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论法律传统继承的方法和途径

正因为传统法理学是在这个意义上来阐释法律继承的,因此它并不能为我们开放出更具体的继承方法和途径,⑤而传统法律史学虽然在努力开发法律传统的现代价值,但是学者们似乎无意在继承方法上花功夫,也无意言明通过什么方式来提取这些价值。⑥在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法律传统的继承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诚然,在政治层面党和国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⑧但作为学者不能仅满足于重复这样的官方话语,而应该在该领域做出更为实际的努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学界有必要且有责任对这一问题加以认真研究,使该种政治性的表达转变成一种实践性操作。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借用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徐复观先生的高低次元传统划分法来分析法律传统的继承问题,试图在“创造性继承”的立场上以更为具体的方式回答法律传统如何继承的问题,使传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抽象继承法”视野下的法律传统继承

“特殊意义”的概念,认为“只有它底一般意义才可以继承”。(11)强调无论继承什么,需要区分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继承的只能是一般性,“特殊性是不必继承也不可能继承的”。(12)

“抽象继承法”的实质在于以“共相”和“殊相”二分法立论,强调“共相”寓于“殊相”之中,强调“理在事中”。所以,冯友兰先生强调:人类社会有“社会”和“某种社会”之分。无论哪一种社会,都是“社会”,也就是“某种社会”必须先是“社会”,“某种社会”涵蕴“社会”,可是“社会”不涵蕴“某种社会”。“因为某种社会涵蕴社会,所以这种社会和那种社会虽然有所不同,但总都有同的地方,那就是社会所有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社会所共同有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无论其社会是哪一种社会。”(13)“抽象继承法”的贡献在于,以社会之“共相”与“殊相”之别,辨“社会之理”与“某种社会之理”,论证了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恒常的共同文明以及文明演化的连续性,使传统具有可继承性。(14)

“抽象继承法”是针对建国初期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对传统文化过度批判的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回答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可以继承的问题。就目前法律传统的继承而言,也遇到了与冯友兰先生那个时代相同的问题。正如前所述,以西方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中国现代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体系找不出与传统的关联,而满眼的中国法律史学所承载的内容也很难看出其对今天的意义。这说明,即使是当下,对于法律传统我们依然面临着否定过多而肯定不足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做得到继承发展、择善而用呢?

“抽象继承法”在法律传统的继承上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法律文化都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它要受制于当时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传统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农耕文明把人们绑定在土地上,从而使血缘联系在固定的区域流动。家庭、亲属、婚姻受到特别的重视,因此,它又是一个宗法宗族社会,一个熟人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一个以工商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在市场条件下人财物需要自由流动,因此它是契约型的社会、陌生人的社会。应该说,两种文明孕育出的法律文化差异是显著的。正因此,才有了清末修律以来的法制现代化运动,而这场运动可以说成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新旧之间的“决裂”。依此逻辑,传统对于现代自然是负面的、否定性的,在当代的法律史教科书中当然不会找到可继承的东西。但是,如果能从抽象继承的角度看待传统,那么传统对现代的意义就不会如此。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述,这种社会和那种社会虽然有所不同,但总要包涵一切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说,“殊相”的社会中总会包涵社会中的“共相”。在法律传统上也是如此。这种“共相”只有通过抽象继承的方法才能发现。

