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基数变化,2024年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难度相比2023年明显增加,财政政策已明显加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2、今后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3、赤字率按3%安排
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相比去年回落0.8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4.06万亿,相比去年下降0.82万亿。但考虑到去年增发的万亿国债大部分在今年使用以及今年将发行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措施,今年政府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强于去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4.06万亿的赤字规模及3%的赤字率隐含2024年名义GDP增速要达到7.3%左右。
4、专项债额度增加1000亿至3.9万亿
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此后额度稳步扩大。2020年新增专项债限额首度达到3.75万亿,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3.65万亿、3.65万亿、3.8万亿。其中,2022年首度盘活5000亿结存限制,由此带动全年额度扩大至4.15万亿元。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使用对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率上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一方面实现5%的经济增速仍需专项债发力,前期开工的专项债项目后续仍需资金支持,这就要求专项债维持一定规模;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落入警戒区间,这要求地方债尤其专项债放慢扩张步伐。
5、社融、M2的锚出现重大变化
一般而言,M2及社融增速与GDP增速、赤字率都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据记者梳理,2009年M2开始设定量化数值目标,2011年社融开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16年设置量化目标。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调调整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此后几年调整为“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排序上,M2在前,社融在后。
在上述要求下,社融和M2增速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据研究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经济增速在5.5%左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主要是CPI,今年为3%左右。按照新的锚定方式,今年社融和M2增速要保持在8.5%甚至略高的水平。
6、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去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记者了解到,地方在去年已制定“1+N”化债方案,其中1指化债总方案,N指化债子方案,但不同地方的子方案不同,数量也不同,今年重在落实。
中长期改革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因此地方债监管,不仅要将隐性债务纳入,经营性债务也需纳入监管范围,个别地方已有实践。江苏省表示,2023年在全国率先开发上线地方债务综合监管系统,一体推进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全口径管理,形成工作闭环。
7、优化房地产政策
去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此后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多个城市陆续放松房地产限制措施,但市场反应并不乐观,房地产市场仍有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市场预计今年仍将有支持房地产的政策出台,比如今年初,监管部门已推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向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住建部部长倪虹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主要解决“好不好”的阶段,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亟须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在体制机制上,要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8、信贷盘活存量、提升效能
“我国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循环对经济增长也有作用,如果把闲置、低效运用的存量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新增贷款、货币增速慢一些,也能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9、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城镇新增就业指标方面,2004年首次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此后该目标从未缺席,2017-2019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2020年为900万人以上,2021年-2022年恢复至1100万人以上,2023年上调至1200万人左右,今年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以上,目标略有上调。
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能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2018年—2019年该目标均为5.5%左右,2020年是6%左右,2021年-2023年年均为5.5%左右,今年调查失业率目标也是5.5%左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
10、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新质生产力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创新驱动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