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子女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其中留下遗产的人为被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继承人子女为被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遗产的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为代位继承人。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代位继承

英文名:Representation

所属部门法:民法继承法

起源:罗马法的按股继承

【目录】

一、概念释义

二、基本特征

(一)代位继承的特征

(二)代位继承的性质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一)代位继承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代位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一)法律

(二)司法解释

【正文】

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被继承人子女的继承顺序,继承被继承人子女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其中留下遗产的人为被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继承人子女为被代位人;代位继承遗产的被代位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为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称代位继承权。这里的子女包括被继承人的亲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代位继承制度在古罗马法就存在,即被继承人有多个子女,其死亡时,依人数平均继承,但子女中有人死亡时,其子女或孙、孙女代位继承,以示同一顺序继承人之衡平原则[1]。在我国古代,除皇位继承无代位继承的问题外,其余的封爵继承、封食继承、祭祀继承及遗产继承均有类似代位继承的规范[2]。

(1)被代位继承人的范围仅限于被继承人的子女。

(2)代位继承仅发生在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

(3)代位继承人的范围仅限于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4)代位继承仅发生在法定继承中,遗嘱继承中不适用代位继承制度。

关于代位继承的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代位权和固有权两种学说。

依代位权说,“代位继承系依代位法理所为法律上之拟制,被代位之推定继承人,如同未死而继承,其直系卑亲属以被代位人之顺序取得其应继份”[3],即代位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不是基于其本身固有的权利,而是代表被代位继承人参加继承,代位继承权以被代位人是否享有继承权为转移,因此被代位继承人丧失或者放弃继承权的,一般不应发生代位继承。

固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基于与被继承人的固有身份关系,如祖孙关系,而享有继承权,参加继承是其本身固有的权利,并不以代位人是否有继承权为转移,因此当被代位继承人已死亡且生前已丧失或放弃继承权,或被代位继承人虽未死亡但已丧失或放弃继承权,均可发生代位继承。

目前我国法律采代位权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28条指出:“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但自1985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制定和实施以来,两种学说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不断的状态中,且近些年关于固有权的呼声渐高。如杨立新教授、杨震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第17条:“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丧失继承权或者放弃继承权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4]。”就是采用了固有权说。

(2)遗产接受人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中的遗产接受人仅限于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即只有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才享有代位继承权;转继承中的遗产接受人可以为被转继承人的任何继承人,因为转继承实际上就是一种再继承或称第二次继承,即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死亡,他的法定继承人再对他的遗产进行分割,因此,被转继承人的子女、配偶、父母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可能作为转继承人行使其转继承的权利,当然这里的转继承也受到普通继承的继承顺位限制。

(3)被代位继承人与被转继承人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中,被代位继承人仅限于被继承人的子女;转继承中,被转继承人范围则包括被继承人的全部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

(4)客体不同。代位继承中,代位继承人是取代继承人的地位行使权利,即被继承人未改变,代位继承的客体是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继承中,转继承人继承的并非被继承人的遗产,而是继承人的遗产,也就是说,转继承中的被转继承人实质上就是前继承中的继承人,转继承的客体是被转继承人的遗产。

(5)适用范围不同。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下的制度,仅适用于法定继承中;转继承则不同,既可适用于法定继承,亦可适用于遗嘱继承。

(6)遗产分配原则不同。代位继承中,同等条件下均等分配等法定继承中通行的遗产分配原则是不适用的,若代位继承人有多个,则只能共同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而不能与其他继承人均等分配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继承适用法定继承中通行的遗产分配原则,规定在《继承法》第十三条至第十五条、《意见》第二十八条,具体包括:

①同等条件下均等分配。

③考虑对被继承人所尽扶养义务:第一,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多分;第二,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第三,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④协商同意。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继承人协商同意的,可以不均等分配遗产。

