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央行宣布自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变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则为17%。这是今年第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释放约4000亿到5000亿的流动性资金。去年12月5日,央行三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去年的一月到六月,央行每月分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状况持续、信贷数据持续低迷可能是倒逼存准率下调的原因。
如今“防通胀”给“稳增长”让位,下调存准率以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亦属自然。只是每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均对CPI有一定影响,通胀压力难免上升。下调存准率从2月底开始在2月数据上难有反映,只是CPI仍处高位,此次调整的影响或在第二季度显现,如果其后再有数次存准率下调,通胀压力仍大,对物价反弹的警惕绝不能放松。另外,此次下调存准率对开发商影响最大的或许不是直接放贷,而是个人房贷的松动可能。只是即使开发商真的因此而降价,幅度也许不会如此前民众预期的那么大,成交量或亦难有大幅攀升,仅能解一时之困。因此,在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寒冬仍未过去。
在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全面暂停。央行上述举措一方面因为资金面紧张,另一方面因为存准率下降后,央票及正回购发行利率都将面临调整,如果此时发行央票或正回购,偏紧的资金面可能令发行利率偏高,因此24日之后央行才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操作。1月外汇占款增量相比去年平均水平明显要低,甚至低于市场对今年平均水平的预期,这是未来推动存准率进一步下调的重要因素。分析人士预期,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下调,货币信贷条件将趋于宽松,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不会变。
前几年银行大开信贷闸门之后,资金大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数量很少。如果此次释放的流动性不能改变这样的流向,不仅不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危害。现在的关键是,把握资金释放后的动性流向,让“降准”真正解市场“资金之渴”。
央行希望流动性能够更多地流向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货币政策对此缺乏预警,资金完全可能流向与政策导向不一致的方向,推动CPI反弹。央行的此次降准是针对目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作出的一次及时的调整。
央行降准释放四千亿资金,充裕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供给,使债市融资等非贷款类的融资工具保持增长,政策隐现“宽货币紧信贷”信号。专家认为,资本流动趋势决定政策节奏,年内或再调降存准率3至4次。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决策层认为增长下滑是目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上周中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不断趋紧以及利率的大幅上扬可能是导致此次下调的主要原因,而这不应被视作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发生变化的信号。
目前国内银行的最大问题是信贷资金结构。应加大对此次释放流动性的监管力度,防止资金流向出现偏差。释放的流动性不能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
中国经济的困难,很多是由于此前的流动性过于宽松造成的。我们需要提高对资金流向的控制能力,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核心是制造并生成银行系统的利益动机,让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放贷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李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