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前的11条预警信号一定要知道

《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胡晶晶,在外人看来,活泼开朗,善解人意,她会替用不明白支付软件的老奶奶付牛奶钱、会在熙攘的人流中抓住陌生女孩儿的手,阻止她在没到站时被挤出地铁、会在姐妹需要帮助时,搁下自己的一头乱麻守护在她们身边,这样温暖的女孩却在她26岁生日的那天从天桥上一跃而下...

“太突然了,明明昨天他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就自杀了?他之前也没有心理疾病啊...”这是很多自杀者的亲朋好友的第一反应,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所爱之人的自杀实在是出乎意料,几乎没有明显的预警。

自杀的原因

「1」基因

所以如果进化是为了保障群体而非个人时,理论上是有可能会损失个人,而带来群体的扩张。即使这样,自杀也不是由单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是的话,以目前的基因组学的研究技术早就会筛查出来。

它应该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甚至包含了一定的表观遗传作用。比如,有的父母是非常开朗的人,养育一个生物学气质上有些抑郁的孩子,可能是父母经历的环境“修饰”了他们的生殖细胞,即使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表观上可能会有些不同。

「2」患有心理/生理疾病

研究表明,90%的自杀行为与精神或情感障碍有关,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会影响人们的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使得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自杀的念头[3]。大多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病情变得更严重的情况下会更容易选择自杀,此外,生理疾病导致的痛苦难以忍受时也会让人选择自杀,但并不是所有自杀的人都有精神或生理障碍。因此,加强心理/生理疾病的治疗、定期复诊等能有效减少自杀的风险。

「3」性格特点

一些性格特点的人,在经历一些事件后相较于其他人更容易做出冲动行为,比如,性格上过于争强好胜、心胸狭窄、面子观念极重、认知观念僵化,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人更容易做出自杀冲动行为[4]。

「4」处于急性应激事件下

当人们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比如经历战争、虐待、校园暴力、重要亲人离世、创业失败等事件下,人的边缘系统会被激活,从而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和无助感,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冲动自杀的行为[5]。因此,有效的压力管理、积极的情感调节、良好的心态调整等都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手段。

「5」文化

古代中国人有重生恶死的传统[6]。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自杀,又不能被论证出舍生取义的可能性,这个人是不能入祖坟、不能进族谱、不能进宗祠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的身体观和生命观非常强烈地防御着自杀和自残行为,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此外,道家文化也为人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跟儒家强调责任不一样,道家倾向于引导人们活出自我。这个保护伞使得人一旦受挫,总有退处。

而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均一化、扁平化的,读书时成绩要好,上班时工资要高,这其实压缩了很多人可退的空间。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感觉无路可退也是导致现在高自杀率的一项重要因素。

「6」媒体报道,舆论引导

《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中提到:自杀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会带来深远的社会、情绪和经济后果,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万人自杀死亡[7]。据估计,1人自杀至少有6人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媒体在增强或削弱预防自杀的效果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童永胜博士曾说:“自杀是可以效仿的”。《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中也明确指出,自杀易感人群在媒体报道自杀后会有模仿自杀行为的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特效应”。而相反,媒体有关自杀的负责任的报道所起的保护作用在科学上被称为“帕帕盖娜效应”。所以,媒体报道自杀案件时应该慎之又慎[7]。

在《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中明确指出负责任的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有至少六个“不要”。包括[7]:

●不要将自杀报道放在显著位置,也不要一直重复这类报道;

●不要使用将自杀敏感化或者将自杀正常化的语言,或者将自杀视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法;

●不要清楚的描述自杀所使用的的方法;

●不要提供有关自杀地点/位置的详细信息;

●不要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

●不要使用照片、未经剪辑的视频录像或者电子媒体链接。

「7」酒精/药物成瘾

与酒精或者药物的使用有关的障碍不一定是成瘾,但是使用酒精和药物可以让人们在他们面对危险时的意志力、控制力有所下降,甚至失去判断后果的能力[8]。

「8」季节

2020年,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20多所大学和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的论文,分析了12个国家/地区在1996—2016年的自杀数据,结果发现春季是自杀的高发季节,而且这是个国际趋势,不同纬度南北半球国家都一样,尤其是对有精神疾病史的人们[9]。可能是春天的气温、光照以及昼夜节律的变化诱发了情绪冲动,也可能是春季诱发的炎症引发的一系列负性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导致了自杀行为的产生。

