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李玫可能是掉入网贷骗局了。但红星新闻调查发现,她的借贷对象基本都是正规的贷款机构,她的债务多数也不是借新还旧利滚利产生的,基本来自她自己的消费。
经李玫同意,记者看了她的账单,发现她每月的消费,少的近两万元,多的三四万元,但她的月收入,也就8000元左右。因而,几年下来,她便累积了几十万的债务。
每月数万元的花销,李玫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原来,她追求的生活,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向往的精致生活!喝星巴克,坐网约车,看到美食推荐就去吃,喜欢心仪的东西就去买,想去哪个地方就马上订机票……这是很多人都做过的事,也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精致生活。
只不过,对多数人来说,这种偶尔的任性,却成了月薪不过万的李玫的日常……
↑李玫接受红星新闻采访
即便是周末,她也会买机票外出游玩
再次与李玫见面,她穿了一件高领衣服,头发随意扎了扎,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化妆,手表、项链都没有带。与记者交谈时,她始终低着头。
她的心情不好是有原因的:欠下的贷款天天被催债、跟母亲生活了28年,突然被告知自己是领养的,然后又被母亲赶出了家门、因为不想被同事议论,最终辞去了工作……
这样的生活,对于此前的李玫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和父母一起居住,没有住房和吃饭的压力,但她每月几千元的工资,并不足以支撑她平日的潇洒。
“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
李玫的贷款,始于2014年。那时,工作近两年,李玫逐渐走到选择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分岔路口。
最初是信用卡,再到金融机构的分期贷款,再后来是小额网贷,“那时候觉得钱不够用,但又不好向家里伸手要,于是就想到了贷款。”
李玫说,2014年信用卡一度欠款4万元,后来母亲帮她还上了。然而,感觉无债一身轻的她又开始继续贷款,“2017年后还款变得艰难,加奖金绩效,我一个月工资有七八千,有时还完,手中只剩几百元,只能继续贷款,或者找朋友借钱。”
↑李玫的银行流水记录
细数过去几年自己通常的生活状态时,李玫说,每天上下班,只坐网约车,二三十元的车费是固定支出,中午吃饭叫外卖,只要路过星巴克都会买一杯三四十元的饮品,每天就这样轻轻松松上百元固定开资。
“只要是休息日,在家根本待不过半天,一般都和朋友一起到外面吃饭、唱歌、泡酒吧。”家附近的伊藤洋华堂,是李玫常去的商场。她说,“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
李玫母亲叶双也回忆称,近几年,女儿爱往家里买东西,烤箱、平衡车以及各式各样的摆件,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买回来放在家里,很快就无人问津。“我问她多少钱,她总说一两百,几十元,很便宜。”叶双坦言,她没见女儿买过什么奢侈品,只是感觉有些大手大脚。现在想来,积小成多,哪儿都是花钱。
账单证实了叶双的判断。银行流水上,每次支出的其实并不多,但频率过高。大多数时候,一天都是几百上千元。打车、喝水、聚餐,买小东西,每一样看上去花费都不多,但当这些成了每天的固定开支时,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不能承受之重。
↑曾经的贷款记录
今年5月,母亲帮她还完了23.8万元的贷款。然而,当月她的网购消费仍有4079元,同样用于代购,其中一套化妆品就3000多元。
其实,李玫很早就感受到,每天在手机上付款,根本不会感觉心疼,也不会有任何犹豫和计划,但偶然看到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消费记录,才会猛然惊觉,竟然用了这么多。
合法贷款让她心安理得,没想过还款的事
代购,占据了李玫极大部分的消费。她把说不清楚的每天上千元的转账记录,几乎都归作代购开支。
一说到代购,立马就进入了李玫所熟知的领域,她热衷于韩国相对便宜的各种化妆品、项链和手表。“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无论如何都要把它买下来,这几年大概买了十几块手表,平时就换着戴。”
她承认,这种消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耍手机时不知道干什么,就逛淘宝、小红书,看到推荐的美食就去吃,看到心仪的东西就去买。
“没有想过贷款多了,以后还不上吗?”
“没想过这些,等到时候再说吧。”
过去几年,李玫唯一省钱的一段时期,是在谈恋爱时。她承认,男朋友会给她买一些东西,不用自己花费,也遇到过正在接触的男性朋友请自己吃饭,送礼物,但自己也都会回请和回赠,“可能是因为好面子,我不想欠谁的。”李玫说,自己没偷没抢,也不愿为了钱走上歪道,而是用了自己真实的信息,办理了合法的贷款。
这一切,让她心安理得。直到催债的人找上门来……
假精致背后:人的虚荣以及对物质的崇尚
根据360消费调查显示,我国90后在借贷市场中占比高达49.31%,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即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一些年轻人热衷这样的生活:出门,非汽车不坐;包包,非奢侈品牌不背;手机,非苹果不用;家电,非戴森不买……但实际上,自身并不具备这样的消费能力。
心理学家刘树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伪装的精致背后,实质是人的虚荣以及社会对物质过分的崇尚。在普通人狭义的理解中,精致是有身份、层次和财富的人的特权,因此,很多人将物质和消费作为了精致生活的标准和寄托,但其实自身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这一点,因此只能选择最容易的贷款的方式去实现。
刘树林说,从贷款消费的角度讲,当想要满足某种欲望时,很多人选择了即时满足,哪怕是贷款欠债,而贷款往往又不用马上偿还,这种即时满足和延时偿还,并不会带来现实的压力,因此加剧了他们选择借贷,从而养成这样的习惯。
手机支付时代的诱惑:消费变得更容易了
手机支付时代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有心理学者认为,在经济行为中,人们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现金和电子货币在人心里是两个账户,现金账户会把它作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而倍加珍惜,现金支付会去真实感受失去钱的这一过程,对于电子货币来说,具有虚拟性,使人们对于它的价值相对于现金的价值看得更低,会人为降低门槛给它放行。
刘树林对此谈到,过去在消费付款的过程中,我们心里知道要付多少钱,并且需要用手数着一摞钱给人家,才能换来商品,是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刺激。如今,钱变成了数字,感官上少了一样刺激,因此消费变得更容易。其还谈到,如今的小额网贷层出不穷,门槛很低,所有流程均在线上完成,也降低了年轻人贷款的心理防线。“不过,这并不能成为过度消费甚至铺张浪费的理由,是可以通过自律和计划做到理性消费的。”
母亲帮忙还完了60多万元的贷款本息之后,李玫开始到银行取现金进行消费,并且每天在Ipad上记录当天的开支。她卸载了之前手机上所有的贷款软件,也删除了过去和自己一起享受“精致生活”的朋友。她不想生活在同事的议论中,于是从原来的单位辞职,待在家里很少出门,“现在每天的消费不超过60元钱。”
虽然这样的开支不算少,但在她看来,这是重回到了读书时代,每周100元的生活费,在封闭式的学校里,除了吃饭,没有更多的开销。
她说,相比欠款,她更害怕和内疚的,是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而与过去用贷款来维持的“精致生活”相比,她更喜欢现在,“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消费,感觉到了更平静和自由。”
原标题:欠几十万网贷被赶出家门背后:90后女护士“精致生活”月花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