(一)人性上的“共相”需要抽象继承

诚然,作为两种社会形式,传统和现代存在太多的不同,但是,它们毕竟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存在形态。人性方面的某些内容是它们共同的要求,是任何社会维系的必须依赖的要素。无论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作为发端于社会交往之中的内部规则,出于维护正常社会运转的需要,都必须尊重人性的要素,否则,依托于该社会而存在的国家将无法实现其正常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人性上的共通性使得继承在法律传统领域能够发生,而这种人性上的共性只有透过法律的形式和表象通过抽象的方式才能获得。以下的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中国传统法律“将人命奉为至上”,强调“人命关天”“人死不能复生”,一系列法律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死刑适用需要有严格的复核程序。“法律要求执法者必须考虑是否已经穷尽了该案所有的细节,只有在确认无误的情形下,死刑才能被执行”,(15)而且需要最高执政者多次审核才能具体适用,如隋朝时确立的“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又如,在清代,死刑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种,而“监候”是一种不立即执行的形式。经过“会审”之后在“缓决”“可矜”“留养承祀”等情形下都不需要执行死刑。就“三复奏”“五复奏”“会审”“监候”“可矜”“缓决”“留养承祀”这些具体的法律制度而言,它们本身对于当下中国并无实际适用上的价值,因此也无继承上的意义,但是这些制度都服务于“人命至上”这一理念。尽管在传统社会,人的生命在统治者眼中不一定具有现代人权那样的意义,但上述制度毕竟包涵了对人的生命尊重与珍视的成分,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法治是有意义的,而这只有通过抽象的方式才能获得并被继承。

恤老怜幼的法律传统古而有之。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愚蠢。”即对幼弱、老人在刑罚上实行宽宥。《礼记·曲礼上》记载“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到唐朝时期这套制度发展得更加成熟,法律区分70岁以上、15岁以下,80岁以上、10岁以下,90岁以上、7岁以下三个层次来给予不同的刑罚减免,规定“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清代的“留养承嗣”,适用于死刑犯为独子,而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人奉养的情形,经皇帝批准,可以改判重杖并枷号示众后,暂不执行死刑,令其侍奉祖父母或父母。这些法律传统背后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弱者的体恤与同情,反映出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这种经过抽象后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成分是可以继承的。我们必须承认,“三赦之法”和《礼记》的规定已经接近于现代刑法中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直接继承也没有障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已经是抽象的原则性的表述了,自然与现代法治理念高度契合,而唐律中的规定和“留养承嗣”因为是一种具体的法律制度,所以必须抽象出内在价值才有继承的意义。

一般认为,在中国法律传统中最具有可继承意义的莫过于容隐制度了。许多学者撰文论证“亲亲相隐”的现代价值,认为当下的法律应该引入这一机制,确立亲属豁免权或亲属拒证权。(16)其实,“亲亲相隐”在传统法律中并不是以权利的面貌出现的,而是一种必为的义务。这是出于维护家庭安全和伦理孝道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在晚清修律中,受西方法律理念的影响,沈家本所拟定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得强迫亲属作证”的义务。这实际上改变了“亲亲相隐”作为义务的传统。

(二)人生存方式和社会运作逻辑方面的共性需要抽象继承

诚然,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文明在人的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但是,两者毕竟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存在形式,都有维护所在社会生存的内在需求,因而在维系社会存在方面都可能要面对或处理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如要面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中央和地方、国家与国家等等关系问题。用现代的视角看,古今都可能遭遇到相同的环境法、民事法、诉讼法、国际法甚至宪法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古今在应对的理念、思维或策略上可能会有相通之处。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应对这些问题在具体制度层面,传统的法律并不一定有多大的借鉴价值,但隐藏在该制度背后的理念、解决同类问题的具有合理性的逻辑以及在实践中成长并得到验证的经验,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抽象的方式才能获得并被继承。

冯友兰先生在论证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用汽船取代划艇作比。他说:“高一级的社会类型取代了低一级的社会类型,正像汽船取代了划艇。汽船取代了划艇,但是它的制造和运行所依据的一般原理,却与划艇所依据的相同。划艇的经验和实验都是汽船的基础。”(22)由此观之,虽然传统和现代在社会的具体形态上有诸多不同,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两者在社会运转的基本原理和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逻辑上具有共同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对现代依旧具有价值。落实到法律传统的继承上,传统法律对于现代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形式,而在于它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与当时社会的自洽程度,即它的历史合理性。这种合理性需要我们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来思考。

