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靠泛娱乐内容起家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内容赛道。充当“中间人”的MCN机构,在孵化网红主播之余,开始盯上律师这一具有专业知识创作能力的群体,以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对于有“露出”需求的律师们来说,也在寻找适宜的方式与受众对话。
律师“露出”引流方式多样化
模式不同,具体的运作方法也不同。曾有几家MCN机构找到杭州某律所律师李梦(化名),与她洽谈合作。具体的合作模式是,律师主要负责内容创作,MCN机构负责账号运营以及流量扶持,且账号归属权归机构所有,内容所带来的商业收益按五五分成。
企查查显示,北京搜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经营范围包括法律咨询(律师执业活动除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演出经纪等。
各取所需的律师、平台与MCN机构
刘静怡所在的律所中,在短视频平台普法很受年轻律师欢迎,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引流。
有需求的不只是律师,还有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对短视频平台内容的监管收紧,头部短视频平台开始向泛知识内容赛道倾斜。
《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部分内容。
《报告》显示,泛知识内容高速增长,抖音成知识普及平台。统计期间内,抖音泛知识直播达100万场,平均每5个播放量里,就有1个是泛知识内容。抖音上的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年同比增长达74%。而在泛知识内容品类播放量TOP3中,包含法律知识在内的人文艺术类位列第二。不同地区的用户对于泛知识内容的偏好不同,广东人更偏爱看法律类。
记者了解到,抖音还曾定期策划“追热剧学法律”“民法典解读”“我在抖音做法援”等主题线上活动,为法律赛道的创作者构建更适合普法的内容生态。
在需求和趋势的双效协同下,身处其中的MCN机构看到了新商机。
“平台上做法律内容的主播相对较少,同时律师有专业背书,很容易用户获得信任。”曾在MCN机构工作的小龙(化名)告诉记者,律师的加入,对于机构来说,就是多拥有一个领域的达人。此外,除了在内容创作上,双方还可以在法律咨询上开展合作,“比如机构与达人签订合同,找有合作关系的律师把关,感觉更靠谱。”
几位受访律师纷纷表示,曾审理过涉及MCN机构的合同。其中,包括和医生合作、娱乐明星、网红主播合作等等。
在MCN机构的运作下,有的律师尝到快速引流变现的甜头。但不可忽视的是,律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摆在律师面前的限制更多。若稍有不慎,甚至会触发法律风险及道德风险。
与几家MCN机构沟通后,几经思索,李梦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与MCN机构合作。
MCN机构提出,账号归属权要在机构名下,发什么内容由机构定。账号为了引流会接商业合作,比如邀请达人做探店视频。“当然,机构更希望是以律师的身份去探店,这样有助于打造IP。”
对此,李梦直言“确实没办法接受”。她的本意只是想把短视频平台当做宣传工具,以输出法律内容为主,十分担心非法律内容的发布,会对个人职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显然,律所层面也考虑到了此类问题,当时给赵子睿的回复是,“直播律师出镜率高,建立起好感度之后,也许有的客户会指定该律师代理案件,逐渐积累案源”。
“把目光放远看,其实每个律师都有一个独立的梦。”赵子睿口中的独立,一是指律师独立承办案件;二是指薪酬上的独立,不再依靠授薪制来赚取代理费。然而,要实现独立的大前提是律师要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考虑到职业定位上的不统一,赵子睿拒绝在现阶段成为专职直播律师。
至于如何平衡好商业化和职业守则的关系,在几位受访律师看来,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