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
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
县名及“武清”的由来
宁河县在天津市东部,县政府驻芦台镇。明朝时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
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名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
建筑工程于1952年5月开工,大批砖、灰、砂、石源源运到工地.由于场地陌生,运输工人每每不得其门而入,有的运至南开大学,有的运到六里台寻址找收料人,进料较混乱.当时作者任建校总工程师,杜齐礼教授任工程组副组长,郭冰同志任材料组长,经三人商议便在校东门木桥处立上大木牌一个,上书'天津三大学七里台工地',从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运料工人及大车、汽车等都日日出入校门,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随之不胫而走.
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
风雨紫竹林
“紫竹林”是天津老地名,如“紫竹林租界”、“紫竹林码头”、“紫竹林兵营”等,在天津近代史上和天津民俗风情小说里,都赫赫有名。但“紫竹林”确切的遗址位于何处呢?经考证,当年的“紫竹林”位于今和平区承德道与吉林路交口的东北侧。
紫竹林初为庙宇名,不久派生为聚落名,后为街名、地区名,最终湮没无闻。相传清康熙初年(1662),在此地建造了一座供奉观世音的紫竹林庙,正殿三间,两厢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寺庙遗址就位于今承德道原市图书馆附近。
“场”指平坦的空地,其中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就是“打谷场”。天津就有几处由“打谷场”而产生的地名。
处于河北区东南部的“王串场”,泛指真理道以北至金钟河大街,红星路以西至丰恒路这一区片。此地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片大开洼。清朝前期,这里地旷人稀,农田和荒野交错,原属武清县,清雍正八年(1730)划属天津县。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时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打谷场。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当地农民就租用这个谷场晾晒碾轧谷物。人们习称“王串场”。此后这个谷场名逐渐演变成为河北区著名的区片名了。
红桥区东南部有赵家场大街,北起北营门西马路,南至南运河北路,长约500米,约于1920年建成。清朝初年有赵姓人家在此筑建打谷场,后渐成聚落,初名“赵家场大院”,后住户增多,形成街道,故名“赵家场大街”。由这个赵姓谷场又派生出“赵家场河沿”、“赵家场渡口”、“赵家场胡同”等。“赵家场河沿”原为土道,十分狭窄,后拓宽铺成沥青路面,与各路段接顺,统称南运河北路。“赵家场胡同”约1880年成巷,因里巷北口是赵家场摆渡而得名。
红桥区南头窑附近有“场院街”,东南起椿树胡同,西北至南赵家胡同,长70米。约于1782年后形成,因此地原为打谷场而得名。在南开区北部靶革当大街和南开五马路之间有两条交叉的路,即“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所谓“华家场”,系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家的菜园和谷场。1918年后有人在此建造房屋,逐渐形成里巷,初名“华家场大街”。后以所处方位分别名为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在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处西侧有“姚家下场大街”,不过这个“场”不是打谷场而是柴场。“姚家下场大街”东起老塘子胡同,西至郭家胡同,长约320米,原为护城河岸,1901年拆城后,在此修建阴沟,形成一条土路,曾名官沟街。1920年姚姓兄弟二人在此开设柴场,因卸柴场院地势较低,故俗称“姚家下场”,后渐成聚落,故以柴场得名,由此又派生出“姚家下场胡同”和“姚家下场横胡同”这两个里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