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报告:2019新闻频道

1、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产权明晰、激励约束有效,通过价格与竞争机制创造价值,资源配置效率高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开放的成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完全国有是计划经济的微观基础。民营企业因产权清晰、激励约束有效,能够真正发挥价格和竞争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的过程。因自然垄断和公共物品等,国有企业有必要存在,并限定在特定领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优势:民营企业集中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集中于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国计民生等非竞争性领域。当前中国亟需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重大理论创新和中长期制度安排,有效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过去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动力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3、民营经济在过去40年中取得了从“0”到“56789”的伟大成就:

1)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超50%,民营企业是政府税收和国家财力的最大贡献者。1985年,全国工商税收中,全民所有制占比71.7%,集体所有制占比24.1%,个体经济仅占3.0%;2019年1-7月,民营企业税收占比56.9%。

2)民间投资占比超60%,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超85%,民营企业是投资的最大推动力。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81.9%,集体经济占比5.0%,个体经济占比13.1%。2019年1-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60.3%,在制造业投资中占比更达到85%以上。

3)民营企业发明专利占比超75%,民营企业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0-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由2.62、0.80和1.53万件快速上升至81.70、32.06和93.40万件。2017年,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77.8%,发明专利申请数占比77.4%,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5.8%。

4)民营企业就业存量占比近80%,增量占比超100%,民营企业是城镇就业的最大保障。1978年城镇就业人数951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分别为7451万人和2048万人,而个体经济仅有15万人,占比0.16%。2017年城镇就业人数42462万人,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占比53.4%,全部民营企业占比近80%,增量占比更是超过100%。

5)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5%,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1978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只有15万户,没有私营企业;2017年,个体工商户增长至6579.37万户,私营企业增长至2726.28万户。2017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809.77万个,民营控股企业占比97.0%。

4、当前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遭遇显性或隐性的所有制歧视:

1)思想上仍有些极左言论引发恐慌。改革开放已经40年,“民营经济离场”、“新公私合营”等荒谬言论却依然能够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和民营企业家恐慌,表明计划经济落后观念尚未完全清除。

2)政策上民营企业尚未获得完全公平公正的对待。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享受各种政策倾斜,例如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尤其是部分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而像去产能、环保限产等政策,初衷都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对的,但在执行和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偏差,民企受到的冲击更大。

3)融资上民营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享受政府隐性担保,预算软约束使其具有大幅举债的投资冲动,金融机构也愿意为其提供充足且廉价的资金支持,对民营企业造成挤出。近期在金融去杠杆、信用扩张放缓的背景下,民企融资环境恶化。民营企业贡献了国民经济的“56789”,却只占用了40%左右的信贷资源,与其经济贡献完全不匹配。

当然,需客观承认,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环保不达标、税收社保缴纳不规范、盲目扩张、产品同质化、创新不足等,要区分正常的市场出清和政策误伤,促进民营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5、更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增长潜力巨大,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需要更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的晴雨表,改革每向前一步都是对民营经济的再松绑,都会迎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未来民营经济占比将继续上升,助力中国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加快国企分类改革,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全面放开市场准入;2)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风险提示:改革不及预期

目录

1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产权明晰、激励约束有效,通过价格与竞争机制创造价值,资源配置效率高

1.1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优势1.1.1民营企业:一般竞争性领域1.1.2国有企业: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国计民生等非竞争性领域1.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绩效对比1.2.1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显著低于民营企业1.2.2国有企业的分行业表现也不及民营企业1.3为什么国有企业效率偏低1.4两个中性原则:竞争中性与所有制中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民营经济从“0”到“56789”

2.1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2伟大成就:从“0”到“56789”2.2.1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超50%2.2.2民间投资占比超60%,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超85%2.2.3民营企业发明专利占比超75%2.2.4民营企业就业存量占比近80%,增量占比超100%2.2.5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5%2.3遗留问题:所有制歧视3更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文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开放的成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完全国有是计划经济的微观基础。民营企业因产权清晰、激励约束有效,能够真正发挥价格和竞争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的过程。因自然垄断和公共物品等,国有企业有必要存在,并限定在特定领域。当前中国亟需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重大理论创新和中长期制度安排,有效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优势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而非一进一退的竞争关系。理论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优势:民营企业集中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集中于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国计民生等非竞争性领域。

1.1.1民营企业:一般竞争性领域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民营企业是最好的参与者。并且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上述结论可由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证得。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竞争性市场的均衡配置结果是帕累托最优。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要使市场发挥作用,便需要市场中的所有参与个体基于自身目标函数最大化进行理性决策,相互之间充分竞争。毫无疑问,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才是更符合上述设定的市场化竞争主体,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帕累托最优是效率最优,并未涉及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而公平问题恰恰是市场经济最常被诟病的地方。但事实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是中性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在实现效率最优的同时兼顾公平。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任何帕累托最优都能通过竞争性市场的均衡配置予以实现。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进行适当的转移支付以谋求公平,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则会自发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政府的良性干预下,市场机制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不必担心民营企业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政府需要做的是维护交易公平与秩序,防止企业合谋与欺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改进监管,优化市场基础设施,提高市场效率,当好社会的“守夜人”。政府不应当通过国有企业等非市场化手段下场比赛,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降低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现实经济当然不可能像理论描述中的这么理想,但在最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民营企业占主导能够实现与理论设想的最小偏离,非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扭曲。

