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1日消息(记者杨崇)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发展韧性不断增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回望2021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央广网记者带你一起梳理2021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三孩政策
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开启我国人口发展新阶段。
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删除原来有关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与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不适应的规定,同时提出,国家将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全面三孩”,十年间,中国生育政策几经调整,逐步放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0—14岁的少儿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目前三孩生育政策以及配套措施也有利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猪肉价格
猪肉价格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之一。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环比上涨8.5%。其中,猪肉作为主要品种上涨较快。11月,36个大中城市猪肉批发均价环比上涨26.7%,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0.5%。
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总的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跨周期
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跨周期调节的“跨”体现在政策跨年度安排上,逆周期调节的“逆”体现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作用上。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要立足今年、着眼明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式落地浙江。
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双碳”元年
3月,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同月,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平稳,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从7月16日启动到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超过半数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了市场交易。
(图源于CFP)
保供稳价
从“拉闸限电”到“保供稳价”。
9、10月,全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波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江苏等10余个省份,对工业生产、民生造成影响。
对此,国家发改委会同多部门多措并举,通过调研、调查、督导、座谈、约谈、整顿查处、专项行动等多种方式平抑煤炭价格,保障发电供热节能降碳,确保能源市场稳定。
同时,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推动下,中央企业全面发力能源保供,在增产增供、稳价稳市方面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房地产税
12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规范财务审计秩序,财政管理监督进一步加强。
乡村振兴
2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定为总目标。
同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5月,多省份省级乡村振兴局集中挂牌。
“十四五”开局,三农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同时,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5个百分点。脱贫成果稳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双减”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包括从严审批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等。
受“双减”影响,教培机构纷纷宣布转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成为转型新方向。
新冠疫苗
2021年,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而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今年以来,我国大规模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有效遏制了局部地区疫情扩散。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截至2021年12月2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1011.8万剂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12月29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12月28日,全国3-17岁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达46467.6万剂次,疫苗接种总人数达125996.7万,覆盖全国总人口的89.37%,完成全程接种12074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