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一杯开水、一席谈话、一份热情。
这“四个一”,是曾担任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现任榆次区张庆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杨红兵在做调解工作时的常规操作,也是这“四个一”,让许多矛盾纠纷得以化解,让当事人握手言和……
服务基层调处纠纷
49岁的杨红兵已从事调解工作11年,他把自己的感情和青春都贡献给了人民调解这份事业。这11年来,他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维护乡村稳定、推动和谐乡村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11年,他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调处各类复杂疑难纠纷数10起,涉及调处金额680余万元,涉及当事人500余人,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2018年,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省一级人民调解员”。
“调解工作化解的是积怨,群众来访一定要热情接待,尽心尽力给予帮助。”这是杨红兵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杨红兵本着“四心、四多、八步”(即:工作起来热心、为民解难尽心、调处纠纷耐心、办起事来细心;调查问题多走动、解答问题多沟通、排查取证多记录、处理问题多分析;耐心询问、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严谨查正、综合分析、理性调和、妥善结案、适时回访)的工作方法调处纠纷,将矛盾纠纷扼杀在摇篮中。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011年10月,付某驾驶摩托车行至峪郭线时,撞上了为保护新修道路不被汽车碾压而堆放于路边的土堆,造成12椎体爆裂骨折、双下肢截瘫,生活无法自理。经榆次区法院审理,晋中市中院复审,判决某村村民委员会承担30%责任,并给付赔偿金13余万元。后虽经双方多次接触、商谈,但该村村委会因村集体经济困难,一直未能给付赔偿金。
2012年初,付某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调委会寻求帮助。杨红兵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安慰付某家人,稳定他们的情绪,避免作出过激行为;另一方面立即联系了该村新任支部书记与村委主任,并约定双方当事人在春节假期过后协商解决。
春节假期过后,杨红兵立即赴该村进行调解,在与该村新任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详细说明了付家现在的生活状况后,又指出其应按照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责任,于法、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付赔偿金,帮助付家渡过难关。前后历时月余,约见双方10余次,耐心细致地为双方做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终促使矛盾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该村村委会筹措资金给付付某交通事故赔偿金。“调解工作有时虽辛苦,但当你帮助群众解决了他们的困难时,这些辛苦就都算不着什么了,你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感到欣慰和喜悦。”杨红兵说道。
尽心尽力化解难题
今年6月,杨红兵就任张庆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在获悉某村冯某一家由于宅基地翻修引发的母子及兄妹6人反目的纠纷后,杨红兵立即联系该村调委会主任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又两次冒雨前往冯某家与其沟通、从法律角度和亲情角度进行规劝、说服,给出处理纠纷的意见。
杨红兵对涉事主要人三儿子说:“你想翻修宅院可以,但是要先把你母亲安置好,而不是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你之前的做法不仅伤了兄妹间的和气,还会让老母亲寒心呀。”三儿子听完杨红兵的话,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表示会全权负责翻建期间母亲的搬离、安置缮后事宜。最终,一家6口冰释前嫌,并于当晚签署了调解协议。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在杨红兵的身上,看到的是“清官能断家务事”。调解工作看似普通,但却可以为成百上千的普通人化解难题,杨红兵就是把这些普通人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做。这些年来,田间地头、乡村校园、街道社区,都留下了杨红兵的足迹,他用自己的足迹,架起了群众之间的“和谐桥梁”。
本报记者郭亚红
版式:李湉舒
山西法制报
更多平台了解一下
微博官方号
学习强国号
抖音官方号:,。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