1.1.2国有企业: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国计民生等非竞争性领域

现实经济中的某些领域并不满足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前提假设,“市场失灵”时有发生。在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国计民生等非竞争性领域中,国有企业才是最好的参与者。

像自来水、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领域,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固定成本进行管道、线路等的铺设与维护,但是后期提供相应服务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这类行业难以开展充分竞争,通常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因此被称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一个问题:社会最优产量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是企业的平均成本显著高于边际成本,企业在社会最优产量处将会面临亏损,因此并没有动力充足供给,而是会选择减少产量、提高价格、以获取一定利润。供给不足将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因此政府需要进行纠正,方法有二:一是对私营企业进行管制,限定价格并提供一定补贴;二是直接由国有企业进行经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另一个面临供给不足问题的领域是公共物品,典型代表有国防、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等。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征:非竞争性,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产品可被多人共享;非排他性,无法有效排除他人使用,产品难以收费。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而且难以防止“搭便车”行为,导致社会需求大,但是生产激励弱,从而市场供给显著低于社会最优产量,造成无谓的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提供,一是政府向私营企业购买,二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直接供给。

还有一些领域则超出了经济范畴,涉及政治军事,事关国计民生。新古典经济学倡导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但在现实中,国家间经常由于冲突竞争而发生贸易摩擦与军事摩擦,因此军工、能源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国计民生领域要独立自主,不能受制于人,因此政府通过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来实现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等宏伟目标。

1.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绩效对比

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效率要显著高于国有企业。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比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益。

1.2.1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显著低于民营企业

无论是从总资产收益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来看,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表现都要显著低于私营工业企业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

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国有企业普遍受益,ROA和ROE显著回升;而民营企业受环保督察、融资收紧等因素冲击,ROA和ROE明显回落。即便如此,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依然只有私营工业企业的60%左右。

1.2.2国有企业的分行业表现也不及民营企业

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比较2016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分行业中的市场表现。

在绝大部分行业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ROA和ROE都要显著低于私营工业企业。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垄断性较强的上游行业,国有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国有企业仅在汽车制造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存在相对优势。

1.3为什么国有企业效率偏低

为什么在获得批准许可、政府采购和低成本的银行融资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国有企业,其市场表现却不如民营企业呢?

首先是产权公有导致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使得每一个公司制企业都要面临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国有企业的产权公有则会加剧这一矛盾。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代理链条过长,全体人民→国家→国务院→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某一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层,从而导致权责不清、利益冲突、代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产权主体缺位和缺乏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企业管理层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并逃避监督。

其次是体制性因素导致激励约束不足。国有企业中僵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会扭曲微观个体行为、降低企业经营效率:第一,国企经理人的任命和整体的薪酬体系通常非市场化,员工容易丧失积极性,无法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第二,国企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较为浓厚,工作机制僵化,创新性工作不易开展;第三,预算软约束和政府隐性兜底使得国有企业缺乏破产清算的压力,国企经理人没有积极改善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第四,不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对国企经理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导致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或错误决策时常发生。

最后是社会公共职责导致负担过重。国有企业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责: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要负担员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和保障,负担沉重;即使严重亏损也难以大规模裁员减支,要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下滑时要加快上马新项目,而不考虑项目的成本收益等等。上述非市场化行为均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可由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激励理论等完美阐释,或者更简单地,用弗里德曼的话来说就是:民营企业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效率又讲节约”,而国有企业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率”。

如果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占比过高,会对经济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一是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对高效率的民营企业造成挤出;二是僵尸企业、产能过剩、杠杆高企,推升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三是经济内外部失衡,消费不足、储蓄过高、持续贸易顺差等都与国企民企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关。

政府也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内产权改革提升效率,对外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战略聚焦、业务整合、加大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搭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1.4两个中性原则:竞争中性与所有制中性

国有企业效率偏低及其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关键在于缺乏充分且公平的市场竞争。要纠正市场扭曲、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两个中性”原则:竞争中性与所有制中性。

过去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动力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2.1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民营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与保障,其演进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2伟大成就:从“0”到“56789”

民营经济在过去40年中取得了从“0”到“56789”的伟大成就。1978年以前,个体经济零星存在,私营经济禁止发展;现如今,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的“56789”,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未来还将进一步上升。

2.2.1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超50%

民营企业是政府税收和国家财力的最大贡献者。1985年,全国工商税收中,全民所有制占比71.7%,集体所有制占比24.1%,个体经济仅占3.0%;2013年,民营企业在全国税收收入中占比首次超过50%。2019年1-7月,民营企业税收占比56.9%,国有企业占比2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比16.8%。