(1)被代位继承人的范围只限于被继承人的子女。只有在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才发生代位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人不是继承人的子女而是其他继承人的,均不能发生代位继承,如:配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直系血亲,兄弟姐妹等旁系血亲等。这里的子女包括被继承人的亲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2)代位继承的法定事由限于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代位继承实质为代位继承人取代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代位继承人的权利和地位,而没有人能够代替活着的人取得继承的权利和地位,即无论被代位继承人活着还是死于被继承人之后,均不会发生代位继承。若被代位继承人活着则他的权利由其自行行使而无需其他人代位行使,若被代位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死亡,则不发生代位继承,而适用转继承。

(3)代位继承人的范围只限于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即只有被代位人的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晚辈直系血亲,且不受辈分限制。但被代位继承人的其他近亲属则不能代位继承,包括被代位继承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这里的晚辈直系血亲既包括自然血亲,也包括拟制血亲,即被代位继承人的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均可成为代位继承人。

(4)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只有在法定继承中才能发生代位继承,在遗嘱继承中则不发生代位继承。即只有被代位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才能被代位,如其享有的是遗嘱继承权,则该遗嘱会因被代位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而失效,此时不发生代位继承。如果遗嘱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子女并且先于遗嘱人死亡,则该遗嘱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不能代位继承该遗嘱继承人依遗嘱应继承的遗产;但遗嘱中指定该继承人继承的遗产应按法定继承处理,在法定继承中该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代位继承[5]。

(5)被代位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被代位继承人具备丧失继承权的条件且被法院判决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根据《继承法》第七条的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③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因此,只有在被代位人未丧失或放弃继承权时,才能发生代位继承。

(6)代位继承人具有代位继承权。如胎儿是否享有代位继承权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时,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除非胎儿娩出时即为死体[6],《继承法》第二十八条也做出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处理。”也就是说,若胎儿娩出时是活体则具有代位继承权,可以适用代位继承,若胎儿娩出时即为死体则自始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具有代位继承权,此时不发生代位继承。

按支继承原则,又称按股继承原则。即在子女及其直系卑亲属这个亲系之中,按子女的人数划分为若干支,每个子女及其后裔为一支,遗产在这个亲系中按支分配而不是按人分配,如果某一支中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丧失继承权,则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只要这一支当中有直系卑亲属存在,该应继份就不转归他支[7]。我国《继承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即无论有多少个代位继承人,都不能与其他继承人均等分配,而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应继承的那份遗产,符合按支继承原则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章“法定继承”章节共七条内容,其中第十一条规定了代位继承制度,内容为:“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法律全文详见全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8]。

司法解释全文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9]。

【参考文献】

[1]Jeors-Kunkel-Wengel:RmischesRecht,1949年,第313页.

[2]陈荣隆:《民法专题研究(一)》,三民书局,1992年,第155页.

[3]史尚宽:《继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4]杨立新,杨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4-26页.

[5]魏振瀛:《民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90-591页.

[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六条.

[7]张玉敏:《代位继承比较研究》,《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1-4页.

