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遗嘱继承有何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43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这里明确了设立遗嘱需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条指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何种情况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继承遗产?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非当然丧失继承权。他们可以依法享有继承权,但因其无法自行管理和处分财产,他们的继承权将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和管理。
存在以下特定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能不能直接继承遗产:
1.遗嘱继承:如果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明确排除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并且该遗嘱符合法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那么在遗嘱执行过程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将不能继承这部分遗产。
2.侵害被继承人权利导致丧失继承权:根据《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以上原因应丧失继承权,则不能继承遗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关于继承权丧失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其继承权,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遗嘱排除或因违法行为丧失继承权时,不能继承遗产。同时,他们的继承权应由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和保护。
智力障碍者能否作为法定继承人接受遗产?
法定继承人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以及其行为能力状况。智力障碍者是否能够作为法定继承人接受遗产,并非取决于其是否有智力障碍,而是看他们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智力障碍者如果经过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但这并不直接剥夺其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资格。只要他们处于继承顺位之内,如是被继承人的子女或其他直系血亲等,仍依法享有继承权。
由于智力障碍者可能无法自行管理和处分所继承的遗产,这时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监护人代为管理或处分遗产,以保护智力障碍者的合法权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这意味着,无论子女是否为智力障碍者,只要在世且未被剥夺继承权,都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22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4条和第35条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制度进行了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包括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进行民事活动等。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拥有超过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专业支持。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省心省力。选择大律师网,相信我们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