二、高低次元传统划分视域中的法律传统继承问题

徐复观先生根据日本学者务台理作的理论将中国传统区分为低次元的传统和高次元的传统。所谓低次元的传统,是由基层群众所代表的传统,常以风俗习惯的形式出现。它有两个特性:其一,精神意味比较少,多半表现在具体事象之中。其二,是“具体而又缺少自觉的”,是被动的,即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以静态形式存在,因而是保守的。“它没有自己批判自己的能力”“缺乏自己改进自己的能力”。与低次元传统对应的是高次元传统。高次元传统通过“低次元中的具体的事象,以发现隐藏在它们后面的原始精神和原始目的”,这样的传统由该民族的知识人所创造,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非能目见耳闻,“而须要通过反省、自觉,始能再发现”。

徐复观先生认为,正因为高次元传统具有反省能力,因此就“含有超传统性的意义”。具体来说,它含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理想性的。这正如基督教的仪式是低次元的,但它的博爱却是高次元的,是理想性的。第二,因为它必须经过人的自省自觉而始能发现,所以一经发现,它对低次元的传统,也一定是批判性的。第三,它是动态的,处在不断形成之中,是继承过去而又同时超越过去的。与两个传统划分相对应,文化也可以分为“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高次元的传统对应着高层文化,低次元的传统对应着基层文化。一为前进,一为保守;一为重自由,一为重规律,两者之间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然而,两者间是能够共存的。“没有无基层文化的民族,也没有无高层文化的民族。没有基层文化,其民族生活漂浮无根。没有高层文化,其民族会由僵滞而消灭”,所以“一个安定而进步”的民族,必定要使两个层次的“传统”与“文化”,并进不悖。(25)徐复观先生的理论为思考法律传统的继承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再次,在两个传统领域内进行法律继承都要借助抽象继承法。如前所述,高次元的法律传统常常是隐藏在制度背后的那些精神性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必须透过具体的形式才能探知,或者说高次元的法律传统本身就是对具体的制度或器物进行理论抽象的结果。在低次元的传统和基层文化中,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生长着一些纠纷解决、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它们是理性程度较低的、碎片化的、更多地停留在直觉层面的,但却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和受到高度认可的,如传统社会中的纠纷调解、乡村自治、道德教化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必须从日常生活中通过抽象的方式提取,使其理论化并变成一般性的知识,才能被现代的立法和司法所用。(27)由此看来,关于高低次元传统的理论和抽象继承法在法律继承上是相通的。

应该说“创造性的继承”是一个比“抽象继承”更完善更科学的表达,因为它包含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内容,回应了一个传统如何保持生命力的问题,这是高次元传统理论在文化继承方面做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但是,它也同样遇到了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问题,即它依然如同“批判继承”的概念一样,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表述,单从这一概念中还无法准确地发现法律传统继承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必须对之进行更为微观的考察。

三、法律传统创造性继承的具体实现路径

徐复观笔下的高次元传统的反省能力和超越性意义引申出了创造性继承的概念,这一立场并非他独有。林毓生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创造的转化”(creativetransformation)的概念,即“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30)张岱年先生提出“综合创造论”,强调“必须弘扬民族主体精神,走中西融合之路,必须以创造的精神从事综合并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造”。(31)陈来先生直接使用了“创造性继承”这一概念,提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应用实践’,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中国文化在保持认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3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让传统为现代服务,自然需要创造和发展,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继承,这自然是一个真理性的命题,也是当下对待传统文化应保持的最为科学和务实的立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一立场表述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整体批判与局部继承的总立场