「9」其他

有些人曾有过自杀经历,虽然没有自杀成功,但也体会到了发泄的感觉,在下一次想不开的时候也更会倾向于选择自杀;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体,会选择在最好看的时候自杀,这样遗像就可以永远如花似玉。有的老年人在疾病将会导致他死得很难看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自杀;有些人自杀可能是为了与他人团聚。比如中国古代有的夫妻感情特别好,丈夫死后,妻子选择殉身。当一个人丧失了重要亲属,有可能通过自杀的方式与那个人团聚。

总之,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当我们在做危机干预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辩症,要能找出他当前寻死的核心原因,这样,我们才能帮他找到不死的道理。

自杀的影响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将自杀视之为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这样只会让有自杀想法的人无法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如此,随之而来的应对和解决方案也就无从谈起,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独、无助和绝望。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通常是因无法承受精神压力、情感痛苦或其他问题而进行的。虽然自杀是个人行为,但它的影响却不仅仅限于自身,而且对家庭、社会、国家等众多方面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1」对家庭的影响

自杀通常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特别是对于家庭中的老人、孩子等特殊群体,自杀会给他们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不止是情感上的,还有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2」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自杀不仅对家庭造成重大影响,还会对社会、国家带来负面影响。自杀会使国家和社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代价,给医疗、安全、心理治疗等方面都带来严重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得社会的道德观念受损,社会风气恶化,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引导人们不要自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识别自杀警讯

很难通过“发现自杀警讯(信号)”来阻止自杀。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童永胜博士认为,每个自杀者的警示信号不同,但往往在自杀行为发生后才会有迹可循。比如,有的人在自杀前会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给身边的人,或者去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等等。

为何自杀的警讯如此难以被发现?能通过“识别自杀警讯”来阻止自杀吗?现有的自杀风险筛查方法,精准度还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个典型的自杀警讯列表[3]。

这些警讯的确存在,然而问题是:

①不自杀的人身上也会出现这些警讯,出现警讯的大部分人最终没有自杀;

②自杀的人身上不一定会出现这些警讯,即使出现了,也不一定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但比起什么都不做,筛查自杀警讯当然要好一些,但也没好太多。

2013年,《精神病学服务》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84418个人的20万份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在研究的追踪期间,有709人尝试自杀,有46人自杀身亡。那些回答“几乎天天都想”的人,未来一年内自杀身亡的风险是0.3%;而那些回答“从未想到”的人,未来一年内自杀身亡的风险是0.03%[10]。这意味着“几乎天天想自杀”的人里,一年后99.7%的人依然活着。而每3000个“完全没想过自杀的人”里,就有1个人活不过第二年。

这个研究还发现,自杀身亡的46人里,有13人自称在过去两周里“几乎天天都想到自杀”,12人自称“超过一半的日子想自杀”,12人自称“有那么几天想到”,而有9个人(占比20%)在接受调查时始终回答自己“从未想过自杀”。

2017年《自杀与威胁生命行为》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调查了军队里的情况,结果发现,对于同样的人群,完全匿名时有5.1%的人报告自己有自杀念头,而在实名的健康评估时,仅有0.9%的人报告自己有自杀念头[11]。

是真的没有自杀念头,还是不愿透露真实的想法?二者可能都有。冲动自杀的人,可能之前真的完全没有自杀念头。而有自杀念头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不愿意告诉别人。

很多原因会导致人们不愿意披露:对于想要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披露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羞辱或伤害,还可能导致自己的计划受阻。对于还有生存意愿的人来说,披露可能损害自己的个人形象,不利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且可能只是自己的一时冲动,过后也许就想开了。

如何实施危机干预?

