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意愿。根据收回的的有效问卷,农户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将农地抵押出去获得贷款时,仅有104名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占总数的49.3%;107名农户不愿意抵押土地,影响其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手续复杂、利息高、怕失去土地、对政策不够了解等方面,分布如表2所示。
3.农户关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受宣传程度[5]。根据获得的调研数据,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知之甚少,有的农户甚至从来没听说过农地金融制度,对该政策非常熟悉的是少数家里有学历高、做生意或者是干部的家庭,了解方式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当地政府的宣传得知,而来自当地金融机构的主动宣传却很少,说明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扶持有待加强。
(二)变量的选取和基本假设
1.被调查对象个人特征
(1)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大都分布于30-60周岁,向两端递减,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同时也可得出,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对风险的承受程度也会不同,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的投资意愿逐渐降低,对抵押土地进行贷款的途径也比较抵触。因此本文假设,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抵款的意愿越低。(2)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着他的眼界、知识面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假定,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投资意愿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越强,进而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有更强烈的需求。
2.农户家庭特征
3.外部环境特征
(三)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19.0对211个样本数据进行了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4。从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所选模型取得了的良好的整体拟合效果,检验基本可行。影响农户土地承保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因素如下:
2.农户家庭特征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看出,劳动力人数、家庭规模、耕地规模和借贷经历的统计量Wald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3.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户对政策宣传满意度和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满意度的统计量Wald的显著水平sig均为0.000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明县13个乡镇的211户农户的样本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外出务工经历、耕地规模、劳动力人数、家庭规模、借贷经历、年人均收入、政策宣传、贷款优惠程度、政府扶持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通过本次实地调查和模型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面临着潜在需求低、农户认知少以及农户恋土情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旨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打破资金瓶颈的金融创新途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是大势所趋,故根据该次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村中低收入农户提供土地抵押贷款服务,提高这部分人群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9];其次,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实行财政补贴、降低营业税等措施来使农户享受到切身利益,进而推进土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最后,应该经常性的在农村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手册等活动,尤其加大对没有外出务工经验、年龄较大农户的宣传力度,使其转变观念,尽可能提高政策认知度。
(三)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
在我国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是适应未来趋势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必经之路,通过在试点地区实行政策优惠,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来推进当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以点带面,提高其他地区农户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最后在各地有序推进农地金融业务的开展[10]。
参考文献:
[1]者贵昌,朱霁.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探讨―
―基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1(9):24-28.
[2]刘奇.农地抵押贷款的困境[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4(5):19-21.
[3]刘婷婷,刘钟欣,吴东丽,于丽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37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3(2):38-41.
[4]赵帅,董继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J].农村金融研究,2014(7):18-22.
[5]惠献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2):9-15.
[6]靳聿轩,王志彬,张雷刚,朱杰亮,任章成.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411-413.
[7]吴洁敏,乔宇.为何农民对农地金融不感兴趣――来自大连、绍兴两地的专项调查[J].中国土地,2010(4):41-44.
[8]惠献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建构:动因、制约及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3(7):71-74.
关键词:决策树技术;贷款风险
1引言
贷款风险是金融风险中主要类型,我国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比较侧重于风险控制的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而忽视了风险的事前管理。国外大量的成功案例表明,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一些风险隐患发现的越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因此,加强银行贷款风险水平的事前监测管理,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算法对以往海量贷款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预警体系,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Mining)目的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十大经典算法之一。决策树提供了一种展示类似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上而下根据相应规则生成而来的,每个决策或者是每个事件所产生的后果都有可能引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的事件,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以图形的方式画出来很像一颗倒立的树结构,所以称为决策树。
