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法全文民法通则(民法典遗产继承法解读)

上述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基础,正是对自然人继承权与被继承权的承认与保护,这也是本条规定的核心规范目的。

继承权作为一项身份关系而取得的民事权利,为一切自然人所享有,从理论上说,根本不存在不曾享有的继承权的自然人。

对于继承权人范围如何划定,由于与一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大多不尽相同。日本采取亲属继承限制主义做法,法定继承人范围仅包括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直系尊亲属、兄弟姐妹。俄罗斯则广泛得多,共包括五等亲。

原《继承法》还以特别留份方式对胎儿的继承利益予以保护。民法典则正式确认胎儿享有继承权。

四、遗产的范围自然人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均可以依法继承。如何理解?

(1)遗产应为私产。

自然人实际占有或控制的财产,有可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有的私有财产,也可能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公有财产。只有自然人私人所有的财产才可以作为遗产。

同时,作为遗产的财产应是已为被继承人所实际享有,或者可确定的期待利益,还没有取得的且是否取得不具有确定性的财产则不属于遗产范围。

(2)遗产应为财产权益。

人身权不得继承,身份继承在我国已经彻底消失。同时,人格权具有专属特征,故人格权本身以及专属被继承人的赔偿请求权亦不得继承,但该项请求权已经转化为金钱给付之债,或已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则不是此限。

(3)可继承财产的范围。

1985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4.规定:“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其价额作为遗产”。

以上规定中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列举六种遗产类型和一个兜底条款对遗产范围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又进一步增加了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持续建构,上述规定就与现行法律规范以权利为中心构建起的自然人财产体系严重脱节,导致遗产的概念外延难以有效廓清。

故民法典继承编中,抛弃了上述立法形式,修改为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4)私有财产合法性的界定。

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否定不法利益或滥用权利之行为是民法典自始至终的立法目标。在界定遗产范围时,合法性仍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标准。

所谓合法,主要是指被继承人对特定财产的持有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而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应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转移其财产归属。

另外,由于被继承人所持有的某些私有财产是否属于合法,需要由执行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判断,继承人自己或其他个人、组织对其合法性作出的判断并无实际意义。因此,在承继开始时,只要未被有权机关依法认定为违法的私有财产,均应属于遗产范围,只有当其被认定为违法后,继承人才应依法对其进行处理,或返还或上缴。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因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应属于遗产范围。但是,如何处理遗产继承与被继承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有进一步讨论的价值。

有人认为本着对被继承人隐私保护利益的保护及对死者尊重的原则,不应将涉及隐私的网络虚拟财产列入遗产范围,只有涉及共同隐私的虚拟财产,才在共同隐私中的群体性成员范围内进行继承,不单纯考虑法定继承顺位等。也有人认为不应将具有完全人格权属性和身份属性的网络虚拟财产纳入被继承的范围之内,而应当由网络服务商依法删除。

但是,死者在客观上已经不存在,并不会感受任何实际痛苦。侵害死者人格权利益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只可能反射到其在世的近亲属身上。因此,所谓的不同保护模式,其本质上只是对于保护方法和手段的争议,最终目标却是对死者近亲属,而非死者本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进行救济,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因为对死者的隐私保护规则与生者的隐私保护规定规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生者隐私权保护范围,通常围绕隐私权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划定,因此凡是对权利人私生活的侵入、私事的公开以及信息自主的妨碍行为,都有可能构成侵权。

但对于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来说,由于隐私指向的主体已经死亡,只有当行为人对死者隐私的侵害,足以造成其近亲属的精神痛苦或财产损失,或者有损于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其行为才有可能构成侵权。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无论是继承人还是受遗赠人,继承死者隐私载体这一行为本身,均不足以构成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犯。一方面,当死者隐私载体由继承人进行继承时,隐私信息的控制者将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对象发生重合,故不会产生任何侵权后果;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受遗赠人对死者隐私的载体进行继承时,其对死者隐私的控制也是符合死者的意愿的,因此该继承行为并不构成对死者隐私的非法披露,也不会对死者近亲属造成严重精神痛苦。近亲属不得以隐私利益受损失为由,在继承环节对受遗赠人的继承权利提出抗辩。

此外,即便我们超出法律规范的范畴来考虑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也很难想象出有比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更为合适的人选了。更何况,当被继承人去世后,记载着其生活点滴的隐私信息将成为生者对其缅怀或纪念的珍贵材料,而由与死者具有密切血缘和情感联系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来保管这些信息,也是对生者莫大的安慰。

