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广州黄埔军校讲解员,每团限20人,每人配备一支耳麦;超出20人价格另议。
【黄埔军校逢周一闭馆,请客人留意开放日期进行预约。】
黄埔军校简介: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
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戍室。
校本部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
孙中山故居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有时也会举办与孙中山有关的史料展览。
东征阵亡将士墓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翌年落成,墓园门口门楣上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一行字为蒋介石所题。因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造型相似,素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埋藏着国军陆军十七位少将,皆出身黄埔军校,是在派系斗争中被杀,1936年骸骨迁葬于此。纪功坊则于1936年增建,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张仁杰敬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文革期间,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少将墓、凉亭等均遭到毁坏。1984年广州市政府拨款对墓园进行复原维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
北伐纪念碑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13538873447
有在吗,有导游在黄埔军校吗(游客:u**2023-02-06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