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当前,有不少中介机构利用两种贷款间的利率差帮客户“省钱”。不过,专家表示,把房贷转换为“房抵贷”的资金成本并不低,且风险不小,建议不要铤而走险。中国银保监会表示,银行要监控资金流向,如果违规流向房地产市场要坚决纠正。
资金“过桥”
“现在各银行房贷平均年化利率约在5.6%至6.2%之间,‘房抵贷’平均年化利率约在3.74%至4.9%之间。”某担保公司人士介绍。
那么房贷是如何摇身一变为“房抵贷”的呢?“准备资料-银行签约-下户审批-批复-过桥结清房贷-进押-放款。”一位企业咨询公司人士如此总结房贷转“房抵贷”流程。
“房抵贷”放款金额一般不高于房产价值的70%,服务费一般为放款金额的1%至3%,过桥资金日利率约为千分之一。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在武汉、深圳等地存在此类中介机构,为企业咨询公司、担保公司等。
应对有“术”
某中介机构人士称,可帮客户转让经营满1年的公司,理论上全流程需至少3个月。“但是,我有办法可以马上完成。”在被中国证券报记者问及采取什么方法时,他却避而不谈。
警惕风险
资深业内人士刘超(化名)透露,从长期看,“房抵贷”资金成本要比房贷高,且风险不小。“从短期看,‘房抵贷’资金成本比房贷低。从长期看,由于大多‘房抵贷’规定每年归本,很多客户需垫资过桥,这样算下来,贷款利率远高于房贷利率。倘若所抵押的房产价值变低,实际资金成本会更高。”
他表示,房贷转“房抵贷”最大风险在于银行是否同意续贷。若客户因征信、经营出现状况,银行将不同意续贷,客户需每年支付大量过桥费用。“有人因无法承受过高的过桥费用,都准备卖掉房子了。”
助贷行业人士透露,中介机构没那么“神通广大”。某城商行员工表示:“银行员工几乎不可能与中介机构有利益关联,如被发现将被辞退。”
高文律师事务所郑文艳律师认为,客户伪造虚假条件申请“房抵贷”,一来,可能面临事后银行审查,被停止贷款,并提前偿还贷款的风险,对个人征信将产生影响。二来,可能面临骗取贷款罪的指控。“客户为了利息差,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得不偿失。”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此前明确表示,如果是通过房产抵押申请的贷款,包括经营和按揭贷款都必须要真实遵循申请时的资金用途。银行一定要监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运用在申请贷款时的标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