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近日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火了。
在不少公众看来,《规划》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2020年前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项看似简单的政策,被很多人解读出了“反腐”的味道,更有人期待,能通过此举挤出“房姐”和“房叔”,来给楼市降降温。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意在“瞄准”什么?它对“降房价”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住房信息联网“难产”为哪般
说起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数年内,曾几度“难产”。
3月中旬,“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一名词,藉着《规划》的出台,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了“2020年才全国联网,晚不晚”等争议。但此举动,其实早在三四年前就已展开。
中国青年报记者检索发现,2010年下半年,住建部便提出要对4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交易、个人住房产权信息变更等,进行实时监控。此举当时预计于2012年6月完成。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按照住建部原本的预想,去年6月底,住房信息联网工程将扩展到500个城市。不过,“大限”已过,有内部人士披露,联网城市仅达60多个。
为何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如此“难产”?
“技术层面已不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以落实的掣肘,如何理清头绪、打破地方政府阻碍,才是破题的关键所在。”多位专家这样表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公开宣称,联网的技术难度不大,但地方政府和多套房拥有者,并不情愿接受联网。“住房信息联网的进度并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小”。
贾康认为,住房信息联网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不希望过分暴露财产,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员信息难公开、基础数据整理庞杂等因素,均使这项工作“寸步难行”。
此外,住建部政策研究室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提示,“信息安全”是另一股重要阻力。“我国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而房产自古以来是我国家庭储蓄最大财产,也是隐私最大部分。”他表示,很多人顾虑,一旦个人房产信息联网,会造成大量“隐私泄露”,所以,在没有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之前,联网工作会有一定的困难。
“反腐”、“降房价”是初衷吗
尽管进展缓慢,但公众对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显然“寄予厚望”。最大的厚望无非两点——“反腐败”和“降房价”。
事实上,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并非“孤岛般的存在”,它是与不动产统一登记这一大制度,紧密相连的。
早在去年11月,三中全会《决定》就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国务院还要求国土部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而在所有不动产登记中,最核心的,就是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
对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态:“这是好政策,如果今年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这让不少人对此举与“降房价”的联系,充满了期待。在他们看来,全国住房信息的联网,能够抑制投资型住房需求,让“房叔”、“房姐”等“潜在腐败者”抛出部分二手房,增大市场供给,降低房价。
但以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究竟“瞄准”的是什么?多位专家学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此举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为宏观调控“摸底”,二是为房产税打基础。而“反腐”和“降房价”,均非其主要目的。
国土资源部法律处处长蔡卫华,就曾于去年底撰文明确表示:“不动产统一登记和降房价没有直接关系”。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包括土地、房屋、林地等所有自然资源在内的不动产,其统一登记,不仅意味着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还意味着“统一登记机构,包括表册卡簿、法律依据、权利证书、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统一”。蔡卫华说,这种统一,是为“克服现行不动产登记碎片化的弊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保证交易安全”。
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尹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种统一登记的价值,即使在房地产领域,也超越了一个简单的“降房价”。
“比如,房和地就是两种不同的物权。”尹田说,“房产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在交易转让时,很容易脱节。经常房子已经过户给别人了,土地过户手续却还没完成,此时如果出现纠纷,解决起来就很麻烦。”
仔细阅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会发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都是作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而出现的。
陈则明主任打一个比喻说:“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央政府准确地掌握住房情况,好比央行不知道自己发行了多少货币,这还怎么调控呢?”
陈则明分析,当前我国住宅种类繁多,除了商品房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住宅,例如单位自建房、房改房等。“据我所知,在上海,大多数商品房已经进入系统,除了部分特殊住房。因此,(联网)就是提供给中央政府一个依据。”
“如果要建立房产税制度,不统一登记,就无法操作。”尹田教授这样描述它对房产税的基础性作用。
“有作用,但不能指望从根本上遏制房价”
尽管受访专家的共识是,“降房价”并非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初衷,但另一共识也不容忽视。用尹田的话概括:“遏制房价,可能是此举带动的客观效果之一。”
比如,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曾向媒体表示:一方面,这种信息联网意味着财产公开,“房产隐秘资产”的功能渐消;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征收房产税,“房产储蓄财富”的作用在下降。“当原有作用消失,自然会迫使多套房拥有者抛售房产。”
“挤出部分存量房,加大市场供应量。”是几乎所有受访专家,均无法否认的积极效果。此外,尹田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若能建成,对政府“限购令”等既有政策的“落地”,也会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有业内人士甚至分析,日后,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有望监测实时的数据,并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例如针对房产税的实施、空置房的税收以及限购等问题,住房信息联网都将有助于楼市的精确调控。”
但在现阶段,专家的共识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与“降房价”的关系,恐怕仍停留在“曲线救国”的层面。
“指望靠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来降房价,恐怕是公众的一厢情愿。”陈则明主任向中国青年报表示。赵路兴处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持类似观点:“即便信息联网过后,也不会出现即刻大规模、运动式的抛房现象”,“过于敏感的人会抛一些,大多数人仍会采取观望态度,看后续政策。”
张大伟分析,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可大可小”。“取决于联网数据的完整度与开放度。”他说,“如果我国住房信息联网后仅提供内部查询,则对市场影响较小。”
赵路兴进一步分析,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对不同城市房价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在他看来,“三四线城市房价会受较大影响继而下降,但一二线城市降房价较难”。
尹田的分析更为深入。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充其量只是遏制房价的“一条腿”。高房价产生的根本原因,仍是供求关系。“这既包括合理价位的房源供应量相对不足,也包括因分配不公而导致的既得利益者囤房赚钱,老百姓望房兴叹现象。”他说。
尹田说,政府为了遏制房价,出台了很多配套措施。“比如限购、既有房产的交易税以及未来可能的房产税等。”他说,“房产信息拥有量的掌握,对遏制房价肯定会产生作用,但不能指望从根本上遏制房价。要根本上解决,需要靠更深层次的改革来推进。”
但他提示,这种信息联网对“反腐”的作用,或许可成为改革的切入口之一。
“不容否认,多套房持有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官员。这种统一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一旦建立,他们的房产状况将不容隐瞒。此举能为蛀虫们吐出多余房产,让楼市回归正常,打下某种基础。”
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教授刘俊海的意见不谋而合。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上述效果的实施前提是——尊重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对法律规定范围内公职人员的房地产登记信息,可以考虑依照法定程序,开放给公众查询。”他建议,“而对一般百姓的房地产登记信息,其隐私权要予以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