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赶在下班前,上海接连出了两个大招。
第一个大招,是关于住房赠与管理的。
首先,受赠人必须有房票;
其次,这套房从赠与日开始之后的5年之内,会占有受赠人和赠与人双方的房票。
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它的影响面可不小。
简单点说,这个政策堵住的是“打新”和“破限购”的漏洞。
上海的新房限价的,一二手倒挂,打新是香饽饽,为了拿到更靠前的打新入场券,需要先计算“积分”。
现在积分政策的导向是:无房户优先,“5年内无购房记录”的“刚需家庭”优先,社保期限长的优先。
看起来是不是很科学?既保护了首套刚需的上车需求,也保障了后续的住房升级需求。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积分,衍生了很多神奇的方式——
比如说,先把名下的房子赠与父母,腾出名额,让自己成为上海无房户;或者,清空父母名下的房子,然后用父母名义买房。
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很多“社保巨子”,对真正的“无房户”年轻人来说,完完全全是降维打击。
这一切能够成行的基础,是上海之前的一个政策漏洞:
上海房产赠与直系亲属的,不需要对方有上海购房资格。
现在,不但这个漏洞被补上了,甚至给投机者额外加了5年的房票“锁定期”。
别说用赠与的方式来提高打新分数了,就算是用来破限购,也得等到五年以后才能获得房票。
确实能利好真正的“无房户”和刚需家庭。
第二个大招,是关于房贷的。
同样也是从今天开始,上海房贷利率集体上调,首套房贷利率从此前的4.65%调整至5%,二套房贷利率从此前的5.25%上调至5.7%。
一涨就是35个BP,远高于此前20个BP左右的调整幅度,算得上是大幅度加息了。
两个重磅政策集中在同一天公布,上海的楼市,一下子风声鹤唳起来。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我们能发现,上海政策蜂拥而至的背后,有着更为宏大的背景板。
上一个七月发生了什么?
2020年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召开。
会议名字平平无奇,主持的领导,也是韩正副总理。
当时,韩正强调要“全面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此外,还提出“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有效调节住房需求”。
随后,各城市陆续出台调控政策,严查金融、资质等违规漏洞,不少城市增值税“2改5”。
一个月之后,“三条红线”推出,一场针对房地产去杠杆的空前狙击战正式打响。(具体可见《围剿房地产》)
可以说,持续一整年的楼市“大围剿”就是从七月这场“座谈会”开始的。
而这个七月呢?
“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
当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直接放了狠话——
“要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坚决予以问责!”
第二天,住建部等8部门立马发布联合通知:
……
你感觉到什么信号了吗?
这次上海的政策发布,看起来有些突兀,但事实上,不过是针对中央的最新精神,做出及时的响应而已。
后续还有哪些城市会跟进呢?
我们正站在新一轮调控密集出台的前夜。
去年地产行业经历过的一切,今年,很可能会重来一次。
那么,到底能怎么做呢?
有一些历史的脉络和方向,可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聊点看起来无关的话吧。
大家都知道,这两天,最大的热点其实不是房子这档子事,而是K12教培行业。
这个行业有过二十年的黄金时代,现在,一个中央文件出台,整个行业被彻底绞杀了。
这还是让人蛮吃惊的。
且不说这个行业潜伏着多么庞大的资本,也不说产业链上下游会提供多少就业,甚至不去想象,后续可能会出现的,数以百万计的转型大潮……
既然高层敢冒着阵痛重拳出击,就有他最根本的逻辑——
国家战略的重心变了。
人口问题,阶层分化问题,以及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的问题,可能将成为这个国家所要面对的,最为根本的问题。
目前,压在中国人头上最焦虑的两件事,一是看不到头的教育“军备竞赛”,二是追不上的房价疯狂上涨。
骆驼背上的稻草太重,卸起来当然不容易。
但只有打掉高昂的教育支出,年轻人才有可能,愿意放心生孩子;
只有让房价横盘,打掉金融属性,大家才会死了投资的心,踏踏实实做实业;
而只有让人人都可以有房子住,大家才能放心消费,支撑“内循环”的正常运行。
对于高能级的城市来说,并没有不能买,即将到来的,至少三年的横盘期,很可能会提供更加有利的入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