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权证作为权利人合法拥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所有权等不动产物权的有效证明,不但是广大农户保护合法财产权利的有力保障,也是其不动产物权财产实现“资产化”的基础条件。
为加强农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管理,韶关市2020年4月全面部署“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确权发证工作,并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善美乡村的重点举措全力推进。在各级各部门近四年不懈努力下,目前全市完成10个县(市、区)、99个乡(镇)、1252个村委会,共计86.4万宗、面积8043.75公顷“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权籍全覆盖调查;完成“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35.4万宗(占应登记发证数92%),基本实现“应调尽调”和“应登尽登”工作目标,新发证总数和应发证率居全省前列。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组织保障有力
韶关市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强化宣传学习,全面做好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二、尊重历史,科学筹划,实事求是破难题
一是试点先行,实事求是实现政策措施破局
2019年,率先在乳源瑶族自治县试点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用好用活国家和省政策,研究制定了确权颁证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适用标准等政策措施,明确各地结合实际按照现状建设地类确权登记和占用基本农田及农村乱占耕地建设不予确权登记等基本原则,有效破解农村不动产登记难的“面”上问题,具体落实“一村一策”,妥善解决各村各户登记难的“点”上问题。据统计,自开展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以来,印发了《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农村客家围屋和排屋等“一户多宗”问题的处理意见函》等指导文件13份,指导各地解决“一户多宅”“宗地面积计算”等登记“卡脖子”问题。
二是跟踪问效,切实解决瓶颈问题
为切实解决本村村民跨村建房、村镇“三级认定”审批材料收集难和城镇规划区范围房屋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等阻碍确权发证工作的突出问题,韶关市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组织力量,将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作为县镇年度考核工作和主要领导述职报告重要内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一县一策”“一镇一策”或“一村一策”制定落实工作措施,妥善解决跨村建房和不符合现行规划及超层建设等问题。为妥善解决农村卫生站、农村中小学等公益服务设施土地使用权确权问题,结合韶关实际制定了《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关于依法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养老服务设施和宗教活动场所等三类用地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的意见函》。
三是主动改革,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原有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无矢量数据、图册不规范和变更、注销登记不及时,导致建新不交旧、办新不交旧、证房位置和主体不一致等问题普遍,清理规范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管理难。为有效破解历史难题,韶关市专门制定工作程序,明确解决路径,并组织武江等先行试点,采取颁新证承诺交旧证和依程序调查公告注销作废“一户多证”等方式,切实解决历史上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存在的问题,做到依法依规和公平合理,消除群众“不安心理”和“攀比心理”,促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
三、多维探索,技术创新,系统提升便民水平
为更好服务群众,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破点,以点破面,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不断推出改革创新举措,促进登记发证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引进无人机倾斜摄影测绘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建模技术,开展农村房屋不动产调查测绘,形成基础测绘成果,并结合入户调查和卫星影像数据,完善地籍调查数据成果,既有效推进工作进度,又便于调取房屋测绘矢量数据,节约人力成本,确保全覆盖调查精度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