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养老金”,一石激起千层浪。“房屋养老金”会增加个人负担要居民出资吗?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来?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新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还在探讨中。值得注意的是,董建国对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整体表述也有所保留,他指出,“已有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所以新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房屋养老金制度的背景和可能性框架
有受访专家表示,房屋养老金制度就始于“房屋安全”概念。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住建部等有关部门对房屋养老金等政策推进,和全国各地房屋安全领域重大恶性事件有直接关系。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严荣、郝艳婷、郭戈在《我国房屋养老金制度:背景与框架》一文中给出的房屋养老金制度框架。
上海的试点路径:提出2025年“全市推开”目标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新办放风的前三天,8月20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代表市政府,报告202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他率先披露了上海在房屋养老金制度上的试点思路。
龚正说,截至2023年底,全市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过7.6亿平方米,大量房屋开始步入“中老年”。为此,上海将探索实施三项制度:一是房屋定期体检制度,主要是定期对房屋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房屋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消除安全隐患。二是房屋安全保险制度,在房屋面临较大风险、需要动用较大资金时,发挥保险托底作用。三是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服务于房屋体检、房屋保险以及房屋“小修小补”的支付。
上海计划分两步推进上述三项制度,“第一步,今年先行在浦东等区开展试点;第二步,在试点基础上,明年全市推开。”龚正说。这意味着,2025年上海将全面实行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安全保险、房屋养老金三项制度。
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经验看,随着住宅老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地不断探索和创新维修资金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挑战。“这些国家和地区强调业主在维修资金管理中的自治权利与责任,通过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机制,实现维修资金的民主决策与有效监督。此外,多数国家及地区通过立法明确维修资金的设立、管理、使用及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业主权益的保护。同时引入市场化操作、第三方审计及法律手段等,增强维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严跃进称。
专家解释关于房屋养老金的两个误解
严跃进表示,目前市场上对两个问题存在误解,一是“房屋养老金是不是变相的房产税”,二是“房屋养老金收费标准是否已经出台”。
“房屋养老金不是房产税。”他解释道,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组成,其中个人账户由原先的物业维修基金平移过去,不需要业主再出资,而公共账户是政府筹资的,不需要个人出资。
在严跃进看来,房屋养老金制度不增加业主负担,同时可以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更好扩充房屋养老金资金池,有效保障后续房屋的维修管理,“这些资金都是属于业主和业主代表大会享有,是小区可以使用和支配的资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委会主任王业强在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房产税是财产税,是居民持有房屋不动产而需要上缴国家的税收。房屋养老金则是为房屋未来维护和修缮而设立的资金归集账户。二者性质上有本质不同。
另外,关于房屋养老金的收费标准,8月25日,一则传言称,“上海浦东试点房屋养老金的收费标准提前透露,主要依据房屋的面积和楼层而定”,还像模像样地标注了不同房屋的收费细则。对此,上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辟谣称,该传言不实。传言所涉的具体数字,已经在2011年外省市发布的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操作细则(试行)里出现过,属于张冠李戴。
严跃进认为,关于房屋养老金收费标准的误解是不负责任的。按照当前改革的思路,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于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从各地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的情况来看,其实重视程度很高。现在一些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方面,其实压力是很大的,也让房管部门尤其是物管科等耗费了较多精力,物业企业的压力也大得很。”严跃进称,房屋养老金制度是破解此类问题的一项长效机制。
同时,因为房屋养老金解决了资金的大头问题,还会有助于带动房屋养老系统工作。严跃进称,根据目前市场的调查,该政策风向利好房屋检测,电梯、排水、门禁、消防等设备和安装,智能设备和数字化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