创造性继承与批判性继承是相通的,因为它需要借助批判继承法来选择可继承的对象。如果在批判性继承的视角下,那么作为整体性的法律传统是应该批判的,而继承只能是局部性的继承。如前所述,传统中国的法律生发于农业社会,服务于专制政治,以家族、伦理、义务为本位,(34)从整体上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在结构上对现代法治已经失去意义。正因如此,现代法治的建立需要从整体上对法律传统进行批判,法律继承需以“否定旧法固有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为前提。(35)但是,如果对其进行具体地、微观地考察,法律传统仍有众多可继承的要素。(36)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借助抽象继承法提取出来的隐藏在具体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还是法律作为治理手段与所在社会保持自洽的内在逻辑,无论是作为高次元传统中的诸如“明德慎罚”“怜老恤幼”等法律精神,还是成长于基层文化中的代表低次元传统的民间法资源,都是作为一种局部性的要素来继承的。一般来讲,局部继承可能会产生“排异”现象,这好比从旧机器上拆解下来的零件安装到新机器上时会发生机能排斥一样。因此,在继承之前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工改造”。这正是创造性继承的应有之意。

(二)抽象继承和具体批判的总策略

有必要强调的是,创造性继承中所需要的抽象继承法并不是仅仅从具体的制度殊相中提升一个原则性的共相,还需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对其进行检验,而其中具体的批判也不是一味地无原则的否定,而是运用先前通过抽象的方式提取的具有人类共同价值性质的原则来批判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甚至还要揭示出它们是如何违背其所要标榜的抽象原则的,(39)如法家人物是如何违背他们信奉“一断于法”的,(40)儒家人物是如何违背他们倡导的“仁爱”的。(41)由此看来,无论是抽象继承还是具体批判都融入了创造的成分,都是建设性的,都以服务现代法治为根本目标。

(三)将传统作为参照系

物理学中有一个“参照系”的概念,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做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研究和描述物体运动,只有在选定参照系后才能进行。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参照系的概念对于研究法律传统的继承具有启示意义。正因为前述的讨论都是把传统作为一种接受的对象,所以由于时代性的差异,其中必然发生批判的问题。借用王东岳先生的说法,如果把法律传统视为现代接受的对象,在不经过抽象提取、加工改造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传统必然大都是糟粕。但是如果把传统视为一个衡量现代法律优劣的参照系,那么传统呈现给现代的自然更多是精华。(42)

如传统法律是以身份关系为基础的,对伦理秩序的维护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围绕着身份特别是“孝”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如果从接受对象的角度看,它们自然不能被现代法治所容纳。但是,如果将它们作为参照系来评价或衡量现代法律的优劣得失,那么它们无疑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虽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不保护任何身份关系。亲属之间、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依然不能用契约的形式来调整,对待家庭中长辈依然需要敬和爱。如果完全否定身份,社会将不能维系。再如,传统法律严格限制婚姻自由,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重罪的形式严禁婚外性行为。从对象接受的角度,这些制度自然不会对现代法律具有意义,但是,如果将之视为现代法律的参照系,它又是有价值的。现代法律虽然保护婚姻自由,但即使在现代社会,法律也应该对性行为的发生做出必要的安排,一般说来,性混乱、重婚、乱伦以及其他非婚性行为即使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也依然会遭到社会的谴责乃至法律的禁止。

将传统作为参照系,实际上是把传统作为审视和校正现代法缺憾与不足的方法。该视野下的传统不是一种作为对象的传统,而是一种作为方法的传统。(43)因此,在法律传统的继承上,不是一种对象上的继承,而是一种方法上的继承,即把传统作为一种评价现代法的方法来继承。沟口雄三先生对以往的“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的中国学研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中国的中国学”,中国在其中仅仅是一个被研究的对象而失去了应有的自主性。他提出,应该建立一个“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中国学,以改变以往的研究中中国仅被视为被评价对象的模式,并使其成为评价世界的方法。(44)借助此分析逻辑,作为方法的继承能够改变作为对象的继承中法律传统仅作为被评价、被加工的模式,使其成为评价现代法的工具和标准。这让传统具有了主动性内涵和创造性成分,是高次元传统的应有之意。因此,它当然应该成为创造性继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面向现代的“自我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继承既需要“自我理解”,还需要创造性转化。前者是创造性继承的前提,后者是创造性继承的实践方式。创造性转化是要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将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这表明完成创造性的转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面向时代要求来改造传统;其二,必须立足于传统来改造其中的要素。换言之,既要更新传统又要保持传统,是在更新的意义上保持,在保持的基础上更新,无论是保持还是更新都要以服务于当下法治建设的需求为旨归,都要以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为标准。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与现代的亲属豁免权或拒证权之间有承继关系,而这种承继就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创造性继承。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是以义务的形式存在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当时的身份型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再以义务的形式来继承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然而,这种义务性的存在又不乏体现中国传统中的重视亲情与人伦的合理成分,这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所在。让公民对自己的事情做主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因此现代法有必要将该内容以权利方式来设计。从义务到权利的转变无疑是创造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传统中的合理内涵,因此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继承。