现有的自杀干预方法,在减少自杀念头和行为上,效果只能算一般。

这个结论来自2020年发表在《心理学公报》上的一个荟萃分析,这项研究对近50年来的1125项研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短期、便宜的干预和长期、昂贵的干预,效果差不多,或者说一样差[12]。

「1」增加生存意愿,抵消死亡意愿

2005年《美国精神病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要求5814个患者评估了自己的“生存意愿”和“死亡意愿”,发现只要至少存在一些生存意愿,就能抵消很多死亡意愿,显著降低自杀风险。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13]。

「2」逆反学习能力

2010年《美国精神病学期刊》上的一个研究发现,和其他人相比,曾尝试自杀者有一个特征——逆反学习的能力较差,也就是认知僵化而不够灵活,更难忘掉过时的旧经验,也更难学会适应当下环境的新经验[14]。

只有能够忍受偶尔的挫折,才能坚持长期策略并从中获益。

「3」决策风格

2016年《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发现,曾经自杀的人,决策风格偏向高风险高回报,而不是低风险低回报,尤其是曾经用高致死性的暴力手段自杀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赌大的”[15]。

自杀幸存者们需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会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自己又极端痛苦的状态下,不追求“立刻结束痛苦”,而是让自己慢下来,尝试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以等待事情出现转机。

比如说,辩证行为疗法(DBT)重点教导四个核心技能[16]:

①正念:不带评判或自责地觉察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②容忍痛苦:承受痛苦、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能力;

③情绪管理:识别、影响、改变自身情绪;

④有效人际: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

这四种技能,都指向让一个人在情绪最困扰时冷静下来,做出更好的决定。

「4」发现自杀信号后不建议做的事

(1)对自杀的念头表示震惊,并与他们争论自杀的对与错;

(2)简单地认为导致对方想要自杀的导火索是件小事;

(3)承诺帮忙保守秘密;

(4)试图让对方感觉到内疚或以威胁的方式劝他们回心转意(比如,“你想想你自杀后父母会多伤心”)

(5)试图简单地给自杀者一个精神病学诊断。

「5」不要寻找“自杀高风险群体”,而是要捕捉每个人的“自杀高风险瞬间”

传统想象中的自杀风险,是个“单一维度上的连续体”——

●很多人根本不想死,这是“低自杀风险组”。

●有些人有一点想死,这是“中自杀风险组”。

●一小群人非常想死,这是“高自杀风险组”。

从连续模型出发,会认为自杀风险是一个“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一个人要慢慢积累了许多应激,才从低风险变成中风险,再慢慢积累许多应激,从中风险变成高风险。

事件

5年前

2星期前

自杀的念头变得强烈,且频繁出现

1星期前

6小时前

2小时前

30分钟前

5分钟前

研究者发现,从“低自杀风险”到“高自杀风险”的转变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短期内突然下定了自杀决心,然后立刻着手执行。

「6」像减少交通事故致死那样去预防自杀

像第5点所说,不必执着于“先找出会自杀的人,再针对这群人进行干预”。即使不知道谁最可能自杀,依然可以阻止自杀。就像即使不知道谁会发生交通事故,依然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

现在预防自杀的重点,绝大部分放在了“减少人类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上。比如现在做风险筛查,大多会让人们警惕自杀信号,如果有信号就去接受心理治疗、服用药物,拨打预防自杀热线。如果同样的思路用于交通事故预防,那么人们会无休止地去注意环境里的各种信号,经常在司机里筛查“你最近超速了吗?酒驾了吗?开车时看手机了吗?”,安排发生事故的司机去上安全驾驶课程。这些有作用,但还远远不够。

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在明知人类会犯错的基础上,去提升安全。不单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更要改变系统的其他部分,确保一旦其中某部分出了问题,系统中的人依然能得到其他部分的保护。从设计思路来说,降低危险、提升安全可分为五个层面[18]。

预防危险的设计思路

减少交通事故致死的策略

减少自杀的策略

1.清除

最彻底最优的办法,从根本上消除危害源。

2.替代

不能完全消除,就要试着“替代”,用其他危害较小的东西来替代现有危害。

3.限制

替代不了,还可以“限制”,竖起屏障,客观上使人们难以接触到危害源,与危害源隔绝。

4.规训

客观上限制不了,再退一步可以“规训”,要求人们学习规则、法律和政策,控制人们主观上的行为。

5.发放保护设备

以上措施还有漏洞,最后还可以发放“保护设备”,让人们即使接触到了危害源,受到的伤害也轻一点。

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减少自杀上,“限制手段”可以说是立竿见影。2005年《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上的一篇综述回顾了自杀预防的种种策略,发现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减少自杀途径,限制自杀手段”。简单点说,就是给致死的道路上增加种种障碍,比如把高毒性的农药替换成低毒性的农药,用不容易中毒的天然气替换煤气,给大桥修高高的护栏防止跳桥……[18]

写在最后:

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

010-82951332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Bryan,C.J.(2022).Rethinkingsuicide:Whypreventionfails,andhowwecandobetter.OxfordUniversityPress.

