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生产要素,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其重要性与价值尤为突出。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它还可以发挥资本价值,助力知识产权所有企业进行融资。
第一,政策及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融资模式的认知,无形资产价值在政策与制度的支撑中得以逐步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鼓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纲要》从政策层面推进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提升,特别是有助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的加速完善。
第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体情况。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专利商标质押金额逐年增长。专利商标质押金额增速从2018年的11.94%发展到2022年的57.1%,连续三年增速超40%。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868.8亿元,其中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项目数占全国总数近三成,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突破2000亿元。建设银行建立推广“技术流”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作为核心指标,积极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龙头带动作用。
从结构上看,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登记项目达2万笔,占项目总数的71.1%,惠及中小企业1.8万家,充分发挥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普惠作用。从地理区域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科技创新活跃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江浙地区、大湾区等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占全国过半数比例,且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从知识产权分类看,质押融资以专利为主,商标次之,著作权占比最小,专利质押融资金额占比超六成,商标质押融资金额占比超三成。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典型模式
及主要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融资中企业较为认可和普遍采用的方式。各地目前主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正逐步建立。
较为典型的融资模式。1.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模式。政府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并给予政策支持,引入和扶持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管理知识产权质押流程,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的结合,构建风险控制与处置体系,推进科技金融发展。
3.“政府+银行+保险”风险共担模式。政府提供保费补贴、贴息补贴和风险补偿支持,银行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主体提供保证保险。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发展。
3.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方面。知识产权质物处置与质权实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拍卖与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是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优化配置及其价值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质权登记机关分散,登记程序的繁杂也将增加交易变现的难度。知识产权投融资平台建设不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进展速度不能有效满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
政策建议
第二,优化知识产权领域数字化治理机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知识产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数据标准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规范。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功能,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探索数据化、智能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数字化质物处置机制,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
第三,积累试点经验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近期,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建设银行规范有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按照试点方案安排,建设银行将以《专利评估指引》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数据为底层支撑,结合专利有效期、专利类型调节系数、附加调整系数,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方法确定质押标的物价值,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业务全流程效率。
按照“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的工作安排,银行要结合试点的实际效果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要在试点中创新内部考核管理模式,与监管部门主动沟通优化不良率考核等监管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转化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