再如,中国古代有“天下”的概念。“天下”指称一套在国家之上的世界体系,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运行应该遵循“道”“理”“礼”,因此它体现为一套国际法制度。必须承认,受时代所限,当时的“天下”概念和制度都是以朝贡体系为基础的,无论是西周还是在以后的明清,都是以“天子”或“中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种世界体系。(51)这套概念和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以多元平等为中心的国际法治的主题。但是,传统的“天下”观念中包含着“王者无外”“天下一家”“礼不往交”“礼尚往来”“厚往薄来”“循礼安分”“协和王邦”“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思想,强调在朝贡体制之内保持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兼爱非攻。(52)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国际法治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如果在多元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中融入这些传统“天下”观的合理因子,对于推动建立以多边主义为中心的新型国际法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否定旧的国际格局基础上,将传统观念中的合理成分融入新的国际政治架构中,形成一种新的“天下”观念和体系,这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和继承。

再如,民本思想是传统中国政治哲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不是现代的民主思想,它倡导的只是“为民做主”,还不是“由民做主”,只是把民众当作被动接受统治者恩施的客体,其中缺乏民众对政治的有效参与。因此它并不能成为现代法治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思想中所蕴含的惠民、利民、养民、富民、恤民等民生思想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对统治者的反省和限制,从逻辑上肯定了民众的认同对于一个政权存续和国家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将其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结构中,吸纳人权的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它完全可以成为强化现代民主、夯实现代法治的力量。

(五)借助拟制的创造和发展

梅因在《古代法》中阐述过“法律拟制”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法律在实质上发生嬗变但却在形式上维持稳定的法律现象,其本质在于解决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如何克服法律僵硬性的问题。(53)他认为,“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是或多或少走在‘法律’的前面的”,所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缺口”。“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我们所谈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民幸福的或大或小,完全决定于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因此需要用“法律拟制”的方法来协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践逻辑是:“法律制度仍旧保持着原样,原封不动,但它已经成为一个躯壳。它已经早就被破坏了,而藏在其外衣里面的则是新的规定。”(54)法律拟制实际上是一种在维持法律外在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原有内涵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策略。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是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大宪章》被奉为英国宪制的基础,但实际上当时它的适用对象仅限于贵族,最多扩展到自由人。其中“不征得王国一致的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税或捐助”的规定,后世将之解释成“不经人民的同意不得征收一切税”。这其中“封君对封臣索取——贡赋”被“现代国家对公民的整体摊派——税收”所替换,“贵族”被“人民”所取代。就《大宪章》的立法本意来说,它并不想把“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等等看作是“人民的代表”,更没有要就赋税问题征询人民意见的意思。至于“不经法律审判不得加以处罚”的原则,当时仅适用于“自由人”,而在当时的农奴制下,英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属于“自由人”。但是,经过后世的改造,这些对象都被置换成了“人民”,从而使《大宪章》不再仅仅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件,而成为任何时期都能普遍适用的文件了。“以传统作为改造传统的依据,同时对传统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解释”,这其中运用的就是“法律拟制”的方法。(55)

再有,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本指一套天人感通、天人相类的思想,(58)其中包含着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最高觉悟的学说,(59)是一种以“宇宙等级秩序”来证明人间等级秩序的理论,本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60)后来学者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把其中的“天”拟制成自然,强化了人与自然一体、“天地与我共生”的含义,创造了人与自然一体保护的理念,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环境法治的重要理论支撑。这是一种“转译”“拟制”“托古改制”的创造性继承。