[2]谢琪.(2022).基因与家庭、同伴风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交互影响及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

[3]王晨,许冬梅,邵静,谷嘉宁,屈燕花,叶晓露...&梁红.(2022).精神科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专家共识.中华护理杂志(18),2181-2185.

[4]蒲昭和.(2005).自杀行为钟爱哪类性格的人.家庭医学(08),32.

[5]辛增友.(2021).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和性别差异(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

[6]余舟.(2022).一类自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死给你看:对一类自杀现象的法人类学研究》书评.法律与伦理(01),207-218.

[7]Preventingsuicide:aresourceformediaprofessionals,update2017.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7(WHO/MSD/MER/17.5).Licence:CCBY-NC-SA3.0IGO.

[9]Yu,J.,Yang,D.,Kim,Y.,Hashizume,M.,Gasparrini,A.,Armstrong,B.,...&Chung,Y.(2020).Seasonalityofsuicide:amulti-countrymulti-communityobservationalstudy.Epidemiologyandpsychiatricsciences,29,e163.

[10]Simon,G.E.,Rutter,C.M.,Peterson,D.,Oliver,M.,Whiteside,U.,Operskalski,B.,&Ludman,E.J.(2013).DoesresponseonthePHQ-9DepressionQuestionnairepredictsubsequentsuicideattemptorsuicidedeath.Psychiatricservices,64(12),1195–1202.

[11]Vannoy,S.D.,Andrews,B.K.,Atkins,D.C.,Dondanville,K.A.,Young‐McCaughan,S.,Peterson,A.L.,&StrongSTARConsortium.(2017).UnderreportingofsuicideideationinUSArmypopulationscreening:anongoingchallenge.SuicideandLife‐ThreateningBehavior,47(6),723-728.

[12]Fox,K.R.,Huang,X.,Guzmán,E.M.,Funsch,K.M.,Cha,C.B.,Ribeiro,J.D.,&Franklin,J.C.(2020).Interventionsforsuicideandself-injury:A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acrossnearly50yearsofresearch.Psychologicalbulletin,146(12),1117.

[13]Brown,G.K.,Steer,R.A.,Henriques,G.R.,&Beck,A.T.(2005).Theinternalstrugglebetweenthewishtodieandthewishtolive:ariskfactorforsuicide.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62(10),1977–1979.

[14]Dombrovski,A.Y.,Clark,L.,Siegle,G.J.,Butters,M.A.,Ichikawa,N.,Sahakian,B.J.,&Szanto,K.(2010).Reward/PunishmentReversalLearninginOlderSuicideAttemters.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

[15]Wyart,M.,Jaussent,I.,Ritchie,K.,Abbar,M.,Jollant,F.,&Courtet,P.(2016).Iowagamblingtaskperformanceinelderlypeoplewithalifetimehistoryofsuicidalacts.TheAmericanJournalofGeriatricPsychiatry,24(5),399-406.

[16]张岩岩,胡知仲,卢梓航&胡茂荣.(2021).接纳承诺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的比较分析.医学与哲学(12),46-49.

[17]Vannoy,S.D.,Andrews,B.K.,Atkins,D.C.,Dondanville,K.A.,Young‐McCaughan,S.,Peterson,A.L.,&StrongSTARConsortium.(2017).UnderreportingofsuicideideationinUSArmypopulationscreening:anongoingchallenge.SuicideandLife‐ThreateningBehavior,47(6),723-728.

[18]Mann,J.J.,Apter,A.,Bertolote,J.,Beautrais,A.,Currier,D.,Haas,A.,...&Hendin,H.(2005).Suicidepreventionstrategies:asystematicreview.Jama,294(16),2064-2074.