THE END
1.继承权财产分配的规定是什么行业资讯(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不是应该多分,不具有强制性。 (3)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该不分或少分,这是继承法中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重要体现。 3、继承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应不分或少分遗产: http://anlihk.com/detail/id/102/cid/44
2.法律变革下的财产继承走向,最新继承顺序解析关于我们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直系血亲的继承顺序优先于旁系血亲和配偶,在直系血亲中,子女的继承权优先于父母,父母的继承权优先于祖父母,配偶的继承权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些变化反映了法律对于家庭关系和财产权益的重新平衡,更加注重保护直系亲属的权益。 https://www.sansongguo.cn/post/3586.html
3.法定继承分配法定继承分配 法定继承财产的分配应遵循哪些原则作者:安嘉律师 2024-11-25 在法定继承中,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参与遗产分配;第二顺序继承人无权参与遗产分配;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均已放弃继承或继承权丧失的,由共1页1条 离婚知识http://www.lihunlvsuo.cn/index.php?m=home&c=Tags&a=lists&tagid=957
4.面向未来的继承制度改革分析民法典2023中的遗产继承条款在法律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遗产继承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遗产能够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中国政府决定对现行的《民法典》进行修订,并在2023年正式实施了新的《民法典》。本文将深入探讨新《民法典》中关于遗产继承的一系列变革,以及这些https://www.gntpr.com/ke-yan-jin-zhan/80572.html
5.★2024年继承法司法解释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无忧考网2024年继承法司法解释专题提供2024年继承法司法解释,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资源。https://www.51test.net/sifa/jcfjieshi/
6.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 李保忠 辽宁轩信律师事务所律师解答 继承法已经失效,故不存在继承法的司法解释,现在有效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该解释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于2020年12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jx_702017.html
7.最新继承法司法解释全面解读,法律细节一网打尽学校简介最新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解读,该解释对继承法进行了详细阐释和补充。其中涉及遗产范围、继承人资格、遗嘱效力等方面的问题均有所涉及。此次解释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解决继承纠纷中的实际问题,维护遗产的合法权益。该解释对于继承法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减少继承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摘要字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http://www.meansam.com/post/23480.html
8.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9.继承法全文司法解释继承法全文司法解释遗产继承是指生前享有财产因死亡而转移给他人的死者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遗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的合法遗嘱承接被继承人遗产的人为继承人;继承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遗嘱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就是继承权。在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分为如下四种:https://www.64365.com/special/jcfqwsfjs/
10.房产继承法全文继承法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遵循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承继法》若干问题的定见 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承继法》,是我国公民处理承继问题的准则,是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承继案子的根据。人民法院遵循执行承继法,要根据社会主义的法制准则,坚持承继权https://www.tingsonglaw.com/label/27961
11.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废止央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与此同时,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总则废止。为切实https://m.youth.cn/qwtx/xxl/202101/t20210102_12645261.htm
12.民法典实施时间(民法典自2021年几月几日起实施)法律讲堂一般而言,对于新法与旧法的衔接与适用问题,除了《立法法》规定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一般不溯及既往”等法律适用原则外,最高院还会通过发布司法解释或者相关规定明确相应问题,比如说为解决《民法总则》规定的三年诉讼时效与《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诉讼时效衔接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https://m.fadada.com/notice/detail-14803.html
13.《人民司法》婚姻家庭61个案例裁判观点精选(20092016)【裁判要旨】将继承法第八条、第二十五条和继承法司法解释第32条结合起来理解,因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这里的继承权纠纷,是指享有继承权的自然人身份有争议情况下,才适用二年的诉讼时效。享有继承权的继承人之间并无继承权有与无的争议,在处理被继承人遗产时,不论间隔时间长短,都应当按照共有财产析产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471.html
14.最高法刊选70个婚姻家庭案例裁判观点(2017最新增补版)将继承法第八条、第二十五条和继承法司法解释第32条结合起来理解,因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这里的继承权纠纷,是指享有继承权的自然人身份有争议情况下,才适用二年的诉讼时效。享有继承权的继承人之间并无继承权有与无的争议,在处理被继承人遗产时,不论间隔时间长短,都应当按照共有财产析产的法律关系来http://m.jsjblaw.com/nd.jsp?id=7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范总整理:婚姻法实用手册(含继承法)mobi本书收集和整理与我国《婚姻法》、《继承法》每个法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判例等,以注释的方式逐一解释法条。 体例如下: 1.正文为每部法律的法条。 2.脚注为注释每个条款的文件。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高院和高检工作文件、部门规章及部门规范性文件、高院和高检公报案例。 https://book.qciss.net/books/11948454
16.文章知识范文又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李某某进行说服教育,指出依据该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离婚时,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议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从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双方的抚养能力来决定。李某现在监狱服刑,显然没有抚养能力,吉某、李某夫妇协议https://www.360wenmi.com/f/wlk4qdvhhols.html
17.法律婚姻范文12篇(全文)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可以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显然,骗婚关系也不属于婚姻法中可撤销的婚姻。 可见,根据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骗婚既不属于婚姻法中的无效婚姻,也不属于婚姻法中的可撤销婚姻,因此,只能属于婚姻法中的合法婚姻。不过,这种定性有悖于常理。 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aqz7e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