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下简称协会)在东莞市科技局的业务指导下,由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东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整合双方资源,于2017年7月3日合并成立,并于2018年1月合并东莞市科技中介同业公会。协会服务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各种创新资源及要素的集聚与对接,业务现涵盖全市7387家高新技术企业,46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458家市倍增计划企业,47家上市企业,34家瞪羚企业,29家百强创新型企业,群体经济贡献占东莞总产值的72%以上。
一、行动纲领:致力打造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产业对接的桥梁,资源集聚的平台。
二、发展模式: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三、协助东莞市科技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的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组织动员及培训辅导、初审、受理、汇总、认定申报管理等;东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机构的日常服务及咨询;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培训辅导和初审推荐;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核准推荐;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审核及推荐;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申报辅导、组织专家预评审及推荐提名;市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评审;大湾区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首次晋级受理及审核;东莞市科技服务机构备案评定;东莞市科技服机构服务能力评定;东莞市科技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评价;市科技成果鉴定、成果评价;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监理;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对接与推广;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创新东莞高峰论坛活动的组织开展;东莞市创新东莞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的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
四、服务
(一)政策宣讲
紧盯政策动向,及时组织培训宣讲会,普及优惠政策,承接“高企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名优高品审核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鉴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培训辅导和提名”等政府职能委托服务。
(二)行业交流
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做到会员之间信息交流,答疑解惑,展示自我,加强沟通、互通有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通过行业会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一个统一思想的场所,各家企业求同存异,互相了解,确立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良性竞争。统一各个企业的发展思想,减少内耗,达成共识,以求步伐一致地奔向新方向,让整个行业在不断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运转得更快、更好,实现行业企业良性发展。
积极反映会员企业的诉求,提出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争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撬动科技企业实施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值服务
整合服务资源,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为满足会员的个性需求提供专业优惠的定制化增值服务。设计定制化服务包,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一站式解决企业的不同需求。
对副会长、理事、会员有不同的梯度服务模式,如对副会长单位,将采取服务专员一对一上门服务方式,对理事,采取专班服务方式,完善秘书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保障副会长、理事、会员的服务成效。同时,通过创新服务举措和加强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国内外高端资源、创新要素向会员企业聚焦,不断壮大会员企业发展。
对中小企业会员,将采取龙头带动作用,开展一对一帮扶,贴近大型企业和优质企业,带动行业内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对非会员,将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
(四)产学研
一是用好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二是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会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解决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通过在走访会员企业过程中,收集企业需解决技术难题,依技术需求积极联系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解决研发技术难题,并促进校企、院企在技术攻关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在校研究生,为会员企业的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五)联盟
(六)专精特新、百强创新型企业、省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
依会员企业实际需求,加强重点企业的跟踪,安排专人定期走访与交流,了解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及发展情况,继续推动我市优质企业申报专精特新、百强创新型企业、省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博士工作站,提升我市企业整体科研技术水平和高层人才培养能力。
(七)市场化
通过“供需通”,定期发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将企业技术需求挂榜,努力做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成果落地。通过线上线下,推广企业产品,减少采购交流成本,促进产业对接和市场拓展。
(八)人才招聘
依会员需求,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企业前往省内外高校或网上招聘大学毕业生,引进研究生以上人才。
(九)信息咨询
通过网络、自媒体等信息传播手段,实现企业信息交流,在线解答各种咨询。
(十)公益培训
推广公益培训,为会员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培训资源。制定普惠制服务方案,开展公益性培训、联谊交流、坐诊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普惠制服务工作。
(十一)投融资
通过财税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和产业基金委员会,联系银行、基金、投资和券商等,为会员企业、拟上市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投融资对接服务。
(十二)法律援助
通过法律服务委员会,建立法律咨询热线,定期为会员提供法律援助及维权服务。
(十三)联谊交流
组织丰富的文体和参观交流活动,搭建轻松愉悦的沟通平台。
(十四)行业研究
与高校、科研院所、省生产力、技术委员会等共同搞好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调查研究,出具有说服力和行业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
(十五)标准
通过技术委员会、质量与标准委员会和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依会员需求及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委会,为会员服务和对接好制定技术标准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