THE END
1.法律情感咨询电话(国家免费心理咨询电话)使用法律情感咨询电话非常简单,只需要拨打电话即可。咨询电话通常是24小时开通的,而且完全免费。在咨询时,你可以选择匿名咨询,保护你的隐私。 3. 法律情感咨询电话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法律情感咨询电话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情感问题、家庭问题、职场问题、婚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等。如果你有任何心理问http://www.bfgh.cn/xljk/29324.html
2.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有用吗心理论坛网友 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有用吗 2024-11-20 15:36:12 改变不了别人咱可以通过别人的想法做分析 想法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替他做决定 咨询师王金波 您好! 2018-03-05 23:25:19 咨询师王金波 暂不支持播放语音 2018-03-05 23:25:38 我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我下决心 https://www.geilixinli.com/question/267522.html
3.全国免费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是什么?法律知识听律网听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全国免费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是什么?的相关内容知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一、HR?心理咨询师?没错,都是我,不同时间段的我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在某世界500强公司面试结束后,接到录取通知书和电话发现工资标准竟然比我希望的还高出5%。虽然只有区区5%但足以让见惯了小门小户讨价还价伎俩https://www.471.cn/zhishi/4557830.html
4.青少年免费心理咨询(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网上有关“青少年免费心理咨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找一些正当的性心理方面的书看看也可以,跟家长老师中关系比较好的长辈多聊聊也可以 https://m.shenchuang.com/scnews/20240618/1803086772347998210.html
5.天津心理咨询免费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试天津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中心在全国设有多家门店,置身繁华商业圈,拥有高端舒适的心理咨询空间,与时尚美学融合其中。汇纳著名天津心理咨询师,以独特私密的咨询环境、个性专业的私人订制、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位咨询者提供优质的服务…http://www.022miyue.com/
6.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有问必答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 性别:女 年龄:18岁专我对学习一直很盲目,明明是该去学习的,却怎的没有一点毅力, 一边告诉自己要去学习 另一边我又爱在小说上打发时间,请问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告诉我找寻出路的办法,怎样的我才不会再去迷恋那些不属于学校生活的事物,怎么才能逼自己好好学习完成梦想? https://3g.club.xywy.com/wenda/150599169.htm
7.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答咨询实录 佟靓 副主任医师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精神心理科 还是要提供一下具体表现! 好的,您稍等我编辑下 我对象多疑,用怀疑我外面有人,现在怀疑我跟孩子爷爷有问题。其他的方面,暴躁,易怒,生气摔东西。 生气的时候还想伸手打人,有暴力倾https://www.miaoshou.net/consult/59my3qp5RL3bElGa.html
8.心理咨询专家24小时在线免费心理测试心灵密友由清华博士联合心理专家创办,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测试量表。抑郁症、焦虑症、婚姻情感问题,就上心灵密友app,倾诉你的烦心事。https://www.xinlingmiyou.com/
9.心理咨询专家24小时在线免费心理测试心灵密友由清华博士联合心理专家创办,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测试量表。抑郁症、焦虑症、婚姻情感问题,就上心灵密友app,倾诉你的烦心事。http://njxlmy.com/
10.24小时免费心理倾诉咨询师心理测试松果心理咨询网汇聚全国知名咨询师,覆盖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武汉,台州等城市,24小时提供免费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测试,帮助需要心理咨询的客户梳理亲子教育、婚姻恋爱、职场人际方面的困扰以及解决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婚姻、挽回爱情等问题,专业情感咨询和婚https://m.o2baobao.com/
11.525心理网525心理网,您身边的心理咨询专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是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机构首选的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十七年老品牌值得信赖,百万用户的选择!https://www.psy525.cn/index.html
12.心理咨询免费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试24小时专家心理咨询医生在线心理咨询平台汇聚全国知名千位咨询师医生,覆盖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武汉,台州等城市,24小时提供免费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测试,帮助需要心理咨询的客户梳理亲子教育、婚姻恋爱、职场人际方面的困扰以及解决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婚姻、挽回爱情等问题。https://www.16757.com/ysh/xinli/
13.心理科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免费24小时女心理咨询师,一直想去看否则,可能会从一般心理问题拖成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严重损害健康。 3.或许是你遇到了一些困惑,有自我成长的需要,那么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去学习心理学都是可以的。http://www.woshiqian.cn/xlzxs/3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