2.2.2民间投资占比超60%,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超85%

民营企业是投资的最大推动力。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比81.9%,集体经济占比5.0%,个体经济占比13.1%。2019年1-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60.3%,在制造业投资中占比更达到85%以上。

2.2.3民营企业发明专利占比超75%

民营企业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0-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由2.62、0.80和1.53万件快速上升至81.70、32.06和93.40万件。2017年,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77.8%,发明专利申请数占比77.4%,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5.8%。

2.2.4民营企业就业存量占比近80%,增量占比超100%

民营企业是城镇就业的最大保障。1978年城镇就业人数951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分别为7451万人和2048万人,而个体经济仅有15万人,占比0.16%。2017年城镇就业人数42462万人,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占比53.4%,全部民营企业占比近80%,增量占比更是超过100%。

2.2.5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5%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1978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只有15万户,没有私营企业;2017年,个体工商户增长至6579.37万户,私营企业增长至2726.28万户。2017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809.77万个,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占比1.8%,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占比1.2%,民营控股企业占比97.0%。

2.3遗留问题:所有制歧视

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现实中,民营企业贡献了“56789”,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2017-2018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增加,遭遇融资困境、信用债违约潮、股权质押风险等;“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沉渣泛起,严重冲击民营企业家信心。追根究底,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遭遇显性或隐性的所有制歧视。

第一,思想上仍有些极左言论引发恐慌。改革开放已经40年,“民营经济离场”、“新公私合营”等荒谬言论却依然能够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和民营企业家恐慌,表明计划经济落后观念尚未完全清除。中国需要再开展一次类似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让市场经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第二,政策上民营企业尚未获得完全公平公正的对待。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紧密,享受各种政策倾斜,例如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尤其是部分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而像去产能、环保限产等政策,初衷都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对的,但在执行和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偏差,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

第三,融资上民营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享受政府隐性担保,预算软约束使其具有大幅举债的投资冲动,金融机构也愿意为其提供充足且廉价的资金支持,对民营企业造成挤出。近期在金融去杠杆、信用扩张放缓的背景下,民企融资环境恶化。民营企业贡献了国民经济的“56789”,却只占用了40%左右的信贷资源,与其经济贡献完全不匹配。

3更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增长潜力巨大,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需要更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2)中国经济增速在6%以上,是美国的2-3倍,十年后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3)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59.6%,户籍城镇化率仅43.4%,发达经济体大部分超过80%。未来十年有望新增近2亿城镇人口,中国城镇化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较大空间。

4)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都可自由流动,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

5)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人口数量红利走向人才(工程师)红利。

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的晴雨表,改革每向前一步都是对民营经济的再松绑,都会迎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未来民营经济占比将继续上升,助力中国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加快国企分类改革,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部分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限制,设置负面清单,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国内产业环境。放宽电信、物流、能源领域的管制,降低其他行业的经营成本,改善企业盈利;加快汽车行业的开放速度,促进内外资车企充分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国内车企的技术和销售水平,提升汽车行业竞争力;金融服务业进一步落实好已经确定的开放政策,吸引更多外资机构来华设立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拓宽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领域教育医疗仍十分短缺,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基础性研发仍是短板,城市地上交通四通发达的同时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仍十分落后——这些都需要公共政策重视,配上新的机制和新的开放。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是投资的最大推动力,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进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THE END
1.2019个体户税收新政策是什么?个体户在税收方面需要注意什么?一直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关注2019个体户税收新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那些自己当老板的朋友,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生意人,还是非常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信息的,可以给我们更多好的知识。新的政策往往带来新的生机,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相信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们的社会只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前进的步伐也是越来越大。那https://www.yinghuodd.com/keywords/word_67416.html
2.2019年1月1日实行的7个税收政策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新的一年里,新实施的税收政策每个财务人都要知晓,在如今更为严格的税收监管环境下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坦然面对,不忘初心,从合理的税收筹划(199)入手,为企业实实在在降低税负(0834),才是真正的晋升之道(7069)。http://www.cexidi.com/page183.html?article_id=253
3.2019年企业残保金优惠政策指引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让企业柳暗花明又一春 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发布以下关于企业安置残疾人优惠政策: 根据(十一)条 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和个体户增值税即征即退 95.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和个体户增值税即征即退 【优惠内容】 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纳税人),实行由税务机关按纳税人安置残疾人https://www.douban.com/note/712037940/
4.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019年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税务总局发布《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记账报税税收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税务总局: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可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至2021年 个体工商户企业所得税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税收优惠政策https://m.huisuanzhang.com/tag/xwyhzhc.htm
5.辽宁税务热点问答(2024年1月~3月)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30号)的规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期间,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征或免征农业税后,对个人或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https://www.dlsstax.com/article?aid=37387
6.解析小微商户税收政策,需缴税吗?手续费又是怎样规定的?5、小微商户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无需缴税。《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13号)规定,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个体户在月收入低于10万元时,可免征增值税,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http://pos-system.niubanben.com/7bed4b8dbb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