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买卖形式房屋无偿过户给子女,系赠与还是买卖?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将其名下的房屋过户给子女,可能在过户之前并没有明确是赠与还是出卖。无论是赠与还是出卖,为了减少税费,通常以签订买卖合同的方式进行过户。但是该过户行为在事后,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产生争议,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争议,第三人对该过户行为产生争议。在争议中该行为应当如何去认定其法律效力?

司法实践

父母将房屋无偿过户给子女,系买卖还是赠与,司法实践中主要是考量父母及子女在过户时的意思表示。若无法核实真实的意思表示,则买卖合同内容约定,合同的履行情况及其他客观证据予以综合判定。

二、是否系赠与。父母将房屋通过买卖的方式无偿过户给子女。买卖合同与赠与合同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支付对价。父母以买卖形式将房产过户到子女名下,双方亦没有买卖的意思表示,子女未实际支付对价,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故父母以买卖形式无偿过户给子女的行为认定为赠与。

律师评析

参考文件及案例

(2020)浙1002民初4855号陈苏、陈斌等诉丁冠俊赠与合同纠纷一案

(2021)豫0104民初509号李金枝与李伍华赠与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2021)京0105民初74864号王静兰等与杨依依等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2022)京民申7458号扈起胜等与郑光荣债权人撤销权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裁定书

特别提示: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喜勿喷。咨询请致电13051112368.

THE END
1.房子过户给子女政策是什么父母房产过户给子女的方式包括按房屋产权赠与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按房屋买卖办理过户。 1、如果这套房产以后不需要再次买卖,那么就选择赠与比较好,这样只需要缴纳:契税:3%的房款、测绘费:1.36元/平米、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150元、公证费:0.3%的房款。但今后要出售,这种方式就不太适合了,如果儿女在受赠后不足5年即出https://mip.64365.com/zs/1322143.aspx
2.2021年房产过户给子女最新政策房产过户流程是什么[摘要]如果自己买房之后想要把自己的房屋给自己的子女,比较常见的就是赠与、过户,如果自己是选择的过户的方式,那么在办理房产过户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目前房产过户的相关政策才可以,下面来大家就来看看2021年房产过户给子女最新政策以及房产过户流程。 如果自己买房之后想要把自己的房屋给自己的子女,比较常见的就是赠与、https://zhishi.fang.com/xf/qg_993170.html
3.父母房产过户给子女最新规定2021?房产过户流程是什么?2021年房产过户给子女最新政策:可以反悔,让父母有了更大选择权。民法典规定,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http://www.loupan.com/ask/775368.html
4.2022年房子过户给子女新规律师普法2022年房子过户给子女的新规如下: 1、买卖过户。即父母按照房屋买卖将房产过户给子女,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各方都健在的情况下,且操作方式也比较成熟: (1)卖方:个人所得税1%(房产证大于5年的唯一住宅免)、营业税5.5%(房产证大于2年的免征); (2)买方:契税1.5%,其它过户税费约数百,以上税点均按小于144平方米的普通https://www.110ask.com/tuwen/11510924500372010561.html
5.2020年房产继承过户新政策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房产过户给子女2020我们都知道,房产的更名需要去房管局过户,而过户就会产生税费,所以很多直系亲属之间过户就需要选择一种较好的过户*,让税费更少,当然了,也要考虑安全合法性。下面为大家介绍2020年房产继承过户新政策,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房产过户给子女2020新规,一起来了解下吧。 https://m.qizuang.com/gonglue/jsgh/112068.html
6.父母的房子过户给子女继承赠与买卖,哪种方式最省钱?株洲民生对于房屋过户的基本方式,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基本分为赠与、继承、买卖三种,方式不同,交易的流程也不相同,产生的过户税费等也就有所差异。 《民法典》继承篇取代了以前的《继承法》,基本定调了未来房产过户的大方向,9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正式实施后,对房产过户的税费进行了调整。过户费用主要包括契税、https://www.zznews.gov.cn/news/2021/1021/378139.shtml
7.2023直系亲属房产过户免费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2023直系亲属房产过户免费吗 ,大家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相信一定会帮到你们的。当然,有关于2021年直系亲属房产过户免费吗 页建议您咨询相关律师,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法律意见。律师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法律依据! 房子过户给子女2023新政策 https://www.fljg.com/news/37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