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死亡遗产如何分配(夫妻一方过世遗产怎么分)婚姻继承

1、夫妻一方在生前立有遗嘱的,夫妻一方去世后,遗产应当按照遗嘱继承办理,由夫妻一方指定的继承人继承遗产;

2、夫妻一方生前未立遗嘱,或者遗嘱未发生法律效力的,遗产应当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继承遗产,配偶、子女和父母在继承遗产后,可以对遗产协议分割,协议不成的,应当由人民法院判决。

【法律依据】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一方去世后,如果有遗嘱,按遗嘱分配遗产,没有遗嘱,按法定继承,由父母、配偶、子女共同继承,继承人之间可以平分或者协商彼此份额。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THE END
1.夫妻之间一方过世财产继承怎么处理一、夫妻之间一方过世财产继承怎么处理 当夫妻之中的某一方不幸离世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辨别哪些是属于他们两人共有的财产以及哪位已故者的个人财产。在共同财产中,其中的一半将归属于尚在人世的那位伴侣,而剩下的另一半则会被视为已故者的遗产并进入到继承程序。如果存在有效的遗嘱,那么就应当根据遗嘱内容https://www.64365.com/zs/3543694.aspx
2.夫妻双方一方死亡后的遗产分配立即咨询 接入律师 获取解答 夫妻双方一方死亡后的遗产分配 立即咨询 周律师2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罗律师1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冯律师2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赵律师3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周律师2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罗律师1分钟前解答了继承问题 夫妻双方一方死亡后的遗产分配 3456 位律师在线解答中可能https://wap.findlaw.cn/wenda/q_46776619.html
3.夫妻一方死亡后,财产继承权如何分配律师普法夫妻一方死亡后,财产继承权如何分配 后,财产继承权分配如下: 1、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需要先把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分离出来,剩下财产作为遗产进行继承。 遗产是由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中属于被继承人的部分构成的。继承的只能是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遗产,防止将夫妻共同财产作为一方个人的https://www.110ask.com/tuwen/16233223326188973622.html
4.夫妻有一方死亡,财产如何安排继承老人再婚财产的分配:再婚后的财产,属于再婚夫妻个人或者共有部分,在再婚夫妻没有死亡之前,子女无权分配和继承。 再婚夫妻一方死亡,首先需要对财产确权,确定哪些财产属于死者个人所有。 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条规定, 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http://www.shuohenglaw.com/article/2109.html
5.夫妻一方死亡后,应当如何对死者的财产进行继承?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一方死亡,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的遗产。当配偶一方死亡时,首先应确定出遗产的范围,然后由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等第一顺序继承人对遗产进行继承、分割。http://jxjg.hljcourt.gov.cn/m/?act=a&aid=110091&cid=4
6.一方当事人去世后,其继承人有权主张合同债权并在所继承遗产买卖合同一方当事人死亡时,合同债权作为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后,可向对方当事入主张;合同债务也由其继承人继承,但继承入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以所继承的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当然,具有人身性质的债务,亦即专属于被继承人的债务,如给付抚养费的债务,则因其死亡而消灭,不移转于继承人。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