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雅的措辞,斯文地澄清了出版社擅自挂名增加销量的侵权手法。“郭卫校订”4个字能成为专业法律书籍的卖点,以至于著名的广益书局都要借助其声量,可见这位近代最重要的法学编纂者的权威性和知名度。
编辑大量畅销法学书籍
郭卫,字元觉,湖南常宁人,毕业于北洋大学法科,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大理院推事,位及司法部秘书长。1925年,他与徐谦等人共创上海政法大学,任教务长。1931年,受聘担任上海法学编译社社长。
郭卫为法学界所知是其编纂整理的众多法律书籍,许多书籍至今仍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除报刊之外,由郭卫或郭元觉署名“著”“编”“辑”“校”的法律书籍,应该不少于160种,其中绝大多数由上海法学编译社和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发行。
戊戌变法以前,西学的出版传播主要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同文馆等官方和教会主办出版机构。1897年以后,国内风气大开,民间出版机构大量涌现。
20世纪初期,汤寿潜在上海创办“会文学社”,后称“会文堂书局”。会文堂早期以出版新式教材为主。汤寿潜去世后,汤寿铭主持书局,因不善经营将其转让给徐宝鲁,书局改名“会文堂新记书局”,并设立专门编辑法学书籍的机构“法学编译社”,聘请郭卫任主编。
在郭卫任主编的3年里,依靠其编辑的大量畅销法学书籍,会文堂重新成为一线的出版机构,上海法学编译社也成为享誉全国的专业法学书籍编辑机构。1934年7月,郭卫去职后,由著名法学家吴经熊接任。
郭卫所编的大多是畅销的法学教科书或法律普及读物,也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其中最为知名的,应该是《大理院判决例全书》《大理院解释例全文》两部。
这两部书称“部”,真是因为其部头的确很大,郭卫将北京政府时期大理院的判决例和解释例进行了全面整理汇编,为国民政府初期的法律适用提供了重要的司法资源。胡汉民、王宠惠等多位法界大佬为其背书,成为当时法界必备巨著,“几已人手一编”。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上海编译社同时以不同印制的方式售卖,面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如《大理院解释例全文》就曾以3种价位售卖,以“报纸洋式装”售价12元,以“瑞典纸皮装”售价20元,以“道林纸皮装”售价28元。大部头的法律专业书籍能做到3个印刷版本以不同售价同时销售,实属罕见。
高频长久的编读往来
除了编书,郭卫还编期刊。郭卫在上海编译社编辑出版的《法令周刊》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学期刊之一。《法令周刊》创办于1930年9月,由上海法学编译社出版,除1935年至1937年3年由吴经熊担任编辑外,一直由郭卫担任编辑。1937年,因日寇侵华停刊,1945年10月复刊后,郭卫继续担任编辑,直至1948年12月15日出版最后一期,即总第537和538期合订本后停刊。
借助郭卫和上海法学编译社的名气,《法令周刊》创办之后就有很大的反响。读者写信给周刊,希望对于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予以解答,郭卫组织编辑逐一答复,“半年间已答二百余问”。在移交吴经熊编辑之前,《周刊》常设的“法律质疑解答”栏目共登载了1041则读者来信的法律问答。
民国时期的很多报刊都有编读交流的专栏,以法律为主题的问答也不少,如《女子月刊》集中女性法律问题的“法律问答”、《实业界专刊》集中商业问题的“法律问答”等,但像《法令周刊》这样高密度、长久性的编读往来,是极少见的,至少在法律刊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笔耕不辍的法律学人
郭卫个人的研究旨趣集中在中华传统法律,他曾撰写《中国旧律之检讨——历代法典之嬗递及刑制之变迁》《清律名例》《清六律之检讨》等。郭卫尤其执着于传统刑罚中“流刑”的现代应用,在几次刑法修改中,郭卫都提出建议,认为这个中国传统法律特有的制度有自身的合理性。虽然现在的交通较古代社会便利,流刑的惩罚性降低了,但流刑对于垦殖边远地区、增强犯人劳动人格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郭卫建议尽早在西北设立流人管理局,划定流人片区,改造监犯、巩固边防。正是像郭卫等许多法政学人的呼吁,才有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大力推广的刑罚与垦边结合的“外役监”。
不再担任法学编译社社长的郭卫一直在江浙地区讲学并从事律师事务。1936年4月,郭卫被任命为江都地方法院院长,但几个月后就主动辞职。对于这位法政界风云人物的辞职,社会上传闻很多。有人认为是他对司法行政事宜没有兴趣,准备参选国民大会代表,所以辞去法院院长职务。
但另一说更具戏剧性。据说郭卫原字香初,在原籍常宁县任团防局长时,处决了湖南省议员杨朝恒、湖南审计院书记易荣甫等人,被害家属质疑此案既无犯罪告发,也不经审判或呈经核准,处决后也没有宣布罪状或呈报备案,认为是草菅人命,因此要求政府查办。为了躲避常宁县政府的通缉,郭卫才跑到上海,改字元觉。
由于民初史料缺失,郭卫这个“黑料”的细节已不可辨,此事也无后续报道。郭卫在回忆自己生平的《五一自述》中,并未避讳自己在常宁县担任团防局长的经历,自江都法院辞职后,郭卫也一直编书、任教、做律师,参与政治活动,并无回避个人历史的“潜逃”之举。20世纪40年代,郭卫代表律师界还参加了全国司法会议,于政于学都十分活跃。这个“黑料”对郭卫并无影响,大概率是借势炒作。