决策树包含许多不同的算法,其中最典型的算法有ID3,C4.5,CART等。ID3算法由Qullan在1986年提出的,该算法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假设用X代表当前样本集,用Q候选属性集,候选属性集中所有属性皆为离散型,或数值属性事先经过预处理转化成离散型。ID3算法描述如下。
ID3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决策树中的各层分支节点上利用信息增益的方式选择属性。在树的每个节点上,将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使用获得的属性对样本集进行样本划分之后,系统的信息量是最小的。并确保找到一棵简单的树。
设S是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标号属性具有m个不同值,定义m个不同类Ci(i=1,2,3...m)。设Si是类Ci的样本数。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由下式给出:
其中pi是任意样本属于Ci的概率,一般可用Si/S来估计。
设Sij是子集Sj中类Ci的样本数。根据由上划分子集的熵(熵是对事件对应的属性的不确定性的度量)由下式给出:
其中熵值越小,子集划分的纯度就越高。
由期望信息和熵值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增益值。对于在分支上将获得的信息增益可以由下面的公式得到:
ID3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并选取具有最高增益的属性作为给定集合的测试属性,对被选择的测试属性创建一个节点,并以该属性标记,对于该属性的每个值创建一个分支,并据此划分样本。
3利用ID3算法构造贷款风险预警分析决策树
3.1构造决策树
抽取某银行的贷款数据,对个人贷款风险等级进行评定。为了简化仅选用4个属性值进行确定,各属性值的取值范围是这样定义的。
最终需要分类的属性为grade,它有5个不同的值A、B、C、D、E,A有3个样本,B有2个样本,C有2个样本,D有1个样本,E有2个样本。
为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首先给定样本grade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age属性的样本值分布如下所示:
最后计算的信息增益是:
类似的,可以计算:
Gain(income)=0.964Gain(poist)=0.482Gain(debt)=0.243
由于age在四个属性中具有最高的信息增益,所以首先被选为测试属性,并据此建根节点。用age标记,并对于每个属性值,引出一个分支,数据集被分为两个子集age结点及其分支如图3.1所示。
类似的可以计算出各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经过计算可得知信息增益最大的为收入income,其次为存款poist,最后才是负债debt。按照上述过程最终可得出决策树如图3.2所示。
3.2提取分类规则
4结论
[参考文献]
[1]郭景峰,等.决策树算法的并行性研究.计算机工程,2002.
关键词:企业境外贷款利息税务会计影响
随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进“一带一路”新格局建设,涉外业务逐渐增加,中国境内企业向境外公司投资方式也呈多样化,必然出现中国境内企业作为债权方向境外公司贷出资金业务。本文就境内企业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如何进行税务及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与同行们商榷。
一、背景资料
甲公司为境内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M国与其他投资方合资设立控股乙公司,占乙公司股权比例60%。甲公司与乙公司2013年1月1日签署股东贷款协议,约定甲公司按照乙公司的筹款通知向乙公司注入美元贷款,年利率10%,采用单利计息方式每季计息一次;贷款起息日为乙公司实际收到贷款日期,本金和利息的还款期从2014年12月的连续10年内,于每季度末的最后一天归还。
甲公司、乙公司记账本位币分别为人民币和美元。按M国税法规定,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贷款利息时,需要按15%的税率交纳预扣所得税,由乙公司代扣代缴,假设预扣所得税在中国境内可以抵扣。
根据上述情况,假设乙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收到甲公司美元贷款,并从2014年12月31日实际偿还贷款本息。
假设甲公司在M国除上述业务外,无其他业务。
二、税务及会计影响分析
(一)税务分析
根据中国和M国的税法规定,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贷款利息收入涉及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具体分析如下:
1.营业税金及附加影响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税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无论金融机构还是其它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据此,甲公司贷款给乙公司取得的利息收入需按金融保险业税目交纳营业税。
从上述背景资料来看,甲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开始计息,于2014年12月31日开始陆续收到利息,并在实际收到利息时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甲公司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季确认利息收入,按收支配比原则计提相应的营业税金及其附加。故产生了确认利息和收到利息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税务差异。
2.所得税影响
根据M国税收法律规定,当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利息时,代扣代缴15%的所得税,影响甲公司所得税的缴纳。
(二)会计分析
基于上述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在确认利息和收到利息的税务差异,使得甲公司在会计账务上对相应差异进行处理。
1.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会计处理
2.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三、纳税金额的确定
(一)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根据营业收入和一定的税率计算而得。本文中的营业收入即为利息收入。
应交营业税=利息收入×营业税税率
例一、假设甲公司营业税税率为5%,2013年3月20日确认利息收入1,000万美元,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6.22,则甲公司应确认营业税:
1000×6.22×5%=311(万元)
(二)所得税的计算
综上,甲公司境外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
境外应纳税所得额=利息收入-计提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贷款本息的汇兑损失-丙公司的亏损
境外应纳税额=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预扣所得税限额
1.利息收入为乙公司应付的利息,不扣除预扣所得税。
2.计提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为按利息收入的一定税率计算金额。
3.贷款本息的汇兑损失为因汇率变化对贷款本息的美元金额进行汇率重估发生的损益。
[关键词]财务贷款风险控制
1财务公司的特点
财务公司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机构。其日常业务主要是为各种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升级、企业产品销售等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我国的财务公司主要是指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不属于银行系统的一部分。
2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运作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
2.1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担保风险、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
