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近200名员工聚集在广东省广州市蓝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厂区门口讨要工资,情绪十分激动,给当地社会治安构成不小压力。
去年下半年,蓝姆汽车配件公司因经营出现问题,开始拖欠公司300多名员工的工资,近60名员工积压3个月以上的差旅费不予报销,公司高层甚至出现转移资产的行为。10月底,公司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再未出现在公司,且无法联系。
广州市法律援助处了解案情后,采取特别法律援助程序,派出法律援助受理工作人员,指派律师毛平波担任法律援助律师介入此案。
整理材料一夜未眠
接到广州市法律援助处的指派后,毛平波立即驱车赶到40余公里外的蓝姆公司厂区。他知道,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复员工情绪,避免事态扩大。
毛平波马上与情绪激动的200余名蓝姆公司员工见面,表明自己的身份。他说:“你们目前的行为属于非正当讨薪行为,于事无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你们尽快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平均工资等基本情况提出仲裁申请,钱我帮你们要。”
毛平波耐心解释道:“劳动报酬优先于公司对外的其他债务,现在公司存在不动产、应收账款、设备和运输工具,已经被当地司法机关查封,劳动报酬能在法律上得到支持,且在客观条件上有一定保障。”
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员工们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复。
“劳动者权益具体包括什么”“应该申请几项请求”“请求如何计算”“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证据需要准备哪些”面对员工们一连串的问题,毛平波等法律援助律师现场一一作出解答。因现场混乱又不具备扩音设备,同样的问题律师们需要多次重复向不同员工解答。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员工们才开始陆续填报自己的劳动仲裁申请书。
材料全部收齐后,员工们渐渐离开。广州市法律援助处的工作人员将劳动者提交的复印件资料带回办公室,与承办律师连夜整理好,一夜没有合眼。
3天核对近万数据
案件材料堆满了所有桌面和地面,本来挺宽敞的办公室变得无处落脚。此时却传来一个更令人头疼的消息:案件将在一个星期后开庭审理。
案件材料总算整理完,搜集银行流水证据又遇到了麻烦。员工的工资都是通过同一个银行支付的,如果每位员工个人申请打印流水,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一个星期内完成。也不可能让200多名员工自行单独申请,只能申请人打印公司的账户流水。但是,无法联系上公司的管理层,员工缺乏这一证据,直接影响到本案的申请请求。
此时,多数员工情绪激动,又提出要以游行的方式让银行提供证据。毛平波立即予以劝阻,建议由职工代表与城区管委会沟通。经过多方努力,顺利完成这一证据的批量取得。
理性解决劳动纠纷
2015年11月22日,广州市仲裁委仲裁裁决这一案件,支持了谭某、卓某等241名劳动者工资请求293万余元,裁决兰姆洗车配件公司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505万余元。
广州市法援处及时妥善处理了这起涉及241名劳动者的讨薪群体性案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799万余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随着产业调整和劳动者权益意识的增强,群体性劳动纠纷案件明显增多。尤其是年底,群体性劳动案件频发。近年来,毛平波办理了数十件群体性劳动合同纠纷案,如涉及近800名员工的“水果营行”大型群体性劳动合同纠纷案,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法律援助在化解群体性案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毛平波说:“我国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已比较健全,每类受损权益都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然而,有的当事人采取游行、绝食、静坐等影响社会管理秩序的过激方式,希望通过制造舆论和占据道德高点的方式,以给政府施加替代法律的正当途径实现权益。实践证明,劳动纠纷需要理性解决,通过法律武器实现权益,远比没有头绪的过激行为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