄了,就建议小刘“先签购房合同书,以后有购房资格之后再过户。”小刘一方面担心两年后房价上涨更买不起,另一方面又怕钱交了房子没过户就不是自己的,内心好生纠结。
难防“一房二卖”
部分经纪公司在新政后建议购房者可以先签购房合同书,在日后有购房资格之后再过户。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做法不可取,先签合同后过户,由于没有过户,虽然合同有效,但是并不能够完全保证房产就是购房者拥有,而且难免会出现业主"一房二卖"现象。其次,在5年之内,难以保证政策就不会发生变化。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表示,先签合同后过户,潜在的风险很大。首先由于没有过户,虽然合同有效,但是并不能够完全保证房产就是购房者拥有,而且难免会出现业主“一房二卖”现象。其次,这几年难以保证政策就不会发生变化,而发生什么变化又很难预料。签约不过户,购房者权利和财产安全均得不到保障。
歪招6
“三无”中介代办社保
查出造假将双重处罚
几番询问之后就可以发现,这些承诺可以代办的公司其实都是“三无”公司,没有自己的网站,没有公司具体的名称,也没有公司地址,只有服务项目和一个联系方式,其实就是在论坛里发的一个帖子,而正规的社保代办公司则表示只是可以帮工作满五年,没有连续缴纳社保的客户补交,但是不能提供假的社保证明,这个是违法的。对此专家表示,社保证明一旦查出有假,买房人将承担经济和法律的双重处罚,相应的公司也将面临严厉的行政处罚。
歪招7
把房子赠与父母
近日,不少上海市民奔赴房产交易中心办理赠与业务,或把自己的房子赠与父母,或把与父母联名买的房子中自己的部分赠与父母,进行“去名”。这一做法就是为了清空自己名下的房产,获得限购令下的购房机会。
父母有两套房或不能被赠
根据广州去年出台的限购令,非直系亲属间的房屋赠与同样适用于限购令,但直系亲属间的赠与则不纳入限购中。如果广州新限购令同样执行这一规定,有2套房的买家按照上述做法的确能获得新的买房资格。
但是这样做的成本并不低。因为即使是直系亲属间的房屋赠与,同样要交房屋评估价3%的税费。打个比方,赠与给父母的房子评估价为100万,就得交3万元的税。而赠与给父母的房子如果在5年内再转让的,还要交个人所得税,非普通住宅要交卖价的1.5%,普通住宅则是卖价的1%。如果新限购令把直系亲属之间的赠与也纳入限购范围,如果父母已经有两套房的,就不能接受子女的住房赠与了。
歪招8
注册成立公司来买房
据悉,近日已经出台限购令的多个城市中,几乎都没有对公司购买住房进行限购的,也就是说如果以公司名义购房,可以想买几套就买几套。
操作复杂成本高
据了解,注册成立公司来买房的确可行,但购房的成本会比个人购房高得多。据了解,在广州注册成立一家公司,需要至少3万以上的注册资金,手续费数百元。还必须提供办公场地,租写字楼的租金最少也需数百元。以公司名义购买普通住宅,契税一律为3%,即使是购房满5年后转让的住房也需要征收营业税,营业税为卖价的5.63%,比个人卖房的营业税5.5%要高一点。此外,日后房产转让时,以公司名义转让住宅还得交土地增值税,为利润的30%-60%,而个人转让住宅是免征土地增值税的。仅是这一项税费,一套房产升值50万元,以公司名义转让至少就得付15万元的税费。显然,以公司名义来买卖房屋,尽管不限购,但是极不划算。
歪招9
让开发商当长期包租公
有市民表示,限购后,开发商完全可自己当长期包租公,要求买家缴纳一大笔相当于总房款的租金,然后把房子长期租给买家就行了。可以先签订这样的长租约,等待限购令退出市场后再进行交易。“这样,开发商赚到了钱,目前被限购买不到房子的人也可以变相得到房产。”
买家可能拿不到房产证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做法对购房市民来说风险巨大。其一,国家规定最长的租约只是20年,开发商不可能把房子租给买家70年,即使签署这样的70年租约也是无效的。其二,如果买家只是付房价一定比例的“租金”,承租房子一定年限,一旦房价涨,开发商就可能放弃租约,把房子转卖他人,买家不可能获得房产产权。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开发商卖房就是为了迅速收回开发成本,转成长租,难以短期内回笼资金,显然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做法。
歪招10
假身份证明
由于有些购房者没有连续5年的纳税或者社保证明,一些人就设法办理假的证明或假的身份证。
将会有更多经济损失
专家:购房者贪图眼前利益将来得不偿失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各种“避限”手法都是歪招,当中有的很难达到买房投资赚钱的目的,有的存在较大风险,有的甚至是违法的,用这些歪招来“避限”极可能得不偿失。
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来形容目前政策规避招数并不为过,银率网提醒大家,面对这些歪门邪道,购房者须理性看待当前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同时应认识到,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来规避政策潜在风险很大,购房者的权利和财产的安全得不到法律保障。购房者不要盲目跟进,以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