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第三方平台律师供信访人任意选免费咨询
南都讯记者商西11月8日,中央政法委发布《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的意见》,提倡各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请律师帮助当事人化解信访矛盾。南都记者了解到,为求解“信访死结”,湖北、吉林、山东等多地都已探索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中引入律师力量。律师以什么身份和模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北京市的做法是:构建第三方平台,让律师以专家身份参与其中。
难点:让信访任信任律师的独立性
早在2010年,北京市就组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骨头案”、“进京访”化解,2012年起在全市三级法院小红门信访接待站派律师专人值守,已接待信访人784人。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秘书长刘军介绍,起初是法院与律师直接对接,这种形式让律师的独立性打折扣,甚至被信访人认为是法院的“说客”,难以取得信任,后来主要由律协选派律师参与信访案化解,再后来想能不能找更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做这件事情。
第三方平台下设5个人才库
今年10月,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成立,作为统筹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化解的第三方平台,由北京市法学会主管,性质是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通过这个平台,信访人可以“点厨子”,接受专家的免费法律服务。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主任王越宏介绍,平台下设5个人才库,除律师外,还有法学专家、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
纠错以专委会名义提交给法院
今年4月,北京市将第一批50件涉诉信访“骨头案”正式交由23名律师化解。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梅接到了2个案子,通过调查了解,她认为其中1个案子法院判决存在一定问题,应予纠正,目前已提交法律意见书。
李梅的意见将由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查后,以专委会的名义提交给法院。“律师提出的单一意见,司法机关不容易接受。”王越宏介绍,当律师和法院对案件是否存在错误或瑕疵意见不一致时,中心会成立三人专家组,对案件重新进行阅卷、会见信访当事人,拿出自己的评查意见,反馈给司法机关。
法院不认同,怎么办?
对于交办的信访案件,北京市规定了6个月时限,期间律师要依照工作程序,与信访人多次见面谈话、疏导,如果案件经评查没问题,但信访人依旧缠访缠诉,6个月后不能结案,律师将作出评查意见,建议司法机关终结案件。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心出具的评查意见认为信访案件存在错误或瑕疵,但法院不认同,怎么办?王越宏表示,中心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比较有社会威望的知名律师、法学家等组成,可以说是目前这个领域最高端的专家提出的意见,司法机关一般会接受,“如果不接受也没办法,毕竟中心是第三方,只能最大程度化解,不可能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