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不能按约定履行贷款合同中的一些贷款协议,使得财务公司面临借款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由于财务公司地位的特殊性,在进行贷款项目操作时常常面临顶头上司――“集团公司”的压力,受到集团公司的行政指令干扰,造成借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疏于对借款方基本信用的审查,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担保风险也是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四种,如果担保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时,可能直接影响财务公司顺利的收回贷款资金,甚至造成贷款资金无法追回。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出现了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导致贷款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资金或者无力偿还贷款资金;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如利率增长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资本金,增加了企业偿还贷款的风险;资金再次筹资融资的风险,这直接加大了借款方的负债比率,降低了借款方偿还贷款的预期能力。
非财务风险是指借款方除了上述三种风险以外的其它风险,如借款方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或者行业形势发生逆转,可能会引起借款方企业不能正常的回收企业资金。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了借款方的贷款偿还能力
2.2运作风险分析
运作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在贷款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具体来说,运作风险主要来自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三个方面。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公司人员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行为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人员可能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导致贷款项目操作失误,一些财务人员可能假公济私、失职违规办理贷款项目,这种操作方式对财务公司必然产生重大的风险。
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主要是指财务公司贷款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流程缺失、或不完善,或相对完善但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而产生一些财务错误行为。
外部事件风险是指财务公司面临的外部突发事件影响了财务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损失。这种外部事件风险往往和采取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如财务公司内部人员勾结借款方欺诈公司进而骗取贷款资金的行为等。
2.3经营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方面,具体包括行业的经济运行周期、国家的财政政策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以及集团公司的行政干预等。
3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控制
3.1信用风险控制
一是要认真审核借款方的基本信用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法人代表信息、借款方近年来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损益表、借款方以往的贷款信息及贷款偿还情况、担保方的财务信息状况和以往贷款、担保记录等。
二是认真分析借款方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等内容。非财务信息主要考察借款方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近期行业内的变化及发展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等。
3.2运作风险控制
财务公司的运作风险控制关键在于认真分析贷款项目的运作风险,找到控制的关节关节,并制定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贷款项目运作制度,认真做好贷款项目的评级授信、信贷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工作。
二是要改变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方式,做好贷款业务的长期规划,尽量不进行或者少进行一些短期贷款业务,贷款方式也向集约型管理靠拢。
三是耍完善现有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将财务公司的授信工作作为贷款业务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的借款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每一个借款方都要建立一套独立的信用审批体系,并形成记录;加强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做到授信、审批、房贷分离,避免权力集中出现一些违规操作行为。
四是要推行责任制度和问责任度,尤其要建立一套贷款项目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主要贷款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
五是要加强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公司贷款业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3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资金收益率最大化,经营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包括: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为财务公司的管理层人员设置专门部门对经营情况进行实施监控,并对经营状况定期进行分析,以便达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要建立完善的经营风险识别制度、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对已经检测和识别的风险因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以往国外研究文献中,对于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银行扩张对宏观经济及银行业的影响。以Berger(1993)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指出银行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但只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银行资产在到达一定规模之前规模经济递增,之后开始出现规模经济递减。Calomiris(1993)的研究则表明,取消银行业跨州经营的限制,除了能使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外还可以降低边际成本,又能够使跨区域经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多元化、分散化,从而降低其破产概率。
2.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对其自身经营产生正面影响。Vishny(1997)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放松银行跨州经营的管制能够使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提高银行效率,增加收益的结论。Berger等(2001)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地理范围和银行效率之间存在着或正或负的关系,平均数据显示,距离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不显著。Bos等(2005)通过对1995至1999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跨区域扩张能给欧美地区的大银行带来潜在的效率、收益。
3.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对其自身经营产生负面的影响。Matutes&Vives(2000)的研究发现,银行跨区域发展可能会引起过度竞争,而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利润下降,破产几率增加。Brickley等(2003)通过对美国银行业数据研究,也得出了跟Berger类似的结论,高管人员对分行经理的监管难度会随着总分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控制力的下降则必然增加商业银行整体风险,造成价值损失。Berger等(2004)发现随着银行数目的增加,银行会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因此对银行业跨州经营持怀疑态度。
