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名90后将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写入遗嘱引发讨论——网络时代,如何处理自己的数字遗产?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90后立遗嘱人数已达236人。在立遗嘱的年轻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同时,90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财产的继承人绝大多数都是父母。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个人账号、邮件信息等大量数据档案在拥有者去世后何去何从?网络时代如何处理个人的数字遗产?
虚拟财产写入遗嘱
今年5月,1994年出生的小玲(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天津登记中心订立了属于自己的遗嘱。“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死亡真的离我不远。”小玲说,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在自己身故后,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
“90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中,不动产、股票等财产极少,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介绍。他认为,90后在立遗嘱时着重强调虚拟财产,体现了他们对于精神需求和情感价值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数字遗产?哪些可以写入遗嘱?
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明确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和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或从现有的类似模式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信息。
数字遗产的处理以运营商自定为主
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对此,陈凯认为,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民法总则已经作了原则性规定。“在虚拟财产定义和范围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原则性规定可能更合适。”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我国目前对此只是以一种相对保守的姿态,确认了数据应受法律保护,还没有肯定对数据的独立民事权利。“我国现行的继承法仅对实物财产的继承作了规定,对网络上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并没有规定,从而造成了数字遗产的继承行为在实质意义上很难实现,有待今后继承法的修改。”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基本以各家互联网平台运营商自定为主。这也为纠纷埋下隐患。
有学者提出,由于通信、社交账户等承载了个人隐私、用户财产与人格等多重属性,对于其背后继承问题的探讨更需要审慎把握。
管理和传递存在难题
据了解,目前平台对用户数字遗产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用户本人对账号仅享有使用权,网络服务提供者享有所有权,此时账号无法被继承,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选择关闭、删除、注销用户账号;第二种是用户享有所有权,数字遗产可以被继承,此时继承数字遗产需要提供一系列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