事实上,将隐私保护嫁接到遗产继承规则中来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很难想象,继承人会接受以保护死者隐私为由,否定其对死者日记、书信等物品的继承权。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九条 继承权男女平等。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https://www.gqb.gov.cn/node2/node3/node5/node9/node101/userobject7ai1284.html
2.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践简介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践 继承权利人的确定 在民法典中,继承权利人是指享有继承权的人。根据《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三条,自然人在生前可以通过遗嘱或无遗嘱时,由法律规定的顺序来确定其子女、配偶等亲属为其合法继承人。 遗产分割原则 民法典明确了“一份之力”原则,即同一层亲属之间应当平https://www.n9xnw0daq.cn/jun-lei-yang-sheng/352562.html
3.民法典继承法亲属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践探究随着《民法典》的实施,亲属间的遗产继承也迎来了新的变化。《民法典》对亲属遗产继承的规定更加详细和完善,为处理复杂多变的家庭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民法典》中,对于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以及祖父母、孙子女等,在无 testamentum(遗嘱)情况下,其相应份额按照“一致适用”原则进行分配,即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14678.html
4.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范与实践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范与实践 继承人资格的明确 通过《民法典》对继承人的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直系血亲、旁系血亲、配偶以及无起立义务子女等可以作为合法继承人的。这种规定有助于避免法律上的模糊性,保护被遗忘者的权益,同时也为后代提供了稳定的财产保障。 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zi-xun/468313.html
5.民法典继承法解析遗产分割义务支持与遗嘱执行的新规范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通过《民法典》对遗产继承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明确了“合法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死亡,其生前共同生活的另一方可以要求继承其财产”的原则。这种安排旨在保障家庭成员间利益平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夫妻恩爱和家庭和谐的重视。 遗嘱制定的形式与效力 https://www.3svb9bc3.cn/nong-ye-zi-xun/325056.html
6.民法典继承法解析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务操作简介民法典继承法解析:揭秘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务操作 继承人资格的变革 在民法典中,继承人的资格有了新的定义。首先明确了遗产分割权利人的概念,这包括但不限于直系血亲和配偶。此外,非亲属关系的人如养子、义子等也被允许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有所增强,如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监护人代理来行https://www.gvc8vf4gh.cn/jun-lei-zhi-shi/189799.html
7.民法典继承法解析理解遗产传承的新规则民法典继承法解析:理解遗产传承的新规则 民法典继承法基本原则 继承权利是个人财产权利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亲属优先继承,共同养育子女享有同等份额。 民法人格存续与消灭 法定代表人或执行事务代理人的死亡、丧失法律行为能力导致公司或者企业法人资格自动消失。 https://www.pketxmddia.cn/jun-lei-wen-hua/332586.html
8.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新时代遗产传承民法典继承法的变革与实践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民法典继承法作为一部重要法律文件,对于规范家庭关系、保护遗产权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自从2017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民事诉讼法》和《婚姻法》,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民法人身权利与义务体系。其中,关于继承权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https://www.vydtlwhhp.com/jun-lei-jia-ge/402730.html
9.民法典继承法解析遗产划分财产权利与法律责任一、民法典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在民法典中,继承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和合理。这种原则体现在对遗产进行合理分配上,确保了被继承人的意愿能够得到尊重,同时也考虑到了亲属间相互扶持的道德关系。 二、遗产划分中的直系亲属优先权 根据民法典规定,在没有明示或暗示排除的情况下,被告知但未接受的人有优先受让遗嘱财产的权利。https://www.qtleqzhor.cn/xue-shu-huo-dong/402916.html
10.民法典继承法解析理解遗产传承的新规则民法典继承法解析:理解遗产传承的新规则 民法典继承法基本原则 继承权利是个人财产权利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亲属优先继承,共同养育子女享有同等份额。 民法人格存续与消灭 法定代表人或执行事务代理人的死亡、丧失法律行为能力导致公司或者企业法人资格自动消失。 https://www.yebtzbalg.cn/xue-shu-bao-gao/382275.html
11.民法典继承法解读遗产归属财产分割与法律责任民法典继承法解读:遗产归属、财产分割与法律责任 继承人的资格认定与排除 在民法典中,继承人是指享有被继承人遗产的个人。根据《民法典》,亲属、配偶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人可以成为继承人。但是,如果被继?者在生前明确排斥某些亲属或他人为其合法继承人,那么这些被排斥的人将不再具有受让遗产的权利。 https://www.rccjk4cu.cn/jun-lei-wen-xian/40902.html
12.民法典继承法解析遗产继承权财产分割与法律责任民法典继承法解析:遗产继承权、财产分割与法律责任 继承人的资格 在民法典中,设定了清晰的继承人资格标准。首先,亲属关系是最基本的继承人资格要求,其次,还包括配偶和直系血缘关系中的兄弟姐妹。在特定情况下,如无合法子女或其他指定继承人时,父母也可以成为继承人。此外,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遗嘱存在空白或者遗嘱https://www.xtssu.cn/ke-yan-jin-zhan/570204.html
13.民法典中的遗产继承新规与《继承法》相比,《民法典》中有关继承的规定有着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新增继承人范围: 外甥、外甥女、侄儿、侄女 【案例】 林女士的伯父没有配偶、子女,也无兄、姐、妹,唯一的弟弟即林女士的父亲也早年死于车祸。伯父去世时,留下了房屋、车子及一些存款。林女士可以继承伯父的遗产吗? https://m.gmw.cn/2021-02/09/content_1302101468.htm
14.《民法典》之《继承编》与原有《继承法》的修改与变化(1)此次民法典继承编草案对继承遗产的范围做了改变,将《继承法》中遗产范围,公民的收入、房屋、林木、文物、著作权等一一列举的方式删除,将遗产范围扩大为“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插图1 立法上采取了概括的方式,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属于遗产,可以被继承,最大限度地保障私有财产继承的需要https://m.jl.huatu.com/2020/0525/1532726.html
15.民法典继承编与现行《继承法》对比的变化内容及解读(附法条对照表)现行《继承法》第七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对上述规定第(四)项的内容,增加了“隐匿遗嘱”的情形https://www.wincon.com.cn/Develop/1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