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6——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
深化“专利+商标”混合质押融资模式
近年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为了鼓励银行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便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缓解资金困难,陆续出台有关政策简化办理手续,帮助企业快速通过无形资产进行融资。交通银行一直以来致力于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开发了交银科创“知识贷”等系列产品。
一、基本情况
A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是一家致力于以RFID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提供图书馆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为全国1000余家客户提供专业智慧系统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图书馆馆内系统建设和馆外延伸系统服务建设等全方位需求。A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了上海市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等省市级图书馆。公司通过十余年的技术储备,已成为细分行业领先企业。除图书馆领域,公司研发的RFID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溯源、无人零售等领域。
公司最主要的两项发明专利为“自助存取设备”和“24小时馆外还书机中图书收入装置”,以此两项专利技术开发出的“自助借还系统设备”及其后续各型号产品,是公司未来十年重要的产品线。同时,公司产品商标也成为细分领域的“金字招牌”,有较大的品牌号召力。但其下游企业主要为财政预算单位,账期较长且年末集中付款,年中资金有较大短缺。虽然公司已形成一定的专利储备,但苦于无法变现。
交通银行徐汇支行基于与A公司的合作基础,根据公司实际资金需求情况,为公司新增了两百万元的“专利+商标”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贷款额度,成为徐汇区专利商标混合质押的首个获批授信案例。
二、主要工作措施
针对该公司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行的授信政策及产品政策,交通银行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二是实行“园区+政府+银行”联合服务中小企业的模式。公司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项目内企业。该平台是2009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徐汇区人民政府、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推出的项目,迄今已进入第五轮合作。该平台旨在为区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除传统担保方式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产品也已写入新一轮融资平台的工作重点内。A公司的此次混合质押融资,是漕河泾融资平台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首次结合。
三是打通“评估”及“处置”环节。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一直是围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个难题,同时,由于市场并不完全开放,融资一旦发生风险状况,质押的知识产权也较难变现。这也是让银行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直难以放开脚步的原因之一。交通银行与多家公信力较强的评估机构以及交易场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打通评估与处置的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掘企业核心价值。
四是通过平台简化融资审批手续。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银政园共建合作平台,通过与政府部门、高新园区、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集群化”服务,为企业申请贷款提供全方位支撑。交通银行为平台内企业提供3亿元授信总额,其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额度达1亿元。平台企业,特别是以知识产权质押为担保方式的借款企业,可以获得优先审批、专项额度、优惠利率等一系列绿色通道优惠。
三、取得成效
A公司是上海市极少数通过专利商标混合质押成功获得银行授信的企业。此次A公司“专利+商标”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贷款创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破解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难题,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变现。
此外,交通银行还对接现有产品,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成本。一般而言,基于风险定价的原则,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通常较高,而由于对接了前述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在获得银行增信之后,A公司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新增股权融资近亿元,并于年末启动了创业板上市进程。
四、经验启示
尽管A公司的此次混合质押金额较低,然而这一成功案例却开拓了徐汇区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途径。对于交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并积极将此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市区域。2021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已达4.2亿元。
案例提供: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
十大典型案例(一)首创“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新模式
十大典型案例(二)“地理标志”质押赋能乡村振兴
十大典型案例(三)著名商标质押创新民企融资新模式
十大典型案例(四)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站式”服务链
十大典型案例(五)科创企业评级授信模型助力知识产权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