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旁听席上的我被审判席上母亲的凛然正气深深吸引;长大后,我怀揣着对法律的热爱报考了检察院,成为了和母亲一样的法律人,并与一名人民警察结为伴侣。一个家庭三个法律人,我们是法治进程的亲历者、坚守者、传承者。
有一种责任叫“女承母业”
我的母亲刘小莲是一个女法官,二十余年办理了数千起案件,多次荣获省、市优秀法官称号。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很忙碌,小时候,我每天放学都要步行去法院等待母亲下班。对我来说,陌生又神秘的庭审现场,从小就是非常熟悉的场所。我旁听过妈妈庭审,陪过妈妈周末加班,也经历过妈妈紧急出差好几个星期的等待。忙碌是我对法律工作最初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旁听庭审时,我不再是那个只看热闹的小女孩,我开始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开始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经常缠着母亲讲述一些有意思的案件,其中对于母亲所办理的一起涉嫌侮辱罪的自诉案件,我仍记忆深刻。被告人与被害人因邻里琐事产生纠纷,案发当日二人发生口角,不善言谈的被告人招架不住被害人的犀利言语,一时冲动竟随手提起准备浇灌蔬菜的尿桶,当着围观人群的面,朝着被害人头顶泼下。当起诉书送达被告人时,被告人一脸茫然,当其得知涉嫌刑事犯罪时,吓得脸色发白、嚎啕大哭。考虑到该案系邻里纠纷引发、激情犯罪,主观恶性不大,且被告人家中有一对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父母,我的母亲组织案件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和解,最终成功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对被告人判处缓刑。
母亲感慨地说,这起案件虽是被告人的一时冲动,但暴露出群众法治意识的薄弱,我们法律人要在办案中逐步帮助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办理一案影响一片。母亲的话在似懂非懂的我心里播下了法治的种子,我渴望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法律人。大学毕业后,我顺利通过省公务员招录考试,成为一名检察官。
有一种力量叫“传承”
打小看着母亲办案、旁听母亲庭审的我,如今也要独立办案、守护正义了。但是怎么才能办好案底线是什么从检不久的我并不清楚,是母亲的指点和自我摸索让我更深刻了解了检察官的职责。母亲经常提醒我:“不论在哪个部门办案,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件案件,更是他人的人生”。听得多了,这些话也成了我心里办案的标杆。
有一种选择叫“不后悔”
40余年的发展变化,同为法律人的两代人可以说亲历、见证了法治的进程。
“当时的法治建设还刚刚起步,老百姓大多不清楚什么是法治,对法律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有时候连自己行为触犯了法律都不清楚。”退休在家的母亲回忆起八九十年代的办案经历。
“随着国家普法工作的陆续开展,现在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了,不少人不仅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开始关心身边的生态环境了。我们设立的‘随手拍’公益诉讼线索有奖举报平台经常能接到热心群众的举报呢。这是群众法治意识的进步,也是法治中国的进步。”我接过母亲的话题。
母亲与女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法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讨论法律人的初心和使命。“法律”二字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已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更多的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一种选择了就不后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