THE END
1.2024年最新法律规定万一遇上法律问题,懂法,自己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官官相护破解的办法 保密法 02:26 00:54 遗产继承文字新规 遗产案例 00:03 遗产实例指引 01:05 有居住权的房子千万别买 01:06 劳动法 01:28 00:56https://www.meipian.cn/51tmiw2g
2.继承法:案例评析与问题研究/全真案例精解研究丛书第一章 遗产的认定 1.认定遗产的标准——徐某某诉徐某云等二人继承权纠纷案 2.遗产范围的界定——何某等三人诉朱某等二人遗产继承纠纷案 3.农村家庭成员死亡是否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曾山等二人与曾尔等人分家析产纠纷案 4.死亡赔偿金、抚恤金是否属于遗产及如何分配——朱某等三人诉郑丙等二人财产分割纠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40223
3.法定继承规则(通用12篇)在第31至第34条中发现2010年新的法律中与之相关联的继承规定, 我们很难发现有关法定继承的规则和旧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仅仅把旧法中的“住所地法”更改成“经常居住地法”, 只是新增加了不同形式的遗嘱形式、效力和遗产管理的一些新的规定。台湾地区涉及海外的一些法律, 有关继承规定有11条, 依被继承人死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q82po84.html
4.最新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最新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法律框架下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遗产继承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解最新的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规定,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保障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最新遗产继承顺序及分配的相关法律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遗https://www.tjxstech.com/post/2865.html
5.法定继承经典案例及分析范例6篇研究借鉴这一制度,在我国继承法修改之际,将遗产信托制度与遗嘱继承制度在立法技术上予以有效的衔接,将继承法与信托法予以合理的架构,是法律人当下的重要使命。 一、英美传统遗产信托制度的缘起 英美法信托制度的精髓在于所有权的质的分离1,一方当事人享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而另一方当事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https://www.baywatch.cn/haowen/179986.html
6.城市“三无”人员遗产处理若干问题探析——以公证实例为分析视角力度不断增大,作为城市低保对象的“三无”人员的财产也不断增加,但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城市”三无”人员遗产处理作出专门规定,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村改居”的政策使得农村户籍变为城镇户籍,伴随而来的就是农村五保户向城市“三无”人员的转变,城市“三无”人员死亡后的遗产处理成了新的http://www1.cnpereading.com/pages/publications/form/article/40288aca651212fb016512fe83cb203e
7.司法考试模拟试题民法6篇(全文)对于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中与规则出现冲突, 受到较大关注的是“张某诉蒋某遗产纠纷案”, 在这个案件中, 法官抛弃了已经存在的《继承法》中的规范, 而选择适用原则作为裁判依据, 该做法引发了学界的纷争。 笔者认为该案中的争议焦点有两个, 一个在于黄某订立遗嘱将遗产留给“小三”蒋某是否违背了公序良俗的基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a7e9esd.html
8.司法考试国际私法案例(共29页).doc张某的父母要求获得部分遗产,但被拒绝,所以向北京市某基层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按照中国继承法,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参与遗产分配。法庭审理中,刘某的律师提出,按照《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此案是涉外继承案件,应适用该条款规定;张某死亡时在日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207/143063352.shtm
9.再婚家庭遗产如何继承成难题?房子成最大争执点福州家事律师网福州家事审判观察系专业福州离婚、继承律师–蔡思斌律师在长期关注、搜集福州以及其他地区法院家事审判实例,并结合自身多年办理婚姻、继承案件经验的基础上归纳、编辑、原创而成。对于离异或丧偶的人,通过再婚重新组建家庭,在一起互相鼓励、扶持,这本是好事。但再婚的父母百年之后,遗产继承却成了很多再婚家庭的闹心事儿。http://www.fzjsls.com/?p=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