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扎实推进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回升向好。
一、总体运行情况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3.5、2.6和7.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2位。
图1全国、全省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分产业看,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4.9%,下拉全市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1%,拉动全市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5%,下拉全市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5:37.7:59.8。
按构成看,全市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3%,其他投资(土地、拆迁等)同比增长9.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4.8:16.3:18.9。
表12023年1-12月份全市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3.0
其中:国有控股
19.2
其中:民间投资
-17.5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0.05
设备工器具购置
8.3
其他费用
9.7
分产业
第一产业
-24.9
第二产业
14.1
第三产业
-1.5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24.7
采矿业
-21.2
制造业
25.0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18.9
食品制造业
-43.7
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
-67.3
纺织业
109.3
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业
18.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7.1
医药制造业
-74.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3.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7.7
金属制品业
-66.3
通用设备制造业
-25.6
专用设备制造业
34.7
汽车制造业
-81.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4.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9.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4.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43.9
其中:道路运输业
-9.6
水上运输业
41.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4
其中:水利管理业
24.3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6.0
公共设施管理业
-28.8
教育
-28.7
卫生和社会工作
-32.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8.9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3.4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0.5
外商投资企业
-19.5
二、运行的亮点指标
(一)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十个月全省第一
2023年,全市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9%,高于全省55.9个百分点,增速实现连续10个月全省第一。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0.6%,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全市在库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64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6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3个。
(二)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
2023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9.5%,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90.4、62.4和69.0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73.2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1.6%,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9个百分点。其中,淮宿蚌城际铁路、阜阳至蒙城至宿州(淮北)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等项目贡献明显,全市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243.9%,拉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89.1个百分点;受包浍河治理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地表水源工程等项目拉动,全市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24.3%,拉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2.7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2023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6.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5.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7.7%,较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9.0%,较上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下降31.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9.9个百分点。全市在库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9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
(四)多项指标好于全省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行
2023年,全市在库房地产项目115个,占全市项目的比重为14.3%,项目个数同比减少10个,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8.7%,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扩大8.0、15.1和8.7个百分点。从大项目看,全市在库计划总投资20亿元及以上项目12个,较去年同期减少2个;本年完成投资同比下降31.8%,下拉全市房地产投资7.7个百分点。从存量看,在库房地产项目115个,其中可报送有效投资项目70个,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个,剩余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36.3%,70个项目中有25个项目剩余投资不足计划总投资的20%。从新入库项目看,本年新入库房地产项目仅17个,项目体量较小,单个项目计划总投资平均为6.9亿元,去年同期平均为8.4亿元。
(二)部分重大项目贡献不足
2023年,全市新入库10亿元及以上项目11个,近半数项目本年投资不足计划总投资的20%。其中,沱浍河航道(李口至临涣段)整治工程项目、濉溪县城市品质改善提升等项目,全年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0%;淮北理工学院二期、财发高性能铝及铝合金产业化等项目,全年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5%;万茂段园智能制造园一期项目全年投资不足总投资的5%。
(三)少数行业投资下降明显
从投资领域看,2023年部分行业投资下降明显。其中,采矿业投资同比下降21.2%,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4.2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7.0%,下拉全市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教育领域投资同比下降28.7%,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1.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1%,下拉全市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卫生领域投资同比下降32.6%,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5.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7%,下拉全市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
(四)民间投资低位运行
2023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7.5%,低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增速16.0个百分点,全省第14位。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4.2%,下拉全市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分类型看,房地产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7.6%,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为41.0%,下拉全市民间投资增速20.4个百分点;项目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3%,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为59.0%,拉动全市民间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从项目个数看,全市在库民间投资项目58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2个。
四、分县区情况
(一)濉溪县
2023年,濉溪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2%,增速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6.7%,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8.9%。
存在问题:一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全县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8.9%,低于全市房地产投资20.2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38.3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房地产投资增速14.2个百分点。全县在库房地产项目33个,较去年同期减少6个。二是一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全县一产投资同比下降50.4%,占全县投资比重为1.7%,下拉全县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投资同比下降78.3%。
(二)相山区
2023年,相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增速低于全市2.5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6.7%。
存在问题:一是工业技改投资支撑不足。全区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8.7%,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17.9%,下拉全区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二是新开工制造业投资持续下行。全区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2%,低于全市70.1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
(三)杜集区
2023年,杜集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6%,增速低于全市18.6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3.5%,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1.1%。
存在问题:一是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全区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1.1%,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降低64.0和19.0百分点,低于全市2.4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房地产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降。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5.1%,低于全市94.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4个百分点。
(四)烈山区
2023年,烈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1%,增速低于全市21.1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27.2%,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
存在问题:一是工业投资深度下滑。全区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8.8%,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1.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73.0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工业投资8.0个百分点。二是建安投资持续负增长。全区建安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5.6%,增速低于全市15.6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负增长,下拉全市建安投资增速2.5个百分点。
(五)市高新区
2023年,市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0%,增速高于全市25.0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7.7%,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2.8%。
存在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体量偏小。全区在库投资项目80个,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仅为3.7%,仅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
表22023年全市分县区投资增速
投资增速(%)
占全市
比重(%)
工业投资增速(%)
房地产投资增速(%)
占全市比重(%)
淮北市
100.0
14.2
-18.7
濉溪县
45.2
40.0
50.3
-38.9
27.5
其中:煤化工基地
20.6
6.4
25.4
15.2
/
相山区
0.5
28.1
11.5
25.9
-6.7
44.4
杜集区
-15.6
11.3
-5.3
10.2
-21.1
11.0
烈山区
-18.1
11.7
-58.8
4.9
2.8
16.3
高新区
28.0
3.7
52.9
8.6
32.8
0.8
五、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项目储备,着力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发挥政企等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各招商团重点围绕“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方面持续发力,招引优质企业加快落地,推动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力推项目进度,积极贡献有效投资。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工程,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充分发挥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作用,重点推动省集中开工项目一季度开工,尽快贡献有效投资,确保实现“开门红”。
三是做好统计服务,助推项目入库纳统。各县区统计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持续加大投资统计业务培训和服务指导力度,对每个投资项目在入库前,现场服务,提升入库项目质量,提高项目纳统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