(二)国内文献
虽然我国有关城商行的概念提出较晚,但是国内仍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赖小民(2003)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完善了我国银行体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但城商行面临着种种问题:资产质量差、内部控制不足等。邱兆祥等(2009)从地域多元化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以及地域多元化对不同规模银行风险的影响差异角度进行总结,发现中小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带来规模经济、经营多元化以及增加市场控制力等方面的益处,但是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对分支机构监控不力、总分行委托问题等方面的风险。范香梅,邱兆祥(2011)等利用1997―2008年间跨区域发展的数据进行了与5家国有银行以及9家股份制银行的经济效应实证和比较分析,发现跨区域经营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但是不利于小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风险的降低。
三、理论分析与实验设计
(一)理论分析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该策略的褒贬不一。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城商行通过跨区域经营,可使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上升,单位交易成本下降,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而使得盈利能力上升;同时可以避免单一城市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还可以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良好效应。另一方面,跨区域则会产生新的成本,学习成本以及信息成本,同时跨区域经营使得管理链条延长,可能会产生一些及内部控制风险问题;与此同时面对新的经营区域、客户群体、更多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新的信用风险。
以上跨区域经营理论是基于城商行这一整体金融机构群体的分析,而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在面对跨区域经营这一策略时有可能会面对着不同的效果。首先,资产规模较大的“大银行”与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他们的业务类型以及综合实力不同。“大银行”以交易型业务为主导,小银行则以关系型业务为重点;同时,大银行往往比小银行能创造更大比例的非利息收入;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具备更高的谈判能力;在人才储备、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研发能力上大银行往往比小型城商行更具有优势,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在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时候,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大型的城商行往往比小型城商行可以更好地开展业务活动。因此,选择从这一角度出发,实证分析跨区域经营对我国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以期为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三)实验设计
1.指标选取
(1)因变量
文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问题,衡量的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绩效的影响。绩效主要包括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而城商行收益与风险指标有许多种衡量方法。收益指标包括了X效率、托宾Q指标等,风险指标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破产风险指数等。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商行没有上市,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不是很完善,无法获得相应的数据,所以采用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ROA)来表示银行的收益,数据易获得且具有代表性;不良贷款率(NLR)来衡量银行的经营风险。
(2)自变量
文中涉及到的自变量主要有3个:①异地分行数量(QUA),由于异地分行在自设立日起三年后才会对银行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滞后三期变量进行实证分析;②分行距总行的距离(DIS);银行在异地开设分行的距离远近会对银行的成本以及客户资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构建指标DIS的滞后一期变量来衡量城商行跨区域的程度。考虑到样本银行中许多银行均在异地设立了不止一个分行,因此本指标采用的是中国公路网上各个异地分行距总行距离的平均值来计算。③异地分行所在地的人均GDP(BGDP),采用异地分行的人均GDP滞后一期变量来衡量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状况。
(3)控制变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现将其设置为控制变量,包括资产规模(TA),贷款总规模(TL),贷款集中程度(LC),以及总行所在地人均GDP(HGDP)。其中贷款集中程度(LC)采用最大十家贷款客户所占比例来衡量。
2.模型设定
ROAI,T=?鄣0+?鄣1LNTAI,T+?鄣2LNTLI,T+?鄣3LCI,T+?鄣4HGDPI,T+?鄣5LCI,T
+?鄣6QUAI,T-3+?鄣7DISI,T-1+?鄣8BGDPI,T-1+εI,T
NLRI,T=β0+β1LNTAI,T+β2LNTLI,T+β3LCI,T+β4HGDPI,T+β5LCI,T
+β6QUAI,T-3+β7DISI,T-1+β8BGDPI,T-1+uI,T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看出,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对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同。“小银行”的总体经营绩效要好于“大银行”,“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均值大于“大银行”,同时不良贷款率要小于“大银行”;跨区域经营“大银行”往往设立的异地分支机构要更多,同时所跨距离相对较远而且选择的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也较为发达,而跨区域经营选择对“小银行”和“大银行”是否恰当,仍需进一步实证分析。
(二)回归结果分析
异地分行数量、异地行距总行距离、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3个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的资产收益率影响不同。资产规模在600亿元以下的城商行,异地分行的数量对其ROA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分支行距离和异地行经济发展状况对ROA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对跨区域经营的小银行如果想要通过跨区域经营提高资产收益率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异地分行数量,不要盲目地设置很多的异地分行;资产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的大型城商行,异地分支行的数量与ROA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关,说明大银行并不能通过跨区域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分支行与总行的距离与ROA显著为正,说明在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时,适度的扩大总行与分支行的距离,有助于扩大其资产收益率;异地行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收益率成反比例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激烈从而会降低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