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法律题材《十二公民》公民法治观念引领
一、法律题材影视剧和公民发展观念内涵
(一)法律题材影视剧内涵
法律题材影视作品是以法制题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包括法律精神、法律知识。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目的是通过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法律精神。法律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区取材,融合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法律要素,实现对真实案件、人物、场景的展现,从而表现社会法制生活。
(二)公民法律意识
公民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关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心理态度的总称,是指多数公民深以为信的一切法律行为规范。法律意识是社会形态的一种,也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必要的灌输、法律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公民生活所处的环境影响来实现。
二、法律题材影视剧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影响
(一)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中包含一定的法制含量。法律题材影视剧通过媒介手段传播给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意识会以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形态来影响公民,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改变公民的法制观念
对公民法制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畏惧感向敬畏感的转化、厌恶感向维护感的转化、被动感向主动感的转变。
(三)提升公民的公平正义价值观
法制题材影视剧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人文关怀,紧扣国家纺织进程发展。法律类影视作品的最终价值意义在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实现对人民利益的维护。
(四)维权方法的扩展
伴随法治社会的深入发展,法治类的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加强,维权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维权方法从私力维权到法制维权的发展转换、维权从组织形式向法律形式的转化、维权手段从单一向多维方向转变。
三、《十二公民》对中国法律观念的体现
法律电影《十二公民》是一个有关“民主实质和法治精神”探讨的寓言,这部作品改编自国外经典影片,加上成功的本土化加工,通过十二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公民对一桩富二代凶杀案的激烈争辩,展现了中国社会众生相,表达民众对于正义的追求。
(一)对“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法治理念的体现
法律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十二怒汉》,强调“公民”。影片的整个故事背景被改造成了虚拟法庭,由一众出租司机、地产商人、数学教授、河南保安、北京土著、校园商贩、保险推销员等家长共同组成“陪审”组合。影片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故事的讲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事探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特点问题,即富二代凶杀案。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对待法律事件往往是简单的了解和感叹,对待法律事件缺乏话语权。这部电影则是向人们展现了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话语权,他除了类似对“药家鑫案”、“郭美美事件”等微博热点的情绪排泄和盲从之外,对事实真相本身会不会进行追究。
“疑罪从无”是在“无罪推定”的原则下进行的,指的是在不能证明被告有罪和无法证明被告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无罪。电影《十二公民》中,8号陪审员在投无罪票伊始就反复强调,他经过仔细的分析思考无法证明被告人有罪,但是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被告无罪。
(二)对社会偏见的一种体现
电影《十二公民》将故事阐述的重点对准少年凶杀事件本身讨论的重要性上,围绕这一故事主线设置情节、人物关系。通过12位陪审团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少年、证人的“对话为大众寻求一种摒弃偏见、客观公正思考的可能性。
1.陪审团和少年以及证人之前的对话
影片在开始的时候用十四组镜头向人们展示了富二代凶杀,以及老人经历这一案件的过程,并由此引出了这一场对话的直接原因——为了12位陪审团孩子的学业。可见,电影的主要证人少年以及决定少年生死的人在电影中没有台词,他们仅仅是作为串联整个影片进行的人物。可见,电影重点在于对事件本身的讨论,即向人们展现了一场消除偏见的对话。首先,在陪审员和少年对话的时候,除了八号陪审员,3号、7号、和10号陪审员从自己的身份角度出发在主观上认为少年有杀人动机。这是陪审员的固定成见对少年的一种主观上的道德绑架,不存在公平公正。其次,在陪审员和老年人对话的时候,是陪审员主观上对老年人指正少年杀人的深信不疑。这两种都表明了人“固定成见”所带来的偏见。而在最后,通过8号陪审员的案件模拟操作和理性分析使得其他陪审员消解了对少年和老年证人的偏见,同时也体现出对彼此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带来差异的一种包容和理解。
2.陪审员之间的“对话”
电影的所有故事情节在一所法律大学的仓库内进行,同时、同主题、同地,符合古典“三一律”戏剧法则。电影情节动作发展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进行,符合戏剧电影结构原则。十二公民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彼此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角色,彼此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图景也不相同,由此对案件的认识角度不同。影片对人性伦理、体制改革和社会贫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矛盾冲突的产生和消除以及有罪、无罪投票比例的变化下下逐渐消除偏见。这部片子像个万花筒一样,把当前中国社会上各类人物都聚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思维思想状况。各阶层的矛盾围绕这一起凶杀案的辩论此起彼伏,精彩迭起。
四、《人民的名义》对法治理念的体现
《人民的名义》是一档反腐题材作品,而一切反腐行为的依据是法治。比如在《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的工人们维护自身权益,蛮干斗争,失火烧了自己人,不见得好,最后还是要走法律的途径,才能保障正当权益。同时,在网上为大风厂工人斗争鼓与呼而造谣传谣的网友,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见,在这部反腐力作中体现了多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在剧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治思维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在《人民的名义》第十集中,达康书记要求法院快速解决大风厂事件的时候,省委指出达康书记的行为已经违法,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虽然大康书记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安慰的关心,但是一味求快的作风可能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一集中通过对达康书记行为的指点在无形中“引导”广大公民学法、知法、懂法和学会用法,为人民群众建立了正确的法制导向,让人们认识到懂法、守法是生活的必然需要,只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才能让事情顺利进展。
(二)法治思维在坚持群众路线中的作用
法治是程序之根本,在安置大风厂员工的时候,达康书记直接以命令的方式让财政局担负了2000万、公安担负1000万员工安置费。达康书记的这种行为虽然是为了让群众尽快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失违反了财政操作程序,是一种极端处事操作行为。通过这件事告诉人员在维护个人既得利益的时候要按照法律程序规定进行,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下逐渐衍变的法律法规知识来进行维权,坚持法治理念的正确导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发展下,我国进入了法治时代。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增强了公民的法制意识。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对法治力量的推进和延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影视媒体作为连接法治理念和群众的重要桥梁,需要进一步发挥出其引领作用,即通过各类法制类节目的播出来增强人们对法治理念的认识,引导公民遵纪守法、懂法知法用法,从而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一步构建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娟.由《十二公民》看中国法律电影的突破与创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6,14(1).
[2]潘军.理性的角力,以法治引领“中国式思维”——电影《十二公民》“8号陪审员”形象刍议.当代电影.2016(5).
[3]周文萍.外国电影的本土化改造研究——以《十二公民》等影片为例.当代电影.2016(5).
[4]黃鑫亮.《十二公民》:一边是情火,一边是法海.商周刊.2015(12).
[5]晁婕.《十二公民》中的舆论思想.新闻研究导刊.2015,6(16).
[6]黄丝雨.析《十二公民》对《十二怒汉》的本土化改编策略.新闻知识.2015(7).
[7]张净雨.《十二公民》:十二个中国人,十二亿声音——一次本土化